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双语班的设置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
2017-03-08冯蓓,江河
冯 蓓,江 河
(1.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高校专业双语班的设置研究:以“双一流”建设为导向
冯 蓓1,江 河2
(1.华中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双语教学是普通高校本科质量工程建设与协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和平崛起使其融入或主导经济全球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双一流”建设成为中国高校发展的必然方向,在此背景下,高校专业双语班的设置成为一种现实性选择。根据高校本科评估的相关评估指标,许多高校的专业双语教学实际上都陷入了形式化困境,根本上无法实现预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双语班的设置继承了传统双语教学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其形式化困境。高校“双一流”建设必然要求对大学英语教育进行改革,使其公共英语教学不断向专业化过渡,而某些重点院校的公共英语分级教学实践也可以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过程中的专业教育国际化提供支持。因此,高校专业双语班的设置不但可以克服传统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形式化困境,而且还能推动高校“双一流”建设及其培养目标的实现。
“双一流”建设;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专业双语班
为了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务院于2015年10月24日发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的重大战略决策。与曾实施的“211工程”、“985工程”以及“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等教育规划①相比较而言,“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改革方向是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这必然要求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在这种背景下,以传统的双语教学为基础,以专业教育的国际化为导向,高校专业双语班的设置将会推动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在教学实践层面,双语班的设置可以解决传统双语教学中的形式化困境。
一、双语教学发展的社会背景与政策支持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推动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对中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少数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双语教学模式②也开始传入我国,并成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与国际先进潮流接轨的必然要求和选择。中国的和平崛起及其对经济全球化的潜在主导作用,都要求高等学校在专业学科领域深入开展双语教学,以培养适应全球化竞争的复合型人才。现时的国际社会进入“复合性相互依赖”阶段,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逐渐深化乃至不可分离,一国出现危机,其他国家不可避免会牵涉其中,因而由上述领域出现的危机具有跨国性、不可分性和共同性等特点。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一员,自然也被频频卷入危机之中,为应对多领域且愈发国际化的危机,中国亟需各高校针对性地培养各专业熟知国际事务的高精尖人才。海外留学教育固然能培养适应全球化挑战的合格人才,但国家投入或学生个人留学成本较高,其规模有限,对于国家的宏观培养战略来说,只是杯水车薪;而同时,文化上以基督教为中心、语言上以英语为母语的西方国家不可否认地在科技、经济上引领了世界潮流。
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部先后通过各种政策文件来激励和规范了双语教学的发展。“新世纪教改工程”在高等教育改革的系统工程中强调了双语教育的重要性③。2001年《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第八条要求高校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为了回应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和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制的需要,该条例还倡导,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金融和法律等专业,率先大力推行双语教学,力争三年内使其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总课程的5%-10%,并以此带动其他专业逐步实现双语教学。随后教育部进一步发文,要求提高双语教学的规模和质量④。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指挥棒,其评估指标体系对高校教学发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部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将双语教学列为了评估的主要观测点⑤。如果要达到教育部重点高校的A级或“优秀”等级,生物技术、信息技术、金融和法律等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应≥10%。在2004年底,教育部专门公布了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12项措施,它将双语教学列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指标和参数,进而全面推动了高校本科双语教学的普及化③。根据教育部2007年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要求,高校应加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力开展双语教学,部分高校应积极聘请外教来华从事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鼓励和支持留学回国人员用英语讲授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上文所提到的教育部促进大学本科双语教学发展的系列措施,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适应和应对全球化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为中国这一发展中的东方大国学习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提供条件。首先是学生的思维培养方面。目前随着国际化在多领域的同时交叉推进,为获取本专业理论实践研究前沿热点,一个学生不可能只局限于以中文为载体的知识学习;甚至于为深刻理解非前沿问题,有时候也需要横向借助于国外尤其是西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而双语教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另外,双语教学还为高校学生提供一种新的从英语文化视角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即为学生提供不同于以往中文的教学体验和思维空间,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转换能力。