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经典刻进孩子心间
2017-03-08文︳刘敏
文︳刘 敏
把经典刻进孩子心间
文︳刘 敏
经典阅读对小学生的成长及今后的人生有重大影响。经典阅读是孩子精神和心灵的需求。它有利于人类经验的传承、想象力的延续。一个人如果从小得到经典的滋润,长大后就可能成为一个丰厚的人。经典阅读是“终身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更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经典阅读读什么?怎么读?这些方面的研究涉及还不多,经典阅读的方法、策略等问题的研究还不深入。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经典阅读的有效策略研究》这一课题,旨在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道德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我们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充分渗透经典文化,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还将经典阅读与美术、音乐、体育、科学等学科及电影电视校本课程、移动课堂考察活动结合起来,彰显经典的魅力。
我们根据语文教材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如学完《长征》一课,老师因势利导推荐学生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小故事和毛泽东诗词,并指导学生背诵毛泽东诗词;学了《少年闰土》,让学生阅读鲁迅的《故乡》,了解中年鲁迅与闰土再次见面的情景,等等。
我们努力将经典阅读与其他学科结合。在音乐课上,我们寻找或自编教学内容,将经典诗文诵读与音乐融为一体。如小学三年级上册教材中新增了古诗吟诵单元《诗韵悠悠》,老师结合母亲节教学生《游子吟》,在吟、诵、唱、演的音乐活动中,学生体验到了古诗《游子吟》中慈母的爱子之情和儿子的感恩之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之情也油然而生。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指导学生给经典诗文配画,将古诗中蕴含的意境美通过学生的笔描画出来,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表现力得到提高,绘画语言得以丰富。
移动课堂是我们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一个特色项目。我们将学生带到大自然、工厂、农村、部队、社区、历史文化景点等进行文化考察和文化知识的学习实践,让学生在移动的课堂环境和具体情境中学习、成长,注重课内外知识的结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每次移动课堂考察时,我们都会结合年级考察的线路及景点特色,开展不同主题的经典诵读活动,将经典阅读融入其中。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
以四年级的一次移动课堂活动为例。这次活动的目的地是郴州苏仙岭。在苏仙岭,我们开展了与苏仙岭有关的诗词诵读活动,诵读了秦观的《鹊桥仙》《浣溪沙》《踏莎行·郴州旅舍》等古诗词。在苏仙岭三绝碑这个景点,老师给学生讲述苏轼与秦观的故事及三绝碑的来历:秦观是继柳永之后,婉约派词人的又一著名代表人物,“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既是苏轼的学生,又是感情深厚的挚友。苏轼曾写过一副对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将秦观与柳永相提并论,并夸秦观“有屈、宋之才”。苏轼将《踏莎行·郴州旅舍》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题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天天看它读它。秦观死后,苏东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词、苏跋书写下来传到郴州。郴州人为了纪念秦少游、苏东坡、米芾,把秦词、苏跋、米书刻在碑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绝碑。老师的讲述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这首经典诗词的写作背景及该词的艺术价值。我们就是这样将经典阅读与移动课堂巧妙结合起来,把中国诗词的思想价值及艺术价值刻入学生心中,融入他们的血液中。
电影电视因为直观、丰富、绚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往往更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现在已经有很多名著被搬上荧幕,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我们将经典阅读与电影电视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利用电影电视来引导孩子们爱上经典。今年,《中国诗词大会》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为帮助学生积累中华诗词,培养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新学期一开学,我们就组织高年级学生观看《中国诗词大会》。观看过程中,学生边看边记,还把自己当作参赛选手,积极参与答题、对飞花令、抢夺擂主,尽情享受这场文化盛宴。他们甚至把节目中的“飞花令”搬到了课间。有的孩子决心像《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姝一样,从现在开始每天积累一首古诗……学生在享受着这场文化盛宴的同时,也从中汲取了养分,滋养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我们欣喜地发现,通过经典阅读,孩子们从文化素养到精神气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家里,孩子们的语言变得丰富灵动了,常常妙语连珠,出口成章;写作文也常常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有的孩子甚至还能写小论文了。走进我们的校园,见不到随地乱扔的纸屑,见不到墙上乱涂乱画的狼藉,见不到放学时喧哗的场景……学生的言语浸染在浓浓的书香里,不知不觉中多了一份优雅,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高雅,少了一份粗莽。
这种变化在老师身上也非常明显。以前,很多老师觉得教学任务繁重,无暇给自己充电,知识结构日渐老化,阅读视界仅限于本学科,无法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给予有效指导和建议。经过经典文化的滋养,老师们提升了文化品位和修养,完善了人格,获得了专业成长。许多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与理论水平,认真撰写随笔。从课题启动至今,课题组教师共撰写了16篇论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项,在省级以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3篇。通过与学生“同读一本书”活动,教师的指导能力和朗诵水平得到了提高,真正成为学生经典阅读前行路上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