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在开展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2017-03-08彭龙富

关键词:文化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湖南 娄底 417000)

地域文化在开展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彭龙富

(中共娄底市委党校 马列教研室,湖南 娄底 417000)

借助地域文化服务于统战工作,是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新方法、新路径。地域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主要作用:稳定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夯实宗教工作的群众基础;增强社会阶层的力量支持;织牢中华儿女的精神脐带。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必须提升地方统战工作地位,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并遵循统战工作基本原则。

地域文化;统战工作;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带动全党形成重视、发展统一战线的良好局面。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期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这是关于统一战线的第一部党内法规。《条例》指出,“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法宝,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法宝。”[1]3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证明,统一战线对于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对于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所面临的内外形势,以及所肩负的使命任务较之以往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统一战线、创新统战工作,成为新时期的新课题。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地域、多文化的共同体。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稳定性、亲缘性、潜在性、认同性等众多特点,相当一部分特点也是优势。因此,借助地域文化服务于统战工作,是我们开拓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新方法、新路径。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关于地域文化的概念,学界内外已有长时间的讨论、研究,但观点众多,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地理人文学科,与文化地理大同小异”;[2]有人认为,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3]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内历史形成并被人们所感知和认同的各种文化现象”;[4]还有人认为,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特定人群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并且“不同地域内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不同导致地域文化的差异性”[5]。此外还多,不一而足。地域文化的概念之所以不易确定,很大原因在于“地域”与“文化”两者均是不便把握和定义的概念。但地域文化的主体是地域,对象是文化,这是无需质疑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把“地域”理解为自然地理环境所构成的空间,也指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甚至心理的人文历史空间。而“文化”是人类的、具体的、历史的精神性、社会性的活动与成果。所以,地域文化指的是一定人群在以自然地理空间为基础的人文历史空间创造、积累、传承、构建并存在的精神性、社会性的所有活动与成果。

(二)地域文化的内涵

所谓内涵,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地域文化由地域和文化两部分组成,地域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6]划定的。从大的方面分,中国地域分为南方与北方;从小的方面分,存在燕赵、齐鲁、三晋、三秦、荆楚、巴蜀、岭南、滇云、青藏、闽南等多个地域。而且还可以细分,如湖南又可分为湘北、湘中、湘西等不同地域;湘南又有郴州地区、永州地区、衡阳地区等。总之,地域可以从自然地域、族群地域、政治地域、行政地域、经济地域等层面加以区分。而且随着历史的变迁还会产生变化。再说文化,从历史积淀看,包括地域所拥有的一切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以及地域的历史名人、传奇故事、民间工艺等;从现实状况看,包括当前地域所拥有的产业文化、科教文化及相关成果,以及地域范围内居民的精神面貌、道德水平、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还包括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氛围、城市精神等。

如前所言,地域文化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如何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必须明确地域文化的内涵。为了把握地域文化的内涵,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地域文化具化为地域的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资源分类加以理解地域文化。一般而言,文化资源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资源、制度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三类。物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以物质形态存在、融入了人类劳动与智慧的资源,也被称为“第二自然”,如建筑、园林、图书馆、博物馆、工农业生产空间及成果等,也包括饮食场所、娱乐场所、购物场所等;制度文化资源主要包括社会制度、规章制度、行为规范、市民公约、民俗传统等,也包括商业模式、文化品牌、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等;精神文化资源则涉及心理、信念、观念等纯意识领域,包括哲学、伦理、道德、美学、音乐等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领域。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应当充分挖掘利用地域内的物质文化资源、制度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

二、地域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一)稳定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

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个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植根于我国土壤,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鲜明特色。”[1]68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需要全国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无党派人士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1]82历史也一再证明,我国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亲密友党,是爱国统一战线不可或缺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巩固新生人民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维护祖国统一团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伟大的事业。一切有志于这项伟大事业的人们都可以大有作为。各民主党派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建设者。统一战线要团结人、争取人、凝聚人,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的思想政治,高举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旗帜,稳定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将各民主党派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到实现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而地域文化中的政党合作资源,可以有效增强党派的向心力、聚合力。

