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的宣传教育传播研究

2017-03-08思扬王进

红色文化学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

思扬 王进

“互联网+”无疑是当今社会各个行业的新思维,而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经典与传承。面对转变中的互联网思维,我们要为经典优秀的文化找寻传承的新思路,继而更深刻的理解历史承载的品质,坚定信念来面对我们的新世界。

一、“互联网+红色文化”相关概念的界定

从概念上来说,“互联网+红色文化”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弘扬进行革新的新模式。为更贴切地理解并拓展它,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梳理,并从来源上进行阐释。

首先,“互联网+”是概念的核心背景。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一度成为年度热词,李克强总理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所谓“互联网+”,其实指“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践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优化生产要素,更新业务体系,重构商业模式等途径来完成经济转型和升级。”①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5期。通过对“互联网+”的运用,实现产业整合与升级,以实现其在各个行业“开花结果”,整合、转型、升级是其核心内容。

其次,红色文化是概念的核心内容。尽管学界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存在多种界定,但基本共识已经达成,即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长河中对中西方优秀文化传承、吸收以及转化发展凝练而成的先进文化形态。②周艳红:《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机制探究》,《红色文化学刊》2017年第1期。

两者的整合与重构成为红色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的关键:红色文化与网络思维的结合,有助于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有助于加深新生代群体对历史记忆的认知,有助于拓宽受众接受红色文化的渠道。

二、“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的传播特征

(一)开放性

“文化传播是人类特有的各种文化要素的传递扩散和迁移继传现象,是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变、共享、互动和重组。”①庄晓东:《文化传播:历史、理论与现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页。毋庸置疑,文化传播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传统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因受到各种制约性因素的干扰而遭遇困境和挑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则以强大的技术优势破除了红色文化传播的瓶颈与制约,为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更大程度的开放空间。

互联网赋予红色文化传播的开放性,体现在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从形式层面而言,红色文化分物态和非物态两种。物态的红色文化是指摸得着、看得见的有形文化资源,如历史文献、文艺作品、碑文塑像等;非物态的红色文化则是指摸不着、看不见的无形文化载体,如革命理想、革命信念、精神追求等。互联网时代到来以前,物态的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多限制为身临其境、实地参观等,非物态的红色文化则多依托文字、口述传播,即便利用报纸和电视媒介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能接触到红色文化资源的人依然十分有限。从内容层面而言,物态红色文化的传播内容多为图片、文字以及实物,由于对革命年代的生活缺乏真切体验与历史共鸣,这些貌似丰富的内容难以深刻激发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非物态红色文化则依托文字与图片融入革命故事、先进事迹之中,其呈现方式则因缺乏环境感官共鸣及身临其境之感而难以摆脱平面化、单一化的传播困局。

互联网的介入使红色文化传播摆脱了之前的传播困境。首先,各类红色文化资源集聚到互联网上,它们的载体不仅有文字、图片、影视,还有音乐、视频、动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为每一位受众进行多层次、多视角选择提供了素材。其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的获取更为便捷,红色文化资源信息的获取不再因时间、地点等外在因素的束缚而受到制约,从而彻底打破了接受红色文化熏陶机会不平等的困境。

(二)虚拟性

对红色文化传播而言,互联网空间具有“物理空间”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互联网为传播红色文化营造了自由而广阔的网络空间。在网络空间中,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得到充分释放,潜能也能获得更大限度地开发。在以红色为主题的网络游戏中,游戏设计者把握好传播红色文化与休闲娱乐的平衡性,把革命英雄事迹、革命历史文化融入游戏中,用寓教于乐的方式熏陶游戏玩家,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如一款抗战题材游戏《大抗战》既包含了著名战役、抗战名将又展示了经典战法等红色文化元素,玩家在游戏中如同最高指挥官,拥有指挥战斗的自主权,既可以根据喜好招收和磨练名将,指挥他们上阵杀敌,又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排兵布阵策略,依据战场情况合理安排战法。游戏具有很强的代入感,人们在娱乐中不自觉回到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这完全得益于互联网的虚拟性。

其次,互联网为认同红色文化提供了可感途径。借助互联网的虚拟空间,人们可以像革命英雄那样去堵枪眼、炸碉堡,领略他们的大无畏精神,也可以像长征战士那样跋涉在草地、雪山上,艰难地寻找食物,体验革命先辈的艰辛,还可以打开网站、点击鼠标,参观革命圣地,虽不能身临其境,却能获得情景再现的体验感。

(三)生态性

目前,红色文化市场化已初具规模,红色文化资源一方面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另一方面在开发利用中也存在隐忧,盲目开发红色文化资源而疏于保护环境的现象屡见不鲜。“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传播模式则很好地契合了绿色发展观念,具有生态学特点。将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并主动融入互联网体系,既能有效保存红色文化资源,同时也能有效遏制盲目开发对红色文化资源带来的过度消耗。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不仅方便研究者和游客远程获取资料、参观学习,还提高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为更大范围内传播和弘扬红色文化打开了一扇便捷的窗口,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的绿色传播。

三、“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传播原则

(一)普及与引导兼顾

目前,互联网的应用已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12月,中国大陆网民数量已达到总人口数的50.3%,共计6.8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6.2亿人次,占网民总数的90.1%。①王佳宁:《中国大陆网民数量近七亿 超过人口半数》[N]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1/22/c_1117868563.htm这反映了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盛况,也启迪我们唯有将红色文化传播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才能赢得更多受众。为此,传播者既要充分重视互联网与红色文化传播融合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寻找二者的结合点;也要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平台,有意识地结合互联网传播特点和规律来改善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更广泛地争取更多互联网用户关注、接受、传播红色文化。

