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2017-03-08胡木林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经济社会院校高职

胡木林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应用技术系, 安徽 巢湖 238000)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研究

胡木林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应用技术系, 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政策的全面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发展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但由于存在旧传统思想与新市场需求相互背离,行业、企业的动力不足等问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较大差距。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必须从服务发展意识、优化专业结构、协同育人、构建科技平台、职业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文化传承等方面着手。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是国民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的颁布和实施,中国职业教育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的发展以及行业发展服务,为人的就业服务。[1]因此,如何做到“供需”合理、拓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渠道、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是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发展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1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

地方性高职院校多数是由地方政府主办,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共管的高等院校,因此,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具体要求为办学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处理好学校、地方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2]

1.1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本质规定

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发展,高素质人才的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最终是为社会所用,科学技术研究最终要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随着世界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步认识到地方性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地方性高职院校必须全面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主动加强自身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技术改革与创新,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1.2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主要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明确指出,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3]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因此,地方性高职院校应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积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1.3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应尽职责

地方性高职院校因具有“地方性”的属性,其办学经费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投入,在内涵建设和发展提升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政策的扶持。离开这些支持,学校将无法生存、发展和壮大。[4]因此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上是高职院校对地方的一种“反哺”,是对地方的一种回赠,更是应尽的义务。

1.4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是实现自我提升的必要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定经济基础做后盾,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力度,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则需要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人才的需求势必导致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随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对人才的结构、能力和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发生了明显变化,这就需要地方高职院校针对这一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需要,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形成同存共生、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5]。

2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2.1 社会层面存在的问题

2.1.1 旧传统思想与新市场需求相互背离

近来年,国家虽通过各种形式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宣传和政策扶持的力度,但传统的社会偏见仍然存在,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对人才的理解,这些认识偏见直接影响着学生及家长报考高职院校的热情和意愿。据安徽教育网统计,2016年省内某二本院校与高职院校联合开办的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二本招生)一次性投档率不足20%,个别专业不足10%,而该二本院校其他本科专业一次性投档率近100%。这种现象足以表明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还比较低,填报高职院校也是无奈之举。这种片面的认识对高职院校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态度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招聘企业本身技术人才大量匮乏,但在招聘的时候又开出高学历、名校、工作经历等条件。看不上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即使招了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也不够重视,究其本质是社会市场的需求和人们的观念出现了背离和偏差。

2.1.2 政府职能的缺失

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数受地方政府管理,业务上受教育管理部门指导。学院的办学经费来源、机构设置、人事招聘等方面均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由于地方政府的角色缺失,没有全面统筹协调校企合作、联合办学、人才引进规划,缺少行之有效的促进地方高职院校发展的运行机制、体制和模式。在经费支持方面投入不足,学院的“硬件”水平下降。政策支持,决定着学院的“软件”水平。没有政府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和培养就是一句空话,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无法实现。因此说,政府角色决定着所管理的地方性高职院校“软”“硬”件水平,决定其反哺社会的能力。

2.1.3 行业、企业动力不够

行业、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直接获益者,也应是地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推动者。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旦离开企业就是一句口号,而在现实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因缺少在税收、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合作企业实质性的“实惠”,校企合作存在着明显的不合拍,校、企并非“你情我愿”,“校热企冷”现象屡见不鲜。

2.2 高职院校自身层面存在的问题

2.2.1 深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意识不强

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升格、高等专科学校转型而成,在其升格、转型发展过程中虽然完成了名称上变更和培养目标上的重大转变,但是其教育体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教育套路。另外,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处于最底层,社会的认可度没有明显提升。因此,地方性的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发展过程中,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让学校进一步发展升格,提升“档次”,在一定程度上,不少学校缺乏深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和意识。

2.2.2 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吻合度不高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其办学发展过程中注重规模的扩大,过度的通过所谓的“热门”专业来吸引学生及家长,为了争夺生源,甚至放弃了传统的优势特色专业,校校之间互相攀比,同质化现象严重。根据《2015年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安徽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1.2∶51.5∶37.3;同时,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对我省高职专业与产业对接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明我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求尚不相适应,一是一产、二产相应专业比重偏低,三产比例偏高;二是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相关专业点不够[6]。根据《2015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合肥市的六大主导产业为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家用电器、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光伏及新能源。[7]据统计在肥所有高职院校中无一开设食品贮运与营销、农畜特产品加工、光伏类相关专业。仅从专业设置角度来看,作为地方院校更应瞄准其主导产业及新兴产业,动态调整专业机构,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2.2.3 专业教师实践能力有限,技能培训服务针对性不强