其次是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方面。目前,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为普遍的语言,不仅科技发达的西方及其历史上的殖民地国家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更有许多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一外语在本国普及,甚至许多国际组织都选定英语为正式工作语言⑥。在这种英语“横扫全球”和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国际环境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对中国而言,英语不仅要充当交流的工具,更要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而双语教学更应将后者作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传统双语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在教育部有关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体系的指引下,各地高校大力开展双语教学,以达到评估所规定的规模。由于各种能力或条件的限制,高校所属二级教学单位的师生对双语教学兴趣不大。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入双语教学,很多学校在教学工作量的统计等方面给予双语教学以政策上的倾斜或优待,其工作量系数至少为1.5,有的学校为2.0。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的开课比例迅速提高。然而,就其教学效果而言,双语教学面临着种种挑战,其形式化困境令人担忧。众所周知,合格的教师和学生是双语教学得以开展的重要前提,而教育部直属综合型大学在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这些高校也是国家“双一流”战略的重要实施主体,因此,其双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有利于为专业双语班的设置研究提供历史经验,从而推动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
在2007—2010年四年的政策激励发展阶段,教育部先后共支持建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门,212所高校(100 所为“211 工程院校”,112 所为非“211 工程院校”)被批准为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单位。其中,100所“211工程院校”共获批354.5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占全部立项课程数的70.5%,分别以清华大学(10.5门)、浙江大学(10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8门)、武汉大学(8门)、华中科技大学(8门)位居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总数的前列⑦。由此可见,双语教学较为完善的高校主要分布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它们大部分为“985高校”或“211院校”,其中包括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师资条件是高校双语教学的主要瓶颈,为了培养合格的师资,大部分学校制定了优惠政策来鼓励教师出国留学以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也有少数高校邀请外教来讲授专业课或与国外高校合作开设师资培训班,另有部分高校如厦门大学已建立了双语课程认证机制。为了达到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要求,大多数重点高校都在特定学科开设了双语教学课程,而事实上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内地高校的双语教学水平极其落后。在双语教学改革逐渐深入的情况下,许多重点院校也在其优势学科中通过各种措施来发展双语教学,例如,中国政法大学就通过世界法学名家系列课程高级研修班项目来提高专业教师的英语授课能力⑧。也有高校在人才招聘时规定,能使用双语教学的应聘者优先,如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政法类院校便要求国际法等涉外专业的应聘者具有双语教学能力。
尽管大部分重点院校都根据教育部本科评估的要求开设了双语教学,但是这些双语教学都陷入了形式化而没有实现应有的培养目标。在各级政策的激励下,学校和教师虽然都获得了一定的资助或经济利益,但是学生成为了形式化教学的牺牲品。根据教育部2001年所提出的双语教学三年规划,其重点支持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金融和法律四大专业的双语教学开课率在2004年并没有达到5%~10%。从横向比较而言,在高校所有双语教学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的专业领域不够全面,在2009年的152门⑨和2010年的151门⑩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明显。这也说明,我国双语教学的专业有待进一步扩充以实现学科均衡。在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就教学主体师生而言,双语教学的形式化无疑是令人最为担忧的现实难题。
由于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涉及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也涉及到教学管理环节的选课系统,这便容易导致各方教学主体在不同的教学环节面临多种问题,但是多数学者所论述的双语教学形式化困境都与核心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以及教学方式与手段密切相关。就现阶段而言,这种形式化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双语教学内涵和外延特别是外语使用比例的明确界定;(2)合格的师资及其教学手段与方法;(3)合格的生源及其合理的选课体系。首先,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教学管理机构,其政策或文件对双语教学都没有进行明确界定,对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英语适用比例缺乏基本的或明确的要求,这是造成双语教学实践中形式化困境的重要前提。其次,大多数双语教学任课教师英语能力欠缺,而学校对课堂上的英语使用没有量的规定,仅仅只是在激励性政策之下,赶鸭子上架。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少数老师几乎不用英语进行教学,只是将关键概念用英语表述出来,还有部分老师将双语教学实践为英文PPT加上全程中文授课。再次,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较高,双语课堂合格生源必须通过合理的选课系统来筛选,而许多高校为了教学管理之便以行政班为基础来“选修”双语课程,许多英语较差的学生因为各种原因“被迫选修”双语课程,结果是一无所获。为了有效地应对上述形式化困境所带来的挑战,必须对传统的双语教学进行改革,而专业双语班的设置则有利于克服这种形式化困境,同时它也有利于“双一流”高校的建设。
三、双语班的设置及其改革措施