地域文化中存在大量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资源,如遗址、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等,可以以之为统战载体,密切政党关系,促进多党合作。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五原县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县内有五原县博物馆、抗日烈士陵园、冯玉祥誓师广场等文化场所,傅作义将军继包头战役、绥西战役后,亲自指挥了一场威震华夏的五原战役,书写了抗日战争的辉煌篇章。五原县统战部门充分借助这些文化场所、历史事件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国共合作、民族团结等文化内涵开展统战工作,激发了广大群众爱国爱乡的热情,使民族团结、救亡图存、兴国安邦、民主和平等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又如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百年文化学术伟人”荣誉称号的中国人。面对这样一个名人资源,中共常州市委统战部从求同存异的包容性诉求出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通过出版吴稚晖研究学术著作,拍摄《吴稚晖的家国情怀》纪录片,成立常州市吴稚晖研究会学术研究院,举办常台吴稚晖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多项举措,“减少因长期对峙、隔离状态下所形成的隔阂,增强两岸民众的联络联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7]中共常州市委统战部借助地域名人文化开展统战工作的做法也有力地证明,国共之间、两岸之间虽然长期存在政治分歧问题,但双方平等协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前景就会越来越光明。这也验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参与的中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这种核心一元性与结构多元性的特点,保证了“一方面能不断扩大政治参与以适应现代化对于强化政治结构的要求,充分考虑并保证各阶层、群体和政党的利益诉求和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参与;另一方面又能有效地保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政治威望和对国家的有效治理,从而使政党制度产生了较强的向心力和聚合力,形成统一的意志”[1]75。

(二)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13亿人口中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之外的其他55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世界上多民族国家有各自的制度模式。我国采用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历史发展、区域地理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特点、民族关系、民族分布等因素作出的安排。这一制度具有明显的独特性、先进性和稳定性,“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的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体现了各民族平等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符合我国国情及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8]119。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至今以来,55个少数民族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1000多个民族自治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十分重视统战工作,重视民族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统战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借助地域文化中的民族文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117。

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不同地域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相同地域的不同民族,相同地域的相同民族,都有自身的文化,都可用于统战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如民族共荣文化、民族和亲文化、民族和谐文化等,都是很好的可用于统战工作的地域文化。以冼太夫人为例,她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约80年。作为南越首领,冼太夫人拥有自己庞大的武装力量,深得民心、受人爱戴,完全具备割据称雄的条件,但她事国以忠、亲民以德、行政以仁、治兵以义,始终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她的子孙也相继为促进民族融合和推动社会文明尽心尽力,为岭南地区社会相对百年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冼太夫人的历史功绩和思想文化,无疑是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地方统战部门通过宣传冼太夫人“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的精神,借助这一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又如,广西贺州有瑶族人口26万,约占全国瑶族人口的1∕10。“盘王节”是瑶族最为隆重的纪念祖先的节日。近二十年来,贺州与广西、广东、湖南三地交界处瑶族聚居区的市、县、区轮流举办“中国瑶族盘王节”,借助这一民族节日展示瑶族文化,有效融洽了地域各民族关系。“盘王节”还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贺州开展统战工作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进行了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的探索,如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刘三姐文化,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的长寿文化,广西宁明的天琴文化,广西梧州的古广信文化,等等。此外,各民族中与民族相关的抵御外辱、救亡图存的历史、事件,也可以运用于统战工作,是不可多得的民族文化资源。如清末抗法、抗日名将刘永福,他创立的“黑旗军”是在壮族地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主将是壮族农民领袖吴凌云、吴亚忠,部众多为中越边境各县的壮族子弟。1883年,刘永福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大败法军,谱写了一曲中华儿女携手抗击外辱、保卫边疆的壮丽凯歌。抗日战争时期,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在河间、青县、沧县等地区转战,有“攻无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之誉。又如曾国藩之子曾纪泽,作为清政府使臣,经过与沙俄艰苦的外交斗争,几经周折,终于达成《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归属中国。这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人物、事件,为今天反对任何形式的破坏民族团结、分裂中国领土的行径提供了强有力的批判武器,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要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使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光荣传统代代相传”。[9]