随着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业的不断转型升级,生产设备也不断更新换代。企业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势必对企业员工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只有通过对员工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先进技术与继续教育培训,对其智慧潜能进行不断开发,提升其技能和知识水平,才能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这些在职职业技能培训,按照“对口”的原则由地方高职院校承担。而高职院校的教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联系并不十分紧密。参与培训的教师虽具有硕士、博士学位,但行业、企业工作经历非常有限,实践技能水平也多是“纸上谈兵”,甚至对前沿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还没有完全掌握和理解。在对企业开展的技能培训中会出现模式依旧、理论多、实践少,前沿发展动态多,现实解决实际问题少,导致培训针对性不强,出现学校与企业培训需求严重脱节,培训成效不明显。

2.2.4 科研能力薄弱,服务地方产业快速发展水平较低

地方性高职院校大多数是由中专学校升格而成,学术水平相对较低,教科研意识相对淡薄,教科研能力相对薄弱。即使有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动开展科学研究,大多也是通过发表一些论文来进行职称评审和有关奖项申报,针对企业、行业、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研究的课题较少。根据《安徽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5)》,2014年全省(安徽省)高职院校开展各类科研课题经费实现到款近 9 000 万元,其中技术交易到款为 900 多万元,仅为10%左右。因此说,地方性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地方产业快速发展水平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根本无法解决社会与企业在生产发展中因转型升级或提升效率而出现的应用型技术需求与难题。[8]

2.2.5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单一,未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智力优势

当前,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多数停留在人才培养上,重点关注为社会培养了多少毕业生,开展了多少技能培训,其深层次的服务水平低下,特别在地方特色文化等方面涉入较少,服务方式不全面,没有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的人才智力优势。

3 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引导,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旧思想

改变人们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偏见,首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源头宣传引导,加强对职业教育“元知识”的宣传教育。[9]高等职业教育的“元知识”就是要告诉社会,高等职业教育是什么,其要达到什么目的,以及如何达到目的一系列知识。国家应制定对高等职业教育“元知识”的政策宣传,利用各种宣传途径,让全社会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源头,发展历程,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来重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改变鄙薄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环境。

3.2 地方政府加强宏观指导,履行统筹协调责任

地方政府应理顺高职院校的管理体制,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主动承担责任、转变职能。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履行经济保障责任,发挥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增加高职教育年生均教育经费拨款数, 解决高职教育办学经费短缺的矛盾。 建立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保障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吸引优质高层次人才资源,提升高职院校的“软件水平”,确保地方高职院校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3.3 提高企业参与度,深化校企(行)协同育人,推进教学与生产高度融合

培养社会实用人才是地方高职院校最基本的任务,也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最直接形式。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税收、土地等奖励政策,提高企业的参与度,使校企深度合作、深度融合。在引入行业企业标准的同时,及时将企业最新的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研发成果引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二要吸纳行业企业优秀专家、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改革,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实现职业能力与岗位要求之间“无缝”对接。三要深入推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把前沿的实用技术、最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学与生产高度融合,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到企业、学业到职业“零距离”。

3.4 高职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意识

地方性高职院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依托地方、融入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发展思路,推到“围墙”,开放办学,主动与所在地政府、行业、企业联系和沟通,彻底将过去“人才培养基地”的单一功能转变为“以培养和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核心、以提供各类社会职业培训和推广开发应用技术研究为辅助的综合体系。”全面正确认识高校服务社会理念,调整办学定位与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强化在地方发展建设中的作用,才能实现互动双赢、健康持续、科学高效的发展。

3.5 高职院校应服务区域产业,推进专业与产业深度融合

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首要任务就是专业立足于地方产业、服务于地方产业。地方性高职院校首先要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结合区域经济支柱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际要求,建立对接产业的专业建设动态调整机制。多层次、全方位推进区域企业和学院共建专业,形成区域产业与专业的良性互动,使学院的人才培养覆盖区域的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同时,建立并完善专业长远发展机制,建立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协调互动的专业评价制度与淘汰制度,建立科学的招生专业目录,实现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3.6 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区域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管理方式的创新,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又必然倒逼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这就需要不断开展社会劳动者的继续教育和职业能力提升培训。高职院校具有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属性,应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原则,组建以行业企业知名专家、校内教授、技术能手为主体培训队伍,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面向区域内广大职工、新型职业农民等群体,广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区域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

