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省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对策探析

2017-03-08王崇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市民化农民工子女

王崇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河南省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及对策探析

王崇景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对河南省农民工融入城市现状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在居住、交往、公民参与意识、维权意识、权利意识和归属感等方面均与市民有较大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各种制度排斥农民工融入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突出,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较低,从业技能单一;农民工就业能力低,无稳定工作,人际交往不够和谐等。应采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构建农民工安居工程等对策加以解决。

农民工;城市融入;城市化;新市民;途径措施

0 引言

目前,农民工问题已成为继农业、农民、农村等“三农”问题之后的“四农”问题之一。河南省是全国劳务输出大省之一,解决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是解决河南省农民工问题的最终出路[1]。本文试从三个部分分析:首先,对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然后,深入分析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产生的原因,说明解决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的必要性,并对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各种制度性、非制度性因素进行探讨。最后,具体阐述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路径,以期有助于加快河南省的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构建和谐的城市人际关系。

1 河南省农民工融入城市现状

1.1 农民工在城市的居住现状

以开封市为例,开封市作为河南省的主要旅游城市,每年有大量农民工到此地工作、生活。笔者到开封新区农民工主要居住地走访调查时发现,只有极少部分农民工在住宅小区租住套房,大部分农民工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有的住在单位搭建的简陋工房或工厂宿舍,更有部分农民工居住在城市的大桥下、公路旁。究其原因,农民工收入偏低,经济能力有限,无力承担城市高消费水平的生活。

1.2 农民工社会交往现状

目前,大多数农民工在城市的交往面比较狭窄。农民工进城务工,有的是通过老乡介绍,有的通过劳务市场介绍,人际关系匮乏。老乡是农民工交友的唯一纽带,大多数农民工没有社交圈。虽然有个别经济条件较好的农民工能够在城市里购买住房,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也很少主动与社区的市民交往。

1.3 农民工公民参与意识现状

大多数农民工知识水平低、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敏感度不足,认为城市举办的各种活动都与自己无关,即使所居住的社区举办活动,他们也不愿积极参与。城市社区也不会将本辖区的农民工登记为常住居民,给予各种居民待遇。由于传统的社会观念的影响,农民工认为自己是乡下人,不关注是否与城市居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包括选举权),继而沦为城乡的双重边缘人。而他们的愿望和诉求也往往难以得到政府的及时回应。

1.4 农民工维权意识现状

农民工维权意识淡薄,进城打工只关心拿多少工资,而很少关心安全、社会保险、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虽然国家规定劳资双方需签订用工合同,但农民工却认为不签订合同更为自由,所以找工作时极少与老板签订合同。当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时,维权之路艰难。农民工对用人单位的信息缺乏了解或了解不够充分,容易盲从他人,一旦需要维权,不知向何处诉求。

1.5 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及公平意识现状

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农民工不清楚自己应该享有哪些权利以及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国家虽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但很多农民工的子女却成为留守儿童或很早辍学打工。即使农民工对自己子女的期望值很高,也不知如何实现。

1.6 农民工归属感现状

通过调查,笔者了解到,大部分农民工不愿意住在城市的主要原因是收入较低、生活不习惯,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区的生活。他们普遍觉得城市生活消费太高,买不起房子,靠租房来生活,没有归属感。

2 影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主要问题

农民工虽然因打工进了城,但与真正的城市市民还有很大的距离,面临诸多融入难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5个方面。

2.1 各种制度排斥农民工融入城市

户籍制度将国家公民划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两种身份,形成两大群体,出现了“城里人”与“乡下人”的差异。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认为农民就应该在农村生活。社会保障制度也仅限于城市居民,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与此项政策无缘。2016年4月,我国出台了户籍改革方案,河南省也提出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的区别,降低农民工落户城市门槛的目标。目前城市户籍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放宽了落户政策,但想要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却困难重重。有些用工单位存在用工歧视的现象,农民工和城市的正式职工在工资待遇上存在同一个工种、发不同工资的现象,农民工与城市的正式员工过年过节也不能享受同等的福利待遇,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农民工同样不能享受[2]。

2.2 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方面的困惑

随着农民工子女进城数量的增多,他们接受学校教育的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户口不在城市,大部分公立学校不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即使接受,也要交纳借读费、赞助费等。农民工收入较低,他们的子女被排斥在城市义务教育制度以外,农民工子女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机会[3]。

2.3 农民工自身素质和文化修养较低,从业技能单一

大多数农民工业余时间主要用于休闲和娱乐,很少用在文化学习与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农民工虽然人在城市,却很少融入城市的社区文化生活。目前,各个社区建设的文化长廊、书社,开展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农民工很少参与。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小农意识使得他们思想保守,不愿也不能融入社区丰富多彩的生活。另外,由于语言文化、民俗习惯差异,农民工想成为城市市民的难度较大[4]。