(三)夯实宗教工作的群众基础

与民族工作一样,宗教工作也是全局性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新阐述——宗教工作本质上是群众工作。“这个新阐述,是总揽全局——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对宗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是抓住关键——从处理好社会主义与宗教关系着眼,对宗教工作的新指南;也是继承创新——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发展。”[1]136认识了宗教工作的本质,才能更好地开展统战工作。而在具体的统战工作中,必须深刻把握两个基本问题,即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与宗教问题的群众性。这两个基本问题貌似简单,实则关乎根基。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已经深刻地告诉我们,处理社会主义的宗教问题,必须坚决克服认识上的短视症和狭隘性,以及由此必然导致的对待宗教问题的简单化与片面性。在借助地域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开展统战工作时,同样如此。

我国的很多地区和民族都有宗教人士、宗教机构、宗教场所。我们可以借助地方宗教的精髓文化资源,团结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如柳州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种类,教职人员近百人,教徒近4万人,信教群众达13万之多。中共柳州市委统战部积极与宗教界人士沟通、联系,通过培养一部分“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能起作用”的宗教界代表人士,充分发挥他们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教规教义及活动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等方面的作用。又如,西晋时期的潘茂名是一位道德高尚的历史人物,他以民为本、科学研究、朴素生活、行医立德、救治黎民,深受粤西人民爱戴。中共茂名市委统战部以潘茂名文化为核心,通过祈福祭祀、道教学术报告会、潘茂名金身绕境巡安、平安宴、民俗风情舞、粤剧表演等形式,反对邪教,弘扬正气。同时,相继开展扶危济困、送医施药、助学兴教等社会公益活动,广泛宣传潘茂名“以人为本、济世利民”的道学思想,鼓励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体积极为社会作贡献。再如,中共衡阳市委统战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以文化凝聚团结的力量,做活文化统战工程。当地广济禅寺以“净心、利他”为主题举办多期“禅意人生修炼营”,吸引信众、学子、市民、游客等数以万计;在南方小故宫举行“善行天下,温暖腊八”活动,成为传统文化与宗教公益慈善结合的完美典范;在南岳大善寺、祁东万福寺举办国学夏令营、国学冬令营,坚持以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美德养成为主题,成为广受社会各界好评的公益品牌;衡阳佛教协会会刊《磨镜台》坚持高品位办刊,成为传播宗教优秀文化、引导教育佛教教职人员、联系广大信教群众、沟通一流宗教研究学者、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一系列举措,形成了衡阳当地统一战线服务社会的响亮品牌。

当然,借助地域文化开展宗教线上统战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因势利导,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循序渐进,才能不断夯实宗教工作的群众基础,才能促成宗教为地方经济、社会和谐、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服务。

(四)增强社会阶层的力量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1]23习近平总书记同时强调:“只要我们把政治底线这个圆心守住,包容的多样性半径越长,画出的同心圆就越大。”[1]36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的关系作为统一战线方针的深刻内涵。统一战线的多样性,指的是各种社会力量,包括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由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处于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存在差异,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也不尽相同。正因为不相同,才需要寻求交集。这个交集即是“最大公约数”,即是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存在的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地域文化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被用于统一战线,可以有效调动统一战线广大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以同缩异、以同化异,从而在一致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最大化的联盟。