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以及互联网监管制度的不完善,“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传播不可避免地有盲目性、随意性等问题,如互联网上消解革命英雄、戏说红色经典等低俗、庸俗之风频频抬头。这些负面现象的存在与泛化不仅弱化了红色文化的光辉典范和崇高形象,还腐蚀着受众的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从国家到社会到每一个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应该为抵制损毁红色文化正面形象的现象作斗争。一方面,国家要逐渐完善互联网立法,加大互联网监管力度,为红色文化的良性传播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和引导红色文化的积极传播,引导创作者端正创作态度,努力供给优秀红色文化作品;引导传播者创新传播方式,力争有的放矢,切忌“大而全”的粗放型传播;引导接受者增强明辨优劣的能力,主动接受经典文化、主流文化的熏陶,自觉筑牢抵制庸俗、低俗、粗俗文化的思想防线。

(二)继承与创新兼顾

“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既要继承,又要创新。创新传播载体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科学的指导思想、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顽强的革命精神正是在红色文化传播中要始终坚守的精神内核。其中,作为科学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决定红色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生成和发展的基石;高尚的道德品质是红色文化的道德基础,其高尚与否决定其社会化程度;顽强的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发展的动力。①王进:《浅谈新时期红色文化的传播》,《美与时代(下)》2016年第4期。唯有继承精神实质,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才能不走样、不变形。

“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势必会以适合互联网载体的形式和内容出现。红色文化网络化并不是简单地把以前在纸媒、广播电视上传播的内容复制粘贴到互联网上,更需要创新。首先,内容要创新。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红色文化内容的创造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创作者秉持创新理念,才能不辜负国家、人们赋予的历史重任,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其次,形式要创新。互联网传播手段多种多样,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论坛、博客、动漫、直播等等。红色文化传播既要结合实际,做到喜闻乐见、文雅积极,也要善用不同的传播手段,实现内外兼修。

(三)真理性和价值性兼顾

“科学研究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②《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在京召开》,《光明日报》2016年5月31日。科学研究要兼顾真理性和价值性,红色文化研究和传播同样如此。既要探究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丰富红色文化遗产,从理论上总结传播规律,也要发挥红色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价值,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是中国实际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智慧结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先进性。对真理的追求和认知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不断探索。“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宣传教育传播也应紧紧围绕这个本质特征做文章。红色文化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决的奋斗精神等。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道德、制度、作风、革命精神等的集合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要始终强调其价值性,以先进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繁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先进文化服务。

四、“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宣传教育传播的优化

第一,拓展传播路径。“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目前是以建立红色主题的网站和论坛,QQ、微信、微博等平台为基础形式,其宣传教育已略有成效。为了更好地实现目标,拓展具有互联网特征的传播路径必不可少。动漫与电子游戏备受人们青睐,对不同年龄段群体都具有较大吸引力。红色文化传播可以借助这种吸引力,通过与动漫、电子游戏等媒介深度融合,实现寓教于乐的传播效果。借助动漫传播红色文化,不仅对红色文化大有裨益,也拓宽了动漫的题材,可谓双赢。

第二,营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的传播氛围。传播学“拟态环境”理论指出,“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媒介环境中,受媒体建构的象征性现实的影响,人们往往将拟态环境传递的信息当成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并作为调整自身行为策略的依据。”①张文:《全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的实效性探究》,《社会科学家》2014年第12期。可见,拟态环境对现实世界具有强大的影响力。营造红色文化互联网传播氛围正是遵循这个规律,试图凝聚政府、媒体、高校、家庭等多方面力量,大造红色文化传播声势,以丰富多彩的内容、新鲜多样的形式,吸引受众眼球,给受众以潜移默化的红色熏陶。

首先,营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传播氛围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政府需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为红色文化传播奠定法律基础、政策基础和资金基础。互联网信息监管部门也要加大监管力度,对出现在互联网上的解构红色经典、歪曲革命历史、恶搞革命英雄等不良现象要坚决制止和取缔,追求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其次,营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传播氛围离不开全社会共同努力。要通过良好的红色文化艺术作品正视历史,正视历史精神,通过传播净化大众心理,净化社会氛围,其受传双方都要有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来选择红色文化作品,杜绝文化传播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的发生。

第三,打造“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产品品牌。文化传播内容为王,红色文化传播亦然。随着人们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原有红色故事、红色经典在传播内容和形式上已经很难满足当代人的文化需求。红色文化传播面临困局,并不是青年人对红色文化的遗弃,也不是红色文化蕴含的价值不符合时代要求,而是对红色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没有打造出红色文化传播品牌。

“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产品能否成为品牌,既要本身的内容过硬,也需要进行网络市场规律磨合。从内容上看,红色文化产品要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与群众,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需求;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相互结合,不仅要喜闻乐见,更要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从形式上看,要对红色文化产品进行有特色的包装和设计,具有吸引力和时代感,能形成优质的品牌,对群众有号召力,在市场上有竞争力,才能获取受众的认同感,达到宣传教育的作用。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新时期,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使其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必须思考通过何种方式来宣传和弘扬红色文化。“互联网+红色文化”模式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红色的眷恋
红色是什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红色之旅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