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诸葛亮遗言遗命遗表
——领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7-03-08谭良啸
谭良啸,张 祎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解读诸葛亮遗言遗命遗表
——领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谭良啸,张 祎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四川 成都 610041)
诸葛亮在北伐前线生病逝前留下有遗言遗命遗表,即推荐继任者,对安葬的要求,关于家产的表白。他病重逝前仍心系国事,一生至忠至诚和无私清廉的高风亮节从这三则遗言遗命遗表中得到充分体现;他用逝前的言行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诸葛亮;遗言遗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没有正式的遗嘱留下来,但是有三则遗言遗命遗表载于《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引,即对继任者的提议,对安葬的要求,关于家产的表白。从这三则遗言遗命遗表,可以看到他生病逝前仍心系国事,深刻地领悟他一生的至忠至诚和无私清廉的高风亮节,更深刻理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含义。
一、遗言推荐继任者
《三国志·杨戏传》[1]附录《季汉辅臣赞》注引《益部耆旧杂记》曰:
诸葛亮于武功病笃,后主遣(李)福省侍,遂因咨以国家大计。福往具宣圣旨,听亮所言,至别去数日,忽驰思未尽其意,遂卻骑驰还见亮。亮语福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一决耳。君所问者,公琰(蒋琬字)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公,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费祎字)可以继之。”又复问其次,亮不答。
诸葛亮关于国家大计的意见看法,史书未载录,不得而知,只把他深思熟虑后对两位继任者的提名记录了下来。
对这一记载,《资治通鉴》[2]将其列入正文,只是略作省简,曰:
亮病笃,汉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咨以国家大计。福至,与亮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求决耳。公所问者,公琰(蒋琬字)其宜也。”福谢:“前实失不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费祎字)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关于诸葛亮对继任者的推荐,《诸葛亮集》中有《举蒋琬密表》。表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1]《蒋琬传》其实,此表不能作为遗表,它是在李福与诸葛亮交谈之前的奏章。《华阳国志》说得很清楚:“初,亮密表后主,以(杨)仪性狷狭,‘臣若不幸,可以蒋琬代臣。’”[3]《后主志》所以,朱大渭、梁满仓先生认为这是诸葛亮病前的奏表,刘禅在诸葛亮生病后即正式派李福去前线探视诸葛亮,并征求对国家大计和继任者的意见[4]。
《资治通鉴》载录诸葛亮与李福的对话之后,胡三省注曰:
费祎,字文伟。亮不答继祎之人,非高帝“此后亦非乃所知”之意,盖亦见蜀之人士无足以继祎者矣。乌呼![2]《魏纪四》
胡三省的意思有两层,一是蒋琬、费祎之后,太久远了,无法预知;二是蜀汉人才匮乏,蒋琬、费祎之后难有可担此大任者,所以诸葛亮没有再作回答。
诸葛亮推荐的这两位继承人如何呢?蒋琬、费祎是蜀汉德才兼备之俊杰,他们受到诸葛亮多次称赞。《三国志·蒋琬传》中载录了诸葛亮对蒋琬的两次赞赏。一次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刘备误会了蒋琬,诸葛亮专门解释并高度评价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一次在建兴八年(230年),因蒋琬任留府长史做到“足食足兵”,诸葛亮赞叹说:“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蒋琬继任,史称:“(蒋)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时,由是众望渐服。”蒋琬一继位即得到群臣认可、拥戴。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后主刘禅推荐一批人才时说:“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费祎时为侍中,被称为贞良死节之臣,其品德才识得到很高的评价。
二人继位后政绩如何呢?仅引史家评论以说明。《三国志·蒋琬费祎传》末“评曰: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陈寿评论说:蒋琬方正严肃而威风凛凛,费祎宽厚通达而博爱众人;都能继承诸葛亮的成规,遵循而不改。所以边境无事,国家和睦一致;但是还没有能完全懂得治理小国的合适之法,以及保持安静的道理。
陈寿的评价很高,只是有不足。而裴松之则认为蒋、费二人已经做得很好了,不同意陈寿最后的责难。“松之以为:蒋、费为相,克遵画一,未尝徇功妄动,有所亏丧,外卻骆谷之师,内保宁辑之实,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何以过于此哉?今讥其未尽而不著其事,故使览者不知所谓也。”[1]《蒋琬费祎传》
所以,“时蜀人以诸葛亮、蒋琬、费祎、及(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也。”[1]《董允传》注引《华阳国志》蒋琬、费祎的继任得到当时蜀汉国人的认可、爱戴,也得到后人的称许,将他们与诸葛亮并列。
诸葛亮病中认真负责而又慎重地举荐了两任合格的继任人,他临死前仍为国事费神操心,真是做到了“死而后已”。
二、遗命安排丧葬事宜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5]
关于这段话,千百年来没有人将它作为诸葛亮的遗命采用,所有的诸葛亮文集中因此也没有予以收录。而著名三国历史文化学者方北辰先生经过研究却认为,这应该是诸葛亮的遗令,因此在其著作《三国志全本今译注》中点断加引号,作为遗命。这完全正确。
短短几句话,把对墓地的选择、墓葬的规格、随葬物品的要求说得清清楚楚;短短几句话,把诸葛亮北伐的心志、践行节俭的美德揭示明明白白。
“出师未捷身先死”。壮志未酬,诸葛亮心有不甘,于是遗命将自己安葬在汉中定军山下。武侯墓有一副名联,为清光绪年间蜀人李士瑛撰书,联文曰:“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6]35可以说这联语道出了诸葛亮遗命葬定军山“死犹护蜀”的心志。陈文德先生说得更直白:诸葛亮要求“去世以后,不必迁葬成都,直接安葬在前线的定军山即可,以象征自己马革裹尸、战死疆场的志向。”[7]520还有学者认为:为什么葬于定军山,“最主要的原因,诸葛亮还是为了提醒蜀汉君臣不要忽视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不要忘记北伐的既定国策。”[8]274后世的种种看法无不说明,诸葛亮一生效力蜀汉,为兴复汉室,竭忠尽智,真是做到了“继之以死”!
