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回炮在宋元襄樊之战的应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2017-03-08胡风雨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元军石器襄阳

胡风雨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回回炮在宋元襄樊之战的应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胡风雨

(宁夏大学 人文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回回炮是蒙古人引自西域地区的,由阿拉伯人所创造的,以抛投石器作为攻城利器的工具。回回炮在宋元襄樊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加速了襄樊之战的进程,为元军继续南下作战奠定了基础,坚定了元灭宋的决心。随后,元军依靠回回炮的强大攻击力统一中国,成为中央王朝,并继续对外征战。这种抛石器直到明朝中叶金属火炮发明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回回炮;抛石器;宋元襄樊之战

回回炮是蒙古人引自西域地区的,由阿拉伯国家技师所造的,以发射石器作为攻击敌方部队或城墙的重型武器,也就是抛石器。由于其从西域阿拉伯地区引入,由元军在进攻襄阳、樊城时较早使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俗称“回回炮”,又称“西域炮”或“襄阳炮”。《明史·兵志》中对炮以及回回炮就有着详尽的解释。“古所谓炮,皆以机发石。元初得西域炮,攻金蔡州城,始用火。然造法不传,后亦罕用。”[1]卷九十二其被广泛用于军队,大大提高了元军攻城的能力,为元朝统一中国以及后来的对外扩张奠定了军事基础。

一、襄樊之战前期的形势

1.战役背景

宋蒙战争初期,蒙古军队虽然势如破竹,但在四川东部的进攻却受到挫败。南宋军民依托险峻的地势和城内自给自足的物质补给,奋力坚守,元军久攻不下,连蒙哥汗也在战争中病死(一说是被南宋守军射出的飞石击中而死)。其死后,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改“大蒙古”国号为元,继续了对南宋的进攻。这时,元军的主要进攻方向则是汉江流域的襄阳地区。其实在忽必烈即位之初,蒙军将领郭侃就曾上疏过平宋的策略:“宋据东南,以吴越为家,其要地,则荆襄而已。今日之计,当先取襄阳,彼扬庐诸城,弹丸地耳,置之勿顾,而直趋临安,疾雷不及掩耳,江淮、巴蜀不攻自平。”[2]卷十九1265年,南宋降将刘整向元世祖忽必烈进言,提出了统一中国的构想,“自古帝王,非四海一家,不为正统。圣朝有天下十七八,何置一隅不问,而自弃正统邪。”[2]卷一百六十一1267年,忽必烈采纳了刘整的“攻蜀不若攻襄,无襄则无淮,无淮则江南可唾手下也”[3]306的战略思想,决定以汉水流域的襄阳地区作为突破口,宋元之间围绕着襄阳、樊城的长期争夺正式开始。

2.战役前期的五年对峙

襄阳当时建有两座城池,即襄阳城和樊城,其地处汉江中游,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读史方舆纪要》说:“湖广之形胜,在武昌乎?在襄阳乎?抑在荆州乎?曰: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以东南言之,则重在武昌;以湖广言之,则重在荆州……何言乎重在襄阳也?夫襄阳者,天下之腰膂也。中原有之,可以并东南。东南得之,亦可以图西北者也。故曰重在襄阳也。”[4]3484这一段话就着重强调了襄阳地区对于南方甚至整个国家的战略重要性。但是,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加上守城将领的短视,没有充分意识到蒙古对襄、樊二城的企图,当南宋军民意识到蒙古对襄阳地区的威胁时,襄阳地区已陷入元军的层层包围。

