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进展
2017-03-08刘晓燕
李 莉,刘晓燕
(山东省莱芜市中医医院,山东 莱芜 271100)
目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平均年龄的不断增长,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率提升的原因之一便是心血管疾病,该病的特点是一旦发病,病情很难控制,且发病的原因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和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控制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西医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已经取得一定临床疗效。近几年,中医研究人员对不同证型的冠心病患者对症治疗,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研究探讨冠心病各证型与相关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并指导于临床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经过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后被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300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0例,女140例,年龄28~82岁,有112例患有高血压,78例有高血脂,68例患有糖尿病,42例有冠心病家族史。
1.2 病例选择的标准
(1)入选标准:被临床诊断为缺血性心肌病,其表现的症状有心绞痛和心肌缺血,并且行冠状动脉的造影显示为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
(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分为六种证型,分别为气滞血瘀证、心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阴寒凝滞证、痰浊闭阻证、阳气虚衰证[1]。
1.3 研究方法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前一天,记录每一位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冠心病史及家族史,空腹测量每位患者的血压、血脂和血糖,进行血压分级、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的记录,并对患者的抽烟、喝酒情况进行记录,采集患者症状体征及舌脉等基本资料,完成中医辩证的分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的情况为阳气虚衰症状的有29例、阴寒凝滞症状的有55例、心肾阴虚症状的有38例、气阴两虚症状的有40例、痰浊闭阻症状的有68例、气滞血瘀症状的有70例。
通过对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各项指标在中医证型上都有很明显的差异(P<0.01)[2];冠心病的家族史与中医证型不存在任何的关系,但是肥胖、吸烟、文化程度、冠状动脉的病变范围及狭窄程度等与中医证型存在密切的关系。
3 讨 论
本次研究的统计结果显示: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根据相关系数的绝对值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病变的范围、抽烟、体重、性别、文化程度、狭窄的程度、年龄。本次的研究还发现冠心病患者的其他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不存在明显的联系。
4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
4.1 年龄与性别
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的冠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也越来越重。经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冠心病的证型中气滞血瘀、阴寒凝滞等的比例在不断的下降,反而阳气虚衰、气阴两虚、心肾阴虚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上升。研究表明,女性在冠心病的发病年龄大于男性,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男性吸烟、喝酒多于女性,因此,在更年期,男性的发病几率要高于女性,由于这个时期女性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也在降低,因此,病情的发展速度要比男性的快。
4.2 文化程度
文化程度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与中医证型呈现对立的现象。中晚期冠心病患者的心肾阴虚症状、气阴两虚症状、阴阳两虚的症状会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出现下降的趋势。在现代社会中,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冠心病的防治知识越能理解、接受,并能得到好的效果,降低了冠心病的发病几率,患病后向中晚期发展的现象也受到了控制。
4.3 体重
随着患者肥胖程度的增加,中医证型显示痰浊闭阻明显的提升[1],可以看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就是超重和肥胖,并且肥胖加超重的话,一旦患有冠心病,则会有很大的危险性。
4.4 吸烟
众所周知,吸烟对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很大,吸烟能增多血液中的一氧化碳、一氧化氮的浓度,降低血液的氧饱和度,从而对内皮细胞造成伤害,从而引发冠心病。研究表明,吸烟患者中气阴两虚证的比例是升高的,吸烟者冠心病的发病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出3倍[1]。
4.5 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压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原因是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和血管重构导致,血压的水平与冠心病风险在病因学上有密切关联[2]。研究表明,中医证型表现为痰浊闭阻的冠心病患者与高血压有密切的关系。
糖尿病引起冠心病的发生是由于胰岛素的降低,血糖都聚集在血管内,使血管内皮产生炎症,功能紊乱,导致内皮损伤,最终导致冠心病的发生。经研究表明,中医证型表现为气阴两虚的患者,伴有糖尿病的比例升高。
[1] 王永刚,钟 伟.冠心病中医证型与血脂及冠脉造影所见的相关性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07):769-772.
[2] 陈敏娜,王永刚.冠心病中医证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05):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