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反动奢靡、厚葬,提出“俭以养德”,用俭朴来培养品德、德行。史载:“蜀土富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1]《董和传》诸葛亮治蜀,力纠蜀地奢侈之风,以言传身教作表率,自己“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同时重用一批清廉节俭的官员,如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姜维“清素节约”,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于是,蜀汉士吏上下形成清廉节俭之政风。如今诸葛亮临死,又以薄葬将这一良好风气推行到底。古代丧葬礼俗繁缛,如死后入殮穿的丧服要根据级别时令不同而特别置办;入殓时要在口、耳、鼻处塞放珠玉金银,以求辟邪。曹操与诸葛亮都是主张薄葬的。《宋书·礼志》载:“魏武以送终制衣四箧,题识其上。春秋冬夏日有不讳,随时以殓。金珥珠玉铜铁之物,一不得送。”[9]《礼志二》曹操不遵行这些陈规陋习,不用随葬器物。诸葛亮亦然,且不要求另外置办寿衣,就用活着时候的衣服,比曹操的预先置办四箧终衣更节俭,节葬思想更彻底,崇俭品德更高洁。
关于诸葛亮墓冢的状况,后世文献有所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载:“(景耀六年,263年)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左右刍牧樵采。”《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梁刘澄之《梁州记》曰:“武侯垒东南有定军山,入山十余里有诸葛武侯墓。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墓刍牧樵采。今松柏碑铭俨然。”[10]《水经注·沔水》曰:“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定军山),因即地势,不起坟垄,唯深松茂柏,攒蔚川阜,莫知墓茔所在。”[11]《沔水上》
这些初始的记载说明,诸葛武侯墓的状况和受到的保护。但是,由于诸葛亮的墓规模很小,又没有土冢,不封不树,郦道元在公元六世纪初期为《水经》作注时说,就只见松柏繁茂,已经看不到墓茔、找不到它的确切位置了。今陕西勉县定军山下的武侯墓为后人重修,墓冢不大,与常人无异。
三、遗表公布家庭财产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有他自表后主的一段话,史称《自表后主》。该文没有系年,清人张澍编《诸葛忠武文集》时将此文题作《临终遗表》;中华书局编《诸葛亮集》时认为,按《蜀志》本传,似非遗表,又据严可均辑《全上古秦汉三国六朝文》改为此名[12]14。有学者认为,“据‘若臣死之日’等语看,当在诸葛亮去世前不久,大约建兴十二年为宜。”[13]258还有学者直接将此文系年于建兴十二年(234年),认为是“诸葛亮病重期间,对后事一一作出妥善安排”中的一件事[14]180。因此,这是诸葛亮死前的奏表,作为他的遗言之一,后世是没有异议的。
《自表后主》全文曰:
臣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史书说:“及卒,如其所言。”这是诸葛亮表明自己家庭的固定资产、收入支出和无私清廉心志的奏表,一代清正廉明的丞相形象跃然纸上。真是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讲话时,引用诸葛亮《自表后主》中的“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求:不要给家人和后人谋取私利[15]。
的确,诸葛亮清正廉明的情操永远值得敬重、效法。
诸葛亮生病临死前,建言将德才兼备的蒋琬、费祎推举为继任者;遗命将自己葬在北伐大本营定军山下,实行薄葬;还上表说明自己的家产和无私的心境。这三则遗言遗命遗表,成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承诺的最好注解,为他一生打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其高风亮节,千百年来令天下人景仰、铭记,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辉。
[1] 陈 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司马光.资治通鉴[M].胡三省,注.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刘 琳.华阳国志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4.
[4] 朱大渭,梁满仓.武侯春秋[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8.
[5] 方北辰.三国志全本今译注[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1.
[6] 郭清华.武侯墓祠匾联集注[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1999.
[7] 陈文德.诸葛亮大传[M].北京:九州出版社,1994.
[8] 余明侠.诸葛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9] 沈 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 欧阳询.艺文类聚[M].汪绍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1] 郦道元.水经注校[M].王国维,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2] 诸葛亮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3] 李伯勋.诸葛亮集笺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14] 梁玉文,李兆成,吴天畏.诸葛亮文译注:上编[M].成都:巴蜀书社,1988.
[15] 习得——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N].成都日报,2014-05-22(10).
(责任编辑:陈道斌)
2016-02-22;
2016-12-09
谭良啸(1944— ),男,重庆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三国历史文化; 张 祎(1987— ),女,四川成都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
K236.2
A
2095-4476(2017)01-0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