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特殊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
2017-03-08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代 燕
人文关怀的概念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表明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党的十八大报告、习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系列讲话都提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人文关怀的必要性、途径和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脉相承。
新疆高校的人文关怀,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以人文关怀为理念,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信任学生,在德智体教育的同时,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1]。人文关怀可以丰富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基础,锻造大学生现代人格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和谐心理、推进建设和谐校园,也是化解民族矛盾、促进文化交流融合、树立个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巨大精神动力。
一、新疆教育的特殊性
1.教育环境背景的特殊性
新疆的一些民族文化与邻国相似,易受宗教方面影响。尤其是三股势力一系列的暴恐活动呈现渗入新疆高校的倾向,威胁着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2.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族别多样化。新疆高校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平均占比50%左右,南疆三地州高校中这一比重达到90%以上,且绝大多数为维吾尔族。
(2)文化背景多样化。汉族学生以儒教文化为背景,少数民族学生以伊斯兰教文化影响为中心。表现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习俗、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大大超过内地高校。这些差异容易导致学生之间出现摩擦和矛盾,甚至升级为冲突,影响学校的和谐稳定,产生被民族分裂势力利用的危险。
(3)思想认识的民族化。新疆的少数民族学生大都来自区域发展的“边缘区”、民族分布的“集中区”。进入区域发展的“核心区”、民族分布的“边缘区”,学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与民族宗教相关的思想问题。
(4)少数民族贫困生比重较高。新疆高校家庭贫困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占全校贫困学生的比重为20%—30%,经济上的贫困容易导致产生自卑心理,不能形成正确的“三观”。如何帮助贫困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新疆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人文关怀特殊性缺失的表现
1.忽视情感教育
从工作实际情况看,特殊人文关怀的缺失表现在培养学生情感、熏陶人文精神和发掘人的价值等方面。学生情感得不到满足、人文精神缺乏、价值得不到认可和体现,就会出现情绪低落、态度消极等明显的负面表现。这既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也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2.忽视个人价值
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统一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就业困难时期,尤其在新疆这样一个政治环境特殊的地方,社会和国家需求成为教育的标准,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迫于专业技能的弱势,难于实现个体价值,暴露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3.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容易被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思想的特殊性缺乏严密的对接,不能满足多民族大学生的需要,致使暴恐活动渗透高校大学生的事件频发。
三、特殊的人文关怀体系的构建
针对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和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构建和完善人文关怀体系。
1.完善人文关怀的工作理念
将真情相待、以情带教、因材施教的人文关怀精神贯穿于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与学生真诚相待、营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和氛围,冲破文化隔阂、打开学生的心扉,实现师生情感互动,并且因材施教,最终实现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增强教育者人文关怀的能力
第一,具备亲和力。只有这样才能走进、贴近、了解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的各族学生,满足学生正当的需求。第二,具备增强情感能力。主动维护已建立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方式、途径和空间给予学生表达的机会。第三,充当“严父慈母”的双重角色。既要从严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要关爱学生的思想矛盾和生活中问题。
3.将人文关怀理念贯穿于日常生活,不断提高和完善职业幸福感标准
教育者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优秀品格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将职业幸福感标准定位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精神世界的构建、自我价值的实现,强化人文关怀的精神。
4.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心理疏导工作是关键
心理疏导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途径。新疆高校的大学生因为文化差异、思想意识差异以及经济发展的差距,在共同的生活、学习中会产生各种各样问题。而人文关怀很大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这些问题和困难,帮助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状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重新建构和不断完善自己的三观。
5.培养主体意识,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实现大学生主人翁精神,造就具有自主意识、道德行为的社会成员和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随着对口援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推进,新疆发展环境日新月异,需要大学生在逐渐纷繁复杂的环境中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自觉进行自我调控、提高自我修养,把社会公约作为自身能力的必备条件、自身发展的必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