农民工放弃农村的土地来到城市打工,由于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从事低技能的、繁重的体力劳动,如建筑、餐饮、环卫、家政等工作。这些工作一般花费时间较长,致使农民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参加培训,提高自己的从业技能更无从谈起。

2.4 农民工就业能力低,没有稳定的工作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68%的农民工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工作的,其次是劳务市场。70%的农民工工作流动性大,没有固定的场所和稳定的收入,哪里需要去哪里、哪里有活去哪里、哪里有钱挣去哪里。他们经常更换工种,工作没有持久性,充满了流动性、不稳定性。由于农民工频繁更换工作,所以他们对城市的向往度、满意度较低,更加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2.5 农民工人际交往存在不和谐现象

农民工社交圈子小,交往对象一般是打工的工友、农村的老乡或小时候的同学,与所在工作区域的市民交往很少。他们的活动范围局限在打工地、居住地和自己的家乡,遇到困难时求助对象也多是老乡、工友、朋友,一般不麻烦自己所居住城市的居民及所在社区,业余活动也很单一。大多数农民工十分愿意和当地居民交流,但却很少被城市市民接纳。

3 解决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的对策

3.1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制度性障碍

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前提是真正进入城市,成为市民。我国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严重不对称,分别为55%和40%,说明农民工身在城市却并未真正进入城市,是城市的边缘人。从2004年起,全国各地相继出台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并不断加以完善,降低了准入门槛。最新的政策规定,农民工在大中城市通过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都可实现在本地落户[5]。

从河南省的省情考虑,各级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等相关地方法规,使我省在农民工就业择业、工资支付及用工合同、劳务纠纷等方面有法可依。在相关制度上,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是重中之重。虽然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各项户籍改革政策,但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制约,仍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总体看来,告别农业户口,就是告别福利差异,农民工市民化所需的成本并不低。从各地户籍改革推进的情况看,一个农民要实现真正的市民化,综合性成本投入约8万元~10万元。近年来,重庆市在推动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已经实现400多万农民工转户进城。重庆在户籍改革开始前进行了成本测算,改革成本由政府、用工单位、社会三方面共同承担。据统计,河南省农民工以每年1.6万人的速度增长,河南省实行临时居住证制度,加快了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另外,也可以尝试在与户籍制度密切相关的制度上进行逐步改革,如取消户籍制度给城市居民与农民工带来的教育、就业方面的差异,实现普通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就业制度以及保障制度上的待遇平等。

3.2 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随着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的不断增多,他们在流入地城市的入学问题日益凸显。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首先,要改革现有的教育体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使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益真正走上制度化、法律化轨道。其次,要建立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监督体系,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的救济渠道[6]。

3.3 积极开展就业培训和文化心理教育

在就业上,要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目前,农民工接受正规培训的比例较低,用工单位和职业培训部门均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培训有助于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升其生存质量,也有益于增加农民工对居住地、工作地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在文化建设上,城市居民应转变观念,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农民工,认识农民工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给予农民工以足够的理解和尊重。比如,可以设立农民工日,唤起社会对农民工的重视,并帮助农民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农民工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城市各类组织和机构也应加强对农民工的帮助,如,举办对农民工的培训讲座,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降低农民工犯罪率等。

3.4 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提高农民工就业的稳定性

首先,通过正规教育和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使每一个农民工进入劳动市场前做好准备。其次,通过完善居住证制度,形成“行政引导+市场调节+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农民工融入模式,提高农民工素质,实现就业稳定性。

3.5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构建农民工安居工程

住房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条件,满足农民工的住房需求、让农民工真正住入城市,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按照“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政策鼓励、市场推动、有序推进”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民安居工程。加快以满足农民工需求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出台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降低首付比例,实行贷款政府贴息,为农民工提供更加优惠的购房支持,把农民工全面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畴。同时,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让农民工在住房租赁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

4 结语

农民工长期在城市生活、工作,他们已经习惯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如果长期不被城市认同和接纳,无法融入到城市的文化和价值观当中,现实与理想形成鲜明对比,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对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及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不利。只有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 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5):12-18.

[2] 刘伟,申宇婧.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社会排斥与社会接纳[J].经济研究导刊,2012(11):26-27.

[3] 郭彩琴.城市中“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不公平现状透视[J].学海,2001(5):180-184.

[4] 张国胜.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融入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42-46.

[5] 刘传江.当代中国农民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二)农民工生存状态的边缘化与市民化[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 (11):44-47.

[6] 梅亦,龙立荣.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的问题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5):101-106.

[责任编辑 靳晓颖]

F293

B

10.13681/j.cnki.cn41-1282/tv.2017.02.024

2016-12-07

王崇景(1972-),女,河南延津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市民化农民工子女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