不过,虽然元军对襄阳和樊城进行了严密的包围和封锁,但是每当春夏之际,梅雨季节,汉江水位较高时,宋朝水军仍能发挥优势,突破元军严密防守,将补给不断运入城内,支援防守。1269年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众援襄、樊,乘春水涨,轻兵部粮至襄阳城下,惧蒙古军掩袭,与吕文焕交语而还。”[5]卷一百七十九援军趁着汉江春季水涨的时机,成功的为襄阳城补充的粮草,但是仅能与守军简单的交流也体现出突防的不易。而这也使得元军开始吸取教训,加强了水军,意图封锁汉江,切断襄阳和樊城与外界从水路上的联系。这一事件后,元军将领张弘范建言“国家取襄阳,为延久之计者,所以重人命而欲其自毙也。曩者,夏贵乘江涨送衣粮入城,我师坐视,无御之者。而其境南接江陵、归、峡,商贩行旅士卒络绎不绝,宁有自毙之时乎。宜城万山以断其西,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速毙之道也。”[2]卷一百五十六咸淳六年(1270年)十二月己亥,张弘范再次向史天泽建议“今规取襄阳,周于围而缓于攻者,计待其自毙也。然夏贵乘江涨送衣粮入城,我无御之者,而江陵、归、峡,行旅休卒,道出襄阳南者相继也,宁有自毙之时乎。若筑万山以断其西,立栅灌子滩以绝其东,则庶几毙之之道也。”[6]卷一百零六此后“天泽从之,遂城万山,徙弘范军于鹿门。自是襄、樊道绝,而粮援不继。”[6]卷一百零六这时元军进一步加强了对襄阳地区的包围,使得后援难继,但是由于襄阳、樊城依山邻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还是无法完全断绝两城与外界的联系。南宋军队继续趁江水上涨的有利时机对元军展开作战。

这样年复一年,虽然元军在对峙过程中一步步蚕食襄阳和樊城周边的防御据点,逐渐缩小包围圈,而南宋守军则退入城内,闭城坚守,加上襄阳和樊城可以在战斗中相互呼应,互为掎角之势,元军想要迅速取得突破,也并非易事。而且很难看到让襄阳、樊城“自毙”的希望。同时,在围攻襄、樊期间,蒙古自身也损耗极大;“以国家每岁经费计之,襄樊殆居其半。”[7]《寄张平章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僵持下去,形势将对蒙古不利,使得元军不得不改变策略,寻求加快战争进程的措施。

二、回回炮在襄樊之战中的作用

1.回回炮在襄樊战场的引入与使用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时期,炮具作为攻城利器就在元军中有过使用记录,但这种炮具是否就是经过改进加强的抛石器,也就是回回炮还有争议。而在西征过程中成吉思汗的军队也充分了解了西域人在技术方面的长处,对俘虏的当地工匠和技师加以利用,其中应该不乏回回炮的造炮技师。在后来的蒙古灭金的过程中也能发现元军攻城时对炮具的使用,特别是在围攻金朝汴京时候,金朝的炮弹“小大各有斤重”[9]卷一百一十三,而“大兵(元军)用炮则不然,破大硙(石磨)或碌碡(石碾)为二三,皆用之……每城一角置炮百余枝,更递下上,昼夜不息,不数日,石几与里城平。”[9]卷一百一十三通过攻守双方显著的的差距可以看出元军所使用炮具的威力已经大大超过中原地区,所以,可以推断回回炮这种强力抛石器在成吉思汗西征之时已经传入并用于战争当中。