高校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学科交叉性,即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的相互结合。无论是国际教育化还是高校“双一流”建设,外语教学都是其必要的前提。同时,部分高校已启动的公共英语教学专业化改革和最新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⑪都会影响到高校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改革。这些教育改革及其互动都说明专业双语班的设置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和培养复合性人才的重要途径。双语教学及其内部要素的良性互动依赖于其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因材施教决定了学生是双语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必须在合格生源的基础上开展双语教学,而其他教学管理人员则是为师生服务。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双语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首要前提,而许多高校则本末倒置地付出大量的财力来为双语教学培养合格的师资,却忽视了双语教学课堂的合格生源问题。没有独立的课堂选课体系,就无法选择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双语课堂,这便影响了教和学的良性互动,学生的英语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对专业知识也失去学习兴趣。同时,课程考核体系的不完善也使许多双语课堂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那些选修非双语教学课程的同学。在这种“名利”一无所获的情况下,学生选修双语教学课程的积极性不高,有时甚至出现排斥心理,于是双语教学的生源日益枯竭。
“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⑫双语教学针对的是特定的主体,即英语能力较好的专业学生,为了使双语教学得以正常开展,就必须选拔符合能力要求的学生,使其成为双语教学的培养对象,而双语教学班及其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合理设置有利于选择符合条件的生源。高校“双一流”建设的目的是培养适应全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是无法通过少数零散的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来实现的,只有设置一级学科之下的双语教学班,外语学习所需要的环境熏陶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才能形成良性互动。专业双语班相对于传统的双语教学课堂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教学主体上,前者是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前者以系统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为中心,而不是以个别零散的课程为中心;在课程的设置上,前者是以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外语能力培养的环境熏陶为选择标准,而不是仅仅以涉外性为设置标准⑬。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在语言教学和专业学习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才能通过双语教学来系统并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专业能力,以适应全球化的需求。
双语教学班的设置与高校公共英语的教学改革发展存在一定的趋同性,因而在现实中具有其可行性。因为形式化问题日趋严重,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削减乃至取消公共英语并同时加强专业化英语教学已成为共识,而专业双语班的设置则可以与高校公共英语专业化进行对接,使高校的外国语教学融入其“双一流”建设之中。双语班的设置体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创新性,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协同创新能力⑭。此外,双语班的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本科毕业生的竞争力,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将(专业)英语能力作为录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这种背景下,专业双语班顺应了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各类高校学生的英语能力差异性较大,这就要求高校在双语班设置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采取不同的改革措施。以法学专业为例,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武汉大学等综合型重点大学,以及在外国语大学和重点政法类院校,可以完全取消公共英语教育,以重点开设法学双语班。在其他重点院校,可将优秀学生的公共英语教育缩短至一年,随后便可进入双语班进行专业英语的学习。同理,在各财经类部属重点高校和将财经专业作为学校强势学科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可将四个学期的公共英语教育减少两个学期,由财经英语取而代之。其他专业亦可类推适用之。
正如有世界一流大学,也有世界一流学科,各类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也参差不齐。同样,在高校内部不同院系之间,学生的英语能力也存在差异,这便使专业双语班的合格生源选拔尤为重要。在外语教学改革过程中,许多高校实施了分班或分级教学制度,这种生源选拔方法可以为专业双语班所借鉴。首先,在大一新生入学军训之际,各专业院系可根据学生高考的英语成绩并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流,建立专业双语教学班。此外,也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班英语能力测试。这样便可以为双语班选拔优秀的生源。经过二次分流的学生可以免于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其相应学分的缺失可以通过提高双语班专业课程的学分来补足,以利于其达到获取专业学位所需的总学分。而将来英语分级考试的社会化改革也将使大学公共英语学习具有非强制性,在这种考试改革之前,学校也可以允许双语班的学生参加本校组织的英语四、六级考试。其次,专业双语班的学生主体应存在一定的开放性和流动性。非双语班的学生可以纳入本校公共外语的教学体系,根据其分级或分班的教学实践,修完大学公共英语的学生可以在不改变原行政班的基础上在大二或大三选修双语班的专业课程。同时,原双语班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状况选修普通非双语班的专业课程。以学生为中心,除了合理的分班和分流机制以及尊重学生意愿外,学校还应采取各种措施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认识到双语教学的重要性,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以改变双语班考试成绩普遍偏低的状况,如果学生全程修完所有双语课程,学校也可以为其颁发特别的能力证书。