3.7 校企共建技术开发服务平台,推进科研与技术的同步融合

发挥专业人才优势,以企业技术革新项目为主要方向,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科研攻关、课题研究、项目推进等方面合作,共同建设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着力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让为重点的“四技服务”。

3.8 拓宽渠道,提升社会服务深度和广度

3.8.1 “扶志”“扶智”,服务区域社会建设

“扶贫先扶智”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基础性地位,“治贫先治愚”决定了教育扶贫的先导性功能,“脱贫防返贫”决定了教育扶贫的根本性作用。地方性高校在地方精准扶贫建设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区域内贫困学生的教育扶持力度,培养一技之长,着力从源头上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二是发挥学校的专业和技术人才优势,开展送技术、送知识下基层活动,让农户在家门口学到实实在在的技术,通过“互联网+”将产品运出乡村。三是积极联系相关企业,建立“学校+政府+企业+乡村”的四位一体精准新型扶贫模式。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乡村共同建设产业基地,贫困户进入基地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技术,这种方式把贫困家庭劳动力培养成掌握实用技术的人才同时,企业也获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提升服务能力,政府完成了扶贫任务,一举四得。实现精准扶贫,全面服务小康社会建设。[10]

3.8.2 发挥人才智力作用,服务区域文化发展

随着国家经济多元化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除了看得见的“硬实力”,还有隐形的“软实力”。发掘地方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安徽省)为例,早在2009年就提出“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地方性高校应是地方文化研究、传播的主阵地,通过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历史资源、社会风俗等进行系统的、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并在教学工作过程中主动地融入地方传统的、特色的文化精神教育,促进传统特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11]。让地方文化真正成为独有的精神财富,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动力源泉。

4 总 结

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高职院校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科学技术和教育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程度。因此,在社会层面,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职业教育“元知识”的宣传,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实质性”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发展;高职院校也应切实转变发展意识,优化专业建设,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构建科技平台、职业能力提升、精准扶贫、文化传承等多种途径最大程度地服务好经济和社会民生,努力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的水平。

[1] 陈先运.高等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关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3):48-50.

[2] 陈年友.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13-16.

[3] 朱国仁.论现代高等学校三种职能的意义[J].高等教育研究,1998(1):34-38.

[4] 彭解华,吴炉.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职能的研究[J].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2):102-104.

[5] 谢朝霞.高职院校如何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J].龙岩学院学报,2011(29):119-121.

[6] 安徽教育厅.2014年安徽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情况分析报告[EB/OL].(2015-01-19)[2017-03-20].http://www.ahgj.gov.cn/109/view/3096.

[7] 合肥市统计局.2013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7-25)[2017-03-20].http://tjj.hefei.gov.cn/8726/8730/201407/t20140725_1171015.html .

[8] 周海英.高职院校服务地方企业的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2):83-85.

[9] 余宏亮,王坤,李本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歧视问题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3(5):93-96.

[10] 吴少锋.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6:36-44.

[11] 任泽娟.地方高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途径探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2):22-24.

[责任编辑:李德才]

On the Wa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Serve Loc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U Mu-lin

(Department of Auto mobile Applied Technology,Hefei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Hefei 238000, China)

With the implementing of national new policies on occup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whose initial is to serve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However, due to the conventional ideas and deviation from new market demands,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still lagging behind economic and social demands. In order to fulfill its corresponding function and rol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higher vocation colleges should at least do some work from such aspects as engendering service consciousness, optimizing curriculum configuration, cooperating in accordance with education plans, constructing technological platform, elevating professional abilities, alleviating poverty with targeted measures and cultivating culture heritage and so 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ervice for the local; way

2016-12-25

2017-05-08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项目“新机遇下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策研究”(SK2015A736)资助。

胡木林(1982— ),男,安徽舒城人,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应用技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管理、机械CAD/CAM。

G71

A

2096-2371(2017)03-0104-05

猜你喜欢

经济社会院校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2013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