在元军与南宋在襄阳地区陷入僵持,蒙古的最高统治者元世祖忽必烈也意识到必须尽快拿下襄阳和樊城,久拖下去必定对己不利。其实,在此之前,元军已经在利用炮具进攻襄、樊二城,“(至元)五年,都元帅阿术命将砲手兵攻襄阳。”[2]卷一百五十一但襄阳地区作为战略要地,其城防建设也属于南宋最高水平。南宋陈规所著《守城录》中就提出了对攻城炮具的应对措施,“将传统的女头墙改为平头墙,即由原先的齿垛形变为一个相连的整体。同时,为了便于觇视和射击,在平头墙上按一定间隔留出方空眼,方空眼的排列呈现连续的“品”字形状。这种改造不仅加强了对士兵的防护,也提高了抗损毁能力。”[19]110所以,一般的攻城炮具很难在攻城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于是忽必烈想到了利用性能更强的回回炮参与攻城以打破僵局,阿老瓦丁、亦思马因等回回造炮技师随后被招入京师。“亦思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至元八年与阿老瓦丁至京师。”[2]卷二百零三不过,襄阳地区特别是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城兼水宽,易守难攻,对攻城器具的要求更高,普通的回回炮也不能完全满足需要。他们来到京师,受到了忽必烈的优待,开始根据襄阳地区的特点,研发制造适于攻城的强力抛石器,也就是回回炮。“至元八年,世祖遣使炮匠於宗王阿不哥,王以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应诏,二人举家驰驿至京师,给以官舍。首造大炮竖於五门前,帝命试之,各赐衣段。”[2]卷二百零三在试射中回回炮展现出了强大的威力,“回回亦思马因创作巨石炮来献,用力省而所击甚远,命送襄阳军前用之。”[2]卷七所以,就被迅速投入元军攻取襄阳、樊城的战斗中。

此时,位于汉江以北,防御相对薄弱的樊城首当其冲。“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十年正月,为炮攻樊,破之。”[2]卷一百二十八但战斗过程并不顺利,“樊城人以栅蔽城,斩木列置江中,贯以铁索。”[2]卷一百六十一以回回炮攻城,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架设,“(刘)整授军二百,令世昌立炮帘於樊城栏马墙外,夜大雪,城中矢石如雨,军校多死伤,达旦而炮帘立。”[2]卷一百六十六由于回回炮毕竟是大型攻城抛石器,架设的工程量大,时间较长,尽管元军是连夜冒雪架设,但是仍然受到了南宋守军的集中攻击,伤亡很大。不过南宋守军毕竟兵力有限,而且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回回炮的强大威力,并没有出城袭击,拔出回回炮的据点,也就错失的把战争继续延续下去的机会。回回炮架设好以后,就迅速在战斗中发挥作为,由于其超远的射程和巨大的破坏力,使得胶着的战争形势迅速被打破。“整言於丞相伯颜,令善水者断木沉索,督战舰趋城下,以回回炮击之,而焚其栅。十年正月,遂破樊城,屠之。”[2]卷一百六十一加上元军焚毁了汉江上连接襄阳与樊城的浮桥,切断了两城的联系,这时的樊城已经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至元十年)诸将分十二道围樊城,弼攻东北隅,凡十四昼夜,破之。”[2]卷一百六十二樊城在回回炮投入战斗后仍然经过十四昼夜的战斗后才终于被攻破,可以看出攻城的难度。但,如果没有回回炮突破城防,樊城不会如此迅速被攻破。

樊城被攻破后,回回炮被迅速运用于进攻坚固的襄阳城。亦思马因根据地势,决定用回回炮攻击襄阳城的东南角楼,“(至元)十年,从国兵攻襄阳未下,亦思马因相地势,置炮於城东南隅,重一百五十斤,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宋安抚吕文焕惧,以城降。”[2]卷二百零三回回炮的威力在进攻襄阳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阿里海牙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阳。一炮中其谯楼,声如雷霆,震城中。城中汹汹,诸将多逾城降者。”[2]卷一百二十八由于襄阳城的坚守是依靠坚固的城防系统和断断续续的援助,回回炮的参战,使得襄阳的城防体系崩溃,而回回炮给襄阳城带来的威慑力则是使得襄阳城在这种情况下不得不降的直接原因。

2.回回炮的作战原理及与宋朝炮的比较分析

北宋著作《武经总要》对炮具在战争中的使用有着详细的记述。“凡炮,军中之利器也,攻守师行皆用之,守宜重,行宜轻,故旋风、单梢、虎蹲,师行即用之,守则皆可设也。又阵中可以打其队兵,中其行伍,则不整矣。”[11]卷十二当时,为了适应战争需要,炮具已经发展了以下不同的种类:

单稍炮……凡炮,四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二斤。

双稍炮……凡一炮,百人拽,一人定放。放八十步外,石重二十五斤。亦放火球、火鸡、火枪、撒星石,放及六十步外。

五稍炮……凡一炮,百五十七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七八十斤。

七稍炮……凡一炮,二百五十人拽,二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九十一百斤。

旋风炮……凡一炮,五十人拽,一人定放,五十步外,石重三斤半。其柱须埋定,即可发石。

手炮,敌近则用之,炮竿一(长八尺),蝎尾一(长四寸),铁环一,皮窝一(方二寸半,系于竿上),用二人放,石重半斤。

虎蹲炮……凡一炮,七十人拽,一人定放,放五十步外,石重十二斤。[11]卷十二

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炮具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炮具即抛石器,作为攻城和防守的强有力作战工具,已经广泛使用,并且已经有了一套系统的理论。不过传统的炮具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如果需要发射重型石弹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力,而且比较笨重,必须搭设固定;轻便型可以移动的火炮只能发射几斤重的石弹,杀伤力不足。这种矛盾使得炮具虽然广泛应用于战争之中,但是并没有在战场上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回回炮是在传统攻城炮具也就是抛石器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去掉了抛射杆末端繁多的拽绳,改为在杆的末端悬垂一个重物。发射时就将抛射杆前段压下用扣发装置锁住,在前段的皮兜中放置石弹后把扣发装置打开,这是利用杠杆原理,重物下坠,前段就顺势翘起,而皮兜中的石弹就在离心力的作用下飞射出去。作为改进后的新式抛石器,回回炮射程远、威力大、命中率高,打破了以往抛石器射程、威力和准确度不能兼顾的特点。主要优点是:

省时省力,提高了效率。以往的抛石器,操纵者众多,不仅容易受到敌军的攻击,而且需要几十人乃至上百人同时拉拽,效率低下,造成了极大的人力消耗。回回炮改用悬垂重物,减少的操作人员,只需在炮的前端根据作战要求设置几个到几十个不等的士兵放置石弹,而后端仅需二至三人控制击发既可以操作了。这样在极大地提高了抛石器的作战效率的同时缓解了人力的紧缺,可以使更多的士兵投入到攻城的战斗中。

提高了石弹的发射重量和攻击距离,加大了破坏力。以前的传统炮具只能发射几斤中的石弹,即便大型的七稍炮最多也只能发射100斤重的石弹。而回回炮经过改进,使用配重击发而不是靠人力拉拽击发,使得石弹击发重量达到150斤到300斤不等,极大地提高了石弹的攻击力。即便发射同等重量的石弹,回回炮的射程也也比传统炮具高出不少。由于襄阳城一面临汉江,三面环绕亚洲最宽的护城河,加上城防坚固,一般的炮具很难造成强大的威胁,而回回炮发射的石弹则可飞越护城河攻击守军甚至越过城墙直接攻击城内目标,给守城军民造成巨大的威慑力。

可以灵活变化、调整发射角度进行瞄准,攻击的精确性高。“其回回炮法,本出回回国,甚猛于常炮,至大之木,就地立阱。炮石大至数尺,坠地陷入三、四尺。欲击远,则退后增重发之,欲近,反迫前。”[12]181回回炮可以调节远近和角度,说明在回回炮的抛杆会设计有一些刻度或标尺,以辅助瞄准和攻击。由于回回炮可以对通过调节发射弹道角度适应不同的攻击任务,使其既可以直接攻击城墙及守军,又可以越过城墙直接攻击城内建筑,瓦解城内军民的士气,而且在攻击距离较远的情况下也能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形成精确打击。

这样就造成了回回炮在攻城过程中,威力、射程、精确度全方位高于南宋守军的炮具和其他守城器具,也就造成了襄阳、樊城原先有效的防守系统失效。回回炮的使用,打破了攻守平衡,而作为襄阳城守将的吕文焕也意识到在这种情况下已经没有解围的可能,城破只是时间问题,继续下去只能玉石俱焚,加上亢军方面的劝降工作,为了襄阳城军民免遭城破后的杀戮,不得不决定投降。

