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大学生主动退学现象透析及柔性干预策略研究

2017-03-08陈远宏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学职业大学生

陈远宏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高职院校大学生主动退学现象透析及柔性干预策略研究

陈远宏

(黎明职业大学,福建泉州362000)

文章在对L职业大学近两年退学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辅之深度访谈与参与式观察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透析了大学生主动退学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以生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及柔性干预策略。

大学生;主动退学;以生为本;柔性干预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面临意识形态交融交锋、价值取向多元多变、生源变化复杂等挑战,大学生主动退学现象日益增多。而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有机完整的系统,遵循学生入学、受教育,直至毕业的符合成长规律的完整流程。但学生中途退学则表示提前脱离高等教育体系,进入一种“非正常代谢”状态[1],不仅阻碍了学生个人发展,而且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本文以L职业大学为例,对2014-2015、2015-2016学年学生主动退学现状进行透析,并提出刚柔并济的干预策略。

1 大学生退学情况

据2012年数据显示,每年大学生退学数据不断攀升,令人堪忧。L职业大学共有9200多名学生,笔者对两学年来主动退学生进行了统计,共163名学生退学。从年级分布上:大一年级116名,占总退学数71%;大二年级33名,占20%;大三年级14名,占9%。从专业分布上:文科类97名,占退学总人数的60%;理工类66名,占退学总人数的40%。从成绩上看,122名学习成绩中下,占退学总数的3/4。仔细分析得知,呈现以下特点:退学率随年级递减,一年级退学率占比最高;文科类退学率高于理科;学习成绩高低与退学率高低呈反比关系。

2 大学生主动退学现象透析

通过实际情况分析,采用质性研究方法,笔者从三层面透析大学生主动退学现象。

2.1 社会原因

2.1.1 大学生就业起薪低

“读书改变命运”,这是部分学生和家长的期望,渴望通过上大学获得好的工作。但通过了解,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起薪不太高。这让一些学生的内心对学业、未来产生了迷茫,个别学生感到读不读大学对就业影响不大,即使学生时代步入工作岗位也能拿到不错的工资,因此,没有了学习热情,不愿浪费三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想尽早在社会上工作获取经验,以求得自身更好发展。

2.1.2 文科类就业薪酬偏低

L职业大学退学学生从专业分布上,文科类退学率明显高于理工类,数据显示:文科类占退学总人数的60%,理工占退学40%。通过与部分文科类学生交流,发现这与目前社会上文理科毕业生薪酬水平分化有关。据《2013中国数理化(理科)基础教育白皮书》显示:居首位的是建筑学,月薪四千元以上,其次是软件工程等理科类,居末位的是历史学,平均月薪两千多元。

2.2 学校原因

2.2.1 部分专业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

据L学校毕业生实习回来交流心得,认为学校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很多职业技能、素养要在岗位中培养。也有学生反应专业教学理论性太强、实用性不足。这说明了部分高校只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设置专业,课程设置未能契合新常态、新形势、新发展,缺乏市场性和灵活性,与行业、社会需求脱节。

2.2.2 人才培养上存在结构性错位

近年一些高职高专就业率高达到95%以上,但部分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性不强,专业技能要求相对低,职业理想与价值无法在工作中体现,导致跳槽率高;另一部分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据调查,专科毕业生就业一年后的离职率高达40%,三年后高达78%,出现了毕业生找工作难、企业招工难的怪异现象。说明了部分高职学校存在人才培养结构性错位的瓶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稳定性差,发展力低于本科生。在实践中表现出专业技能窄、职业素养弱,导致了部分学生想离开象牙塔,尽早投身就业大潮中。

2.3 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2.3.1 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

有些学生因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校;还有些学生对大学生活怀着美好梦想,但事与愿违。这两类学生在现实大学学习生活中,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的错位而导致失落感。在L职业大学高考成绩在二本线以上却未能上理想中本科学校的这一批学生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该校经济管理与轻纺工程学院的退学学生均入学成绩较高,且在校成绩优异。另外,部分学生因自身或家庭原因选择复读,想再次冲刺本科学校,于是提出退学申请。