众所周知,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而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不光靠说教,更要靠在实践中逐步坚定信念。尤其是在利益多元、思想多元的时代,统一战线成员的独立性、差异性与过去相比明显增强。因此,求同存异、凝聚共识显得更为紧要和迫切。当前,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地也在持续而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活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可以将地域文化与之衔接。在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加强地域文化认同、创新地域文化载体等方面跟进、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地域培育路径的一个新方向。“在地域文化中跟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既可以凸显或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传承性、地方性、包容性、渗透性,又可以引导和促进地域文化的科学发展。”[10]如“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中国石油工人精神风貌。“铁人精神”内涵丰富,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包括“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包括“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玉门市营造学铁人、忆铁人、做铁人的浓厚氛围,号召全市各界在铁人精神的指引激励下,弘扬爱国爱乡、敢做善成精神,攻坚克难、奋勇拼搏,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玉门。这既体现社会主流价值,又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与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又如,中共娄底市委统战部专门设立对外联络科,代表市委、市政府联系在外工作的娄底人,联系政界、军界、知识界的社会名流,一同汇聚发展合力。为了打好“亲情牌”“家乡牌”,吸引更多的娄底籍企业家回家乡投资兴业,带动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汇聚娄底,将人脉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娄底市委、市政府还提出“大娄底”意识,即“在外打拼的娄底儿女都是娄底人,在娄底工作、学习、创业的所有人都是娄底人”。同时,统战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与非公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积极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使当地社会各界、各阶层广受鼓舞。这类提法、举措,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和谐、友善等)的实现形式和地域表现,是当地历史、文化等方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的地域化、特色化的表达,为统战工作注入了真实的内容,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贡献了鲜活的材料。统战工作中用好用足地域文化,必然能够拉大包容的多样性半径,把社会各阶层人士团结起来,增强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进而释放统战的强大力量。

(五)织牢中华儿女的精神脐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一国两制’的深入实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我国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大陆内和大陆外统一战线两个范围联盟中的成员流动更加频繁、联系日趋紧密,要适应新形势,切实做好港澳工作、对台工作、侨务工作。”[1]157也就是说,作为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五大关系之一,海内外同胞关系必须高度重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统一需要依靠港澳同胞、台湾同胞的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海外侨胞。在地域文化中,存在许多的文化和资源可用于开展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因为“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1]174。

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根”。广大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与祖国人民骨肉相连。他们的根都在中国,谁也不能割断彼此共同的血脉。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5000万的海外华侨分布在世界各地,港澳台同胞数也达3000多万。以福建漳州为例,历史上的漳州曾在明朝天启至崇祯年间、清代顺治至雍正年间、清代乾嘉至光绪年间,以及台湾光复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出现过迁台高峰。明清时期至少有500个以上自然村98个姓氏向台湾迁移。台湾现有2300万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约占40%,至少有113姓近1000万人根在漳州。台湾的陈、林、黄、张、李、连、江等姓,祖籍地大多在漳州。台湾的政要名流如连战、江丙坤、萧万长等,祖籍均为漳州。中共漳州市委统战部以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这一地域优势,多次举办“两岸同根,闽台一家”为主题的双线联谊、交流活动,为改善与推动两岸关系,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又如,中共娄底市委统战部以增进认同、争取人心为重点,认真做好港澳台海外人士的统战工作。一方面,由市侨联牵头,切实开展侨情调研,建立资源库。由市社院牵头,积极做好港澳台中华文化的交流联谊工作。由市台办牵头,做好涉台宣传教育和台企服务工作,开展好“台湾基层民意代表、村里长来娄参访活动”和“两岸学子·相约湘中”夏令营活动。多管齐下,推动了海内外同胞交流交融。另一方面,由海联办牵头,做好“海联三湘行”等活动的有关工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爱国社团侨团的联系交流,筹备香港娄底联谊会、澳门娄底联谊会等,并推动有条件的县市区联合在港成立本级联谊会或同乡会。一系列举措,极大促进了娄底与海内外联系合作。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魂”。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11]164对于广大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及海外侨胞而言,也是如此。以中华文化中的姓氏宗亲文化为例,它是中华儿女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联系的重要载体。彼此共同的姓氏宗亲文化,承载着彼此的浓浓亲情、乡情,昭示着彼此的血脉传承。这种同根、同亲、同源、同祖的亲情、乡情,是中华民族无法割断的永续香火,是彼此同心同德、相亲相爱的血脉基础。如,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大典》记载:“4800个汉族姓氏,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当今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以人口数量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12]26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南省统战系统相关部门积极拓展海外统战工作,借助姓氏宗亲文化凝聚人心,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返乡寻祖、寻根联谊等提供大力支持,有效增强了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的国家观念、民族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梦”。根据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共同目标内容,主要包括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13]167。三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必须凝聚13亿中国人民的力量,必须凝聚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统战工作中,相关部门可以借助地域文化,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交流活动,编织中华儿女的精神脐带,在深化拓展与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联络联谊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鼓励他们利用自身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在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等方面为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等作出贡献。