三、回回炮的使用对蒙宋战争的影响

1.加速了襄樊之战的进程

回回炮引入战场之前,南宋一直坚守襄阳、樊城,使得战局一直呈对峙状态。虽然一直处于被动,在战斗中胜少负多,但襄、樊两城还是牢牢地握在南宋手里。回回炮参与进攻后樊城被迅速攻破,襄阳也在其强大的威慑力下放弃抵抗。

虽然,影响一场战争胜负的因素是多样的,南宋方面将领的短视导致襄阳、樊城被元军包围,将领之间矛盾也导致的救援的不利,信息传达的不畅也导致了襄阳、樊城的最终失守。但在襄阳、樊城坚守的五年中,军民依靠有利地势和坚固的城防加上为数不多的城外援助,一直没有让元军找到有效的突破口,直到元军利用回回炮参与攻城,才顺利轰开樊城,并利用其强大的威慑力使得襄阳守将投降。从整个战役过程可以看出回回炮的巨大影响。

2.为继续南下作战奠定了技术基础

元军在攻破襄阳城以后继续使用回回炮攻城,使得元军迅速顺汉江南下,“自郢州黄家原荡舟入湖,至沙洋堡,立炮座十有二,竖云梯先登,焚其楼橹,拔羊角坝,破沙洋堡,擒宋将四人。”[2]卷一百三十一攻占汉江下游重镇沙洋。继而顺长江东进,形成摧枯拉朽之势。“(至元)十一年(1274年),国兵渡江,平章阿里海牙遣使求炮手匠,命阿老瓦丁往,破潭州、静江等郡,悉赖其力。”[2]卷二百零三此时,引入回回炮的功臣亦思马因因病去世,职位由其子布伯继任,说明回回炮在战争中的应用已经被统治者认可。面对长江天堑,布伯继续发挥回回炮的射程优势,“时国兵渡江,宋兵陈於南岸,拥舟师迎战,布伯於北岸竖炮以击之,舟悉沉没。后每战用之,皆有功。”[2]卷二百零三元军在渡江南下后,回回炮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宋)德祐元年(1275年)十月,虏(元军)复攻常州,时步帅刘公守之。常州素无城壁,外壕如市,河仅恃排桬木一重而已。先属与之战,皆胜。至十一月,元虏大势合围。月余,其‘回回炮’甚猛于常炮,用之打入城,寺观楼阁,尽为之碎。”[12]93这时回回炮的优势得到了更加明显的发挥。至元十二年(1275年)元军一路南下进入安徽,在丁家洲与南宋军队主力进行了最后的决战。当时南宋军队虽然一路溃败,但主力尚存,在兵力上占据优势,这时元左丞相伯颜采取疲而攻之的策略,水路并进,利用回回炮的攻击宋军主力。“翌日,伯颜命左右翼万户率骑兵,夹岸而进,继命举巨炮击之。宋兵阵动,夏贵先遁,似道错愕失措,鸣钲斥诸军散,宋兵遂大溃。”[2]卷八此战之后,南宋军队主力被歼灭,再也无法抵抗元军南下。

3.坚定了元灭宋的决心

最初,蒙古人也象其他游牧民族一样,对南宋只是劫掠,并没有考虑统一中国。毕竟元军擅长野外机动作战,而不擅于攻城作战。虽然一些汉族官员也屡次建议,世祖忽必烈也看出了南宋政权的腐败和军队的孱弱,但没有下定统一中国的决心。