2.3.2 对专业不感兴趣,导致厌学

现代大学的使命是以生为本,大学实现育人职能须学生的能动参与,以学生发展为表征。但“以生为本”若停留在表面,加之高校学生权利的弱化,必然会带来许多问题。[2]L职业大学退学学生中36%对专业不感兴趣。例如,与该校轻纺学院学生的谈话中了解到:部分学生因入学成绩低无法就读第一志愿专业而被调剂至轻纺工程学院,因工科基础薄弱、学习压力较大,加上本身对专业不感兴趣,在这种排斥专业、抵触学习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出现了成绩不良、挂科现象,于是坚定退学的念头。而且这类学生,对找工作并无目的性,对不同行业招聘要求了解不深,只是盲目认为学习成绩不好,上学不如提早工作。问其为何不转专业?原因是学校转专业管理办法对符合要求转专业的条件有严格限制,个人难以达到要求。

2.3.3 自我责任意识缺失

李昌禹在《品评90后,就是感悟新时代》一文中评论,90后是特殊群体,表面看来差异不大,实质千差万别。[3]这些退学学生均是90后,笔者认为,90后群体中,主流是积极、健康且负有责任和担当,但也有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自我责任意识缺失,人生目标不明确。主要体现在:

第一,部分学生控制自我欲望能力较差,思想行为方式过于简单。虽然年龄上已成人,但是还不能很好地履行成人的职责。L职业大学14级施工班某同学,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大一时申请贫困生,获特困补助,但一年间并未参与“志愿服务”。大二时,该生嫌贫困申请程序麻烦,不愿到民政部门盖章,放弃贫困资助。在平时表现中,该同学经常无故旷课,学业成绩差。其家长表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本人不愿意读书,也只能同意她退学。这类学生对自我责任尚不能负起,过分放纵自己,虚度光阴,更别提对社会、他人的责任。

第二,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较强,自私自利思想较严重。凡事从自身的角度考虑,今朝有酒今朝醉,缺乏长远的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例如,笔者与L职业大学某位退学学生谈话,该同学表示未入学前就已做好退学工作打算,进入大学一学期只为体验校园生活。

第三,部分学生抗挫能力差,缺少积极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L大某学生,无法适应大学生活,消极悲观,逃避现实,申请退学。

3 新形势下破解大学生退学现象的柔性干预策略

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到以生为本,注重学生主体性,实施人性化教育[4]。“90后”、“95后”大学生伴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而成长,思维形式和行为习惯与“70后”“80后”相差大,采用传统、单纯的刚性制度管理,直接的后果便是导致学生退学。而从柔性干预策略着手,以人为中心,将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将富有成效。同时,L职业大学退学的学生主要集中在大一年级,从学校层面要从新生进校开始干预,贯穿大学生上大学全过程。具体的建议与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3.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学生对就业形势及自身的全面认知

3.1.1 引入创业实习课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内容陈旧、形式刻板教条、时间短等诸多问题,不能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5]虽各高校大都开设专讲进行专业教育,但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仅处于浅层次。文科类部分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不景气,薪酬偏低,降低了专业自信心与喜爱度,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一些学生选择了退学,以期及早融入就业大潮赚取“第一桶金”。这些学生对社会、行业缺乏足够了解,过分高估自己,而现实往往事与愿违。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新形势下,根据《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试行)》(闽教学[2016]34号),聘用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开设创业实习课,学生须修得创新创业学分,开展相关教育指导和结对帮扶工作。以项目带动,聘用企业导师走进校园,搭建实训课程体系和模块,同时引领学生走向市场,全方位地体验创业真实场景,了解创业资讯与市场,参与“天使融资”大会,凭借实力去赢得资金和市场,并可“休学”创业。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将成为学生人生的一笔财富。

3.1.2 多途径帮助学生了解就业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不论工种、工作,均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学历有所要求,且要求越来越高。无学历、无专业技能的退学学生,难以找到好工作,长远看来得不偿失。鼓励学生多听取就业讲座,通过邀请优秀校友回校宣讲、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开展企业总裁与学生面对面活动等,提高在校生对目前国家就业现状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企业招聘条件的了解,激励学生学习,树立“踏实勤勉”的学习工作态度,通过个人不懈努力,不断成长,实现个人价值。