总之,港澳台侨统战工作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战部门应当充分借助地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政治基础,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最大公约数”,发挥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在支持国家现代化建设,支持祖国统一和“一国两制”,维护世界和平上的重要作用。

三、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中的思考

(一)提升地方统战工作地位

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各地的革命历史、民族特色、宗教文化、城市精神、风土人情等各具特色。因为地域文化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必须依赖地方统战部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地方统战工作大多处于“能见度不高,影响度不深,整合度不够”的尴尬境地。由于重要性没有得到应有体现,地方统战工作一度被轻视、被忽略,甚至有被边缘化的隐忧。地方统战工作的处境如此尴尬,要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无疑困难重重、阻碍多多。因此,要充分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必须提升地方统战工作的地位。要通过深化社会宣传,夯实工作平台,做优队伍建设,加大基层指导,强化统战培训等,切实提高地方统战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地方统战工作的地位提升了,作用凸显了,结合地域文化全面、深入、持续开展相关的统战工作才得以实现、有所保障。否则,即便不是纸上谈兵,相关的工作成效也是微乎其微。

(二)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

突出地方统战工作的地位之后,要充分发挥地域文化在统战工作中的作用,挖掘地域文化及资源。以浙江宁波为例,宁波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口岸、浙东文化的摇篮、明清以来抵御外来侵略的前沿;是我国沿海对外开放城市、长三角地区南翼的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3。宁波有关部门对宁波地域文化做了梳理,主要有包括河姆渡文化、田螺山文化、八字桥文化的史前文化,包括海交文化、海防文化、海洋饮食文化、海洋民俗文化的海洋文化,有浙东学术文化、藏书文化、商业文化、佛教文化、名人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建筑(雕刻)文化、创意文化、休闲文化等十余类文化,众多文化中又存有数量多、层次高的文化资源。可想而知,充分挖掘并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对于文化强市建设、文化软实力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这类地域文化对于提升统战工作层次,增强统战工作效果,创新统战工作方式等,也都是其他载体所不可替代、不可比拟的。因此,地方统战部门应该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通过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扎实推进各领域的统战工作,不断开创统一战线事业的新局面。

(三)遵循统战工作基本原则

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极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在统战工作中,实行的政策、采取的措施都要有利于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1]7这也是地方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此同时,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还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要从政党、民族、宗教、阶层、海内外同胞五个方面内容系统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统战工作,而不是零散的、临时的、表面的开展统战工作;要讲究形式的创新性,根据地域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等特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统战工作,力争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要追求目标的明确性,借助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实现最广泛的团结与联合,最大限度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凝聚人心、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此外,在结合地域文化开展统战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坚持时代性、前进性、科学性、整合性等原则,对于地域文化中落后的、消极的、极端的成分,必须坚决抵制和有效遏制,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有预见地高度整合,从而让地域文化在统战工作中发挥最大功效。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画出最大的同心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讲座[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5.

[2]路柳.关于地域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第一次十四省市区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4(12).

[3]唐永进.繁荣地域文化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J].天府新论,2004(5).

[4]雍际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时代价值[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

[5]张凤岐.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

[6]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第六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7]中共常州市委统战部课题组.大统战视野下名人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应用研究[J].统战理论与实践,2016(6).

[8]朱峻峰.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9]常雪梅,秦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统战“心语”[EB∕OL].(2015-05-21)[2017-04-05].http:∕∕cpc.people.com.cn∕xuexi∕n∕2015∕0521∕c385474-27033211-12.html

[10]浦玉忠.地域文化视阈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

[1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编辑.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2]徐光春.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13]李向国,李小红.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新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黄志明,姜建荣.宁波文化强市建设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校 刘正花

D613

A

2095-0683(2017)03-0024-07

2017-05-14

彭龙富(1979-),男,湖南双峰人,中共娄底市委党校马列教研室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谁远谁近?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