随着回回炮的引入,特别是在攻取襄阳、樊城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让元军看到了统一中国,成为正统王朝的可能性。面对世祖忽必烈提出“我何以得天下,宋何以亡”[2]卷一百六十五的疑问,南宋降将管如德对曰“陛下以福德胜之。襄樊,宋咽喉也,咽喉被塞,不亡何恃。”[2]卷一百六十五取得襄樊战役胜利后,忽必烈随即召众臣商议后续对宋战略。“(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入觐,与参政阿里海牙奏请伐宋。帝命相臣议,久不决。”[2]卷一百一十八在分析当前局势时,襄樊之战的成功成为元军决定南下的重要因素。阿里海牙进言“荆襄自古用武之地,汉水上流已为我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2]卷八阿术又言“臣略地江淮,备见宋兵弱於往昔,今不取之,时不能再。”[2]卷八最后,“帝即可其奏,诏益兵十万,与丞相伯颜、参政阿里海牙等同伐宋。”[2]卷一百一十八正是襄樊之战后元军在战略上占据绝对主动,回回炮的使用解决了元军不擅于攻城的战术难题,在这种形势下忽必烈下定了灭掉南宋,统一中国的决心。继而全力攻宋,仅仅五年后就灭掉了南宋政权。可以说回回炮对于蒙古从一个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终入主中原并统一中国,建立了元朝这一大一统的中央王朝,在军事上有着难以替代的地位。

在灭宋以后,元朝继续向外扩张,回回炮在战场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军征占城,“占城兵治木城,四面约二十余里,起楼棚,立回回三梢炮百余座。”[2]卷二百一十占城守军用回回炮抵御元军,可见回回炮的技术随着元朝的扩张,也随之传播。在1274年和1281年元朝曾两次对日作战均告失败,1283年忽必烈重新设立征东行中书省,“发大都所造回回炮及其匠张林等,付征东行省”,意图再次征服日本,虽然后来计划不了了之,但从统治者对回回炮的使用还是可以看出其在军事上的重要性。

由于回回炮的造炮技术较为复杂,仅为元朝所引入的回回技师所熟练掌握,加上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稳定,对这种造炮技术一直视为机密,不得外传,虽然南宋和周围其他国家也有仿制记录,但只是少数情况,元朝灭亡以后这种攻城器具几乎失传。直到明朝中叶,金属冶炼、铸造和火药技术的发展,金属制造的真正意义上的火炮代替的原有的抛石器,热兵器时代的到来,使得回回炮这类抛石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可以说,作为冷兵器时代的攻城利器,回回炮在战争特别是城市攻坚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宋元时期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 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 宋 濂.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 周 密.襄阳始末[M]//癸辛杂识.北京:中华书局,1988.

[4]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 毕 沅.续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 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7.

[7] 胡祗遹.寄张平章书[M]//永瑢,纪昀.四库全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8] 脱 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9] 脱 脱.金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 马继业.宋代城池防御探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11] 曾公亮,丁 度.武经总要[M]//中国兵书集成.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12] 郑思肖.郑思肖集[M].陈福康,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陈道斌)

Application of the Huihui Trebuchet in the Xiang-Fan Battle Between Troops from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Ages

HU Fengyu

(College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China)

The trebuchet was also called Huihui trebuchet. Mongolian brought in them from Western Region. Mongolian army had the initiative fast on accou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trebuchet made by Huihui. Afterwards, Mongolian army unified China into a central kingdom with the help of powerful Huihui trebuchet and continued to attack other kingdoms. This trebuchet gradually quitted the historical stage after the invention of the metal artillery till the mid- Ming Dynasty.

Huihui trebuchet; trebuchet; the Xiang-Fan Battle between troops from the Song Dynasty and the Yuan Dynasty

2016-10-27;

2016-12-08

胡风雨(1990— ),男,湖北襄阳人,宁夏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K245.05

A

2095-4476(2017)01-0026-05

猜你喜欢

元军石器襄阳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十年等待,“大狼”的战友何时归?
襄阳市中小学优秀自制教具展评活动圆满结束
神秘的包裹
郭靖夫妇为什么没能守住襄阳
谱写时代新篇——襄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因偷马引发的倾国之败
攻破长江天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