3.2 科学规律和“以生为本”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1 将“人人皆可成才”的理念贯穿育人过程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高校应在生源复杂、个性化的新常态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退学学生中,有122名成绩中下者,他们基本对学业丧失信心。因此,重视对成绩不佳学生、思想出现异常学生的摸排和跟踪,建立预警和帮扶机制,探索学生的内心世界,挖掘闪光点,进行个性化引导,加强自信心培育,使育人过程中尽量避免出现主动退学现象。即使面临退学的学生,也可根据情况建立试读机制,给予机会,培育成才。

3.2.2 以就业市场为参照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学校要更新教育观念,突出办学特色,可在对就业市场需求、毕业生就业满意度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增添新专业或更新相关教学内容,开展适应职业要求的课程模块,改革教学方式,通过导师团建设、创业带动就业孵化基地建设、学生社团建设等方式,培育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职业素养,让他们有意识地参与集体、融入校园、走进社会,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3.2.3 营造相对宽松的转专业环境

在学生谈话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非自我意愿,可能受成绩等因素影响,最终不得不进入现有专业学习。学校可制定较灵活的转专业政策,营造相对宽松的转专业环境。大一着重基础课程学习,实行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二再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学校实际情况、学生专业爱好择取合适专业深造。

3.3 理想信念与情感教育结合,增进学生责任感教育3.3.1以中国梦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理想信念

中国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注入了新能量。上大学,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是大学的本质。[6]所以从新生入学开始,辅导员就应该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和学生个人特质,多渠道帮助学生尽快树立起新目标。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关键,塑造青年理想信仰,树立爱国爱乡情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要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凝聚学校精神,筑牢校园文化生态圈,培育爱校、护校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接受先进文化熏陶,在实践中成长。

3.3.2 融洽师生关系,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实行学分制改革,引入素质拓展学分,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模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目前L职业大学实行导师团制度,以项目申报方式,组成教师指导团队,学生根据专业发展与兴趣特长选团参与,充分利用教师和学生的课余时间开展各种指导,拉近了师生距离,增进了师生情感,将学生主体性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这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广阔平台。

3.3.3 构建新型和谐师生共同体,拉近师生距离

加强新型和谐师生关系构建研究,维系师生情感纽带,拉近师生距离,及时把握学生所思所想,倡导学术型、关怀型、知己型教师。教师愿意抽出时间真心关怀学生的心灵与思想,学生愿意靠近教师,愿意说出心里话,道出个人或身边潜藏的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有地放矢地开展工作。大一的学生,思想观念尚未稳定,极易受他人影响产生波动,因此,高校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相应引导;及时了解学生退学、休学意图,进行劝阻疏导教育,并做到及时沟通家长,加强家校联络,共同帮助学生做出正确决定。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导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信息,引发学生思考,增强学生责任感教育。

[1]杨芳,刘在云.我国高校学生退学现象探析[J].学生工作广角,2014(6):169-170.

[2]彭华华,刘喻.高职学生退学的个案研究[J].重庆高教研究, 2015(1):75-79.

[3]李昌禹.“90后”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而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心智[N].人民日报,2016-4-19.

[4]黄光杰.人性化教育:现代教育的不易旨归[J].教育评论,2013(3):15-17.

[5]朱倩.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刍议[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86-88.

[6]逄桂博.民办高校学生主动退学原因分析及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5):68-69.

Analysison voluntary dropout phenomen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udentsand its flexibl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CHENYuan-hong
(Liming VocationalUniversity,Quanzhou,Fujian,China362000)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dropoutphenomenon of LVocationalCollege in the recent two years and with in-depth interviewsand 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this paperanalyzes the deep reasonsof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dropoutand puts forward the“student-based”educationmanagementidea and the flexibl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college students;voluntary dropout;student-based;flexible intervention

10.3969/j.issn.2095-7661.2017.02.021】

G717

A

2095-7661(2017)02-0068-03

2017-03-06

陈远宏(1978-),女,福建泉州人,黎明职业大学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学生管理、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职业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