教学主体能力的提升与积极性的发挥事关专业双语班设置的成败。在确定合格的生源之后,培养和选拔胜任的任课教师也是目前双语班教学实践的另一大“瓶颈”。在界定双语课程主讲教师的资格方面,由于教学管理者缺乏外语教学经验,不能从外语教学规律出发来选择优秀的任课教师,直到现在,他们对外语能力培养的持续性和系统性缺乏最基本的认识,从而无法意识到专业双语班相对于传统双语教学所具有的创新性和超越性。外语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持续性决定了双语班教学和管理的专业化以及双语课程的系统性⑮。针对特定学生来说,一两门专业课程并不能提高其英语水平;针对任课教师来说,在传统的双语教学中,每星期只有两三节双语教学课也无法有效地维持其外语技能,因为外语的听说读写能力的维持和提高大都取决于日常运用,而与出国经历和外语教育背景的高低没有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双语教学的专业化主要是外语教学业务能力的专业化,这是专业双语班设置的基本前提,它主要包括外语沟通技能和外语教学技能两个方面⑯,为了维持这两种技能,不宜随意更换其任课教师,双语班的师资队伍要相对稳定。为了促进这种师资的专业化,各个一级学科应大力引进第一学位为外国语言学的本专业博士,或者是对具有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师进行外语教学法的专门培训。双语教学管理的专业化则要求教学分管院长对外语教学规律较为熟悉,并结合本专业的课程特色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专业双语教学建设和发展规划。为此,双语教学班的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也应参加外语教学法相关的培训。就高校建设“双一流”工程和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而言,传统双语教学中少数零散课程的双语授课并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无益于教师自身的外语能力的维持与运用,以及其国际化视野的开阔。只有通过一级学科之下各类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日常化和情景化的外语学习环境才能得以创造,教学相长,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专业双语班的培养目标。
四、双语班与“双一流”建设
2015年11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方案》),要求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双语班的设置和实践有利于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的实施,它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要面向世界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体现。为学生提供国际化教育,为社会培养全球化人才,对于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不是主观的选择,而是客观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专业双语班则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它不但可以推动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也可以在两者的互动中使中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的行列。
《双一流建设方案》规定了五项重点建设任务,其中前三项为:“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以及“提高科学研究水平”,这体现了师生在高校建设中的核心主体地位,同时也反映了高校建设的核心内容即教学和科研。双语班的设置以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先,以培养适应全球化需求的优秀人才为本,教师和学生是所有高校包括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两大主体,双语班的系列建设措施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一流的师资是设置双语班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培养优秀的师资队伍,首先必须从英语国家大量引进海归博士,同时,鼓励本校青年教师到国外留学深造,也可以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来聘请外教和本专业教师共同授课,这些措施不但能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也能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双语班教学既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也提高了其外语能力,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了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力,在教学中提升了学生的国际合作交流能力,从而为社会培养了复合型专业人才。建设教育强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⑰,而双语班的设置则体现了高等教育内在国际化和外在国际化的统一。专业教育的内在国际化主要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校专业教育内容体系的国际化,其中包括双语班原版教材的引进以及国外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借鉴,这些都有利于中国高校缩小与国外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差距,并拓宽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全球视野,从而使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并从中受益。专业教育的外在国际化是指高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全球教育市场中通过留学生项目来推行教育服务的国际化,没有留学生教育的高校是无法建设成为世界一流高校的,留学生的规模及其教育质量是衡量中国高校是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参数。在大部分高校中,国际教育学院只是留学生管理和服务机构,其专业教育都依赖于各个专业学院,而双语班的设置为那些具有一定中文基础的国际交换生提供了学习交流机会。很多中国高校与国外合作院校签订了对等的学生交流项目,但是因为国内高校师资的匮乏而陷入“只有国内学生出而无国外学生进”的困境。因此,双语班的师资培养以及教材建设都会增强高校在国际留学生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提高其国际声誉,也进一步推动了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宏观战略中,造就世界一流大学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所在。与世界一流学科相比较而言,世界一流大学一般都是综合型大学,或者至少有几个学科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随着人类自然科学领域的不断拓展以及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趋势和人文社科所对应的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化,相关专业之间的协同创新逐渐决定了现代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性。因为多门优势学科的并存,一流大学或者综合型大学内部的协同创新才成为可能。对于国内的综合型大学而言,双语班的教学实践无疑会通过协同创新来促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专业教育的开放性为协同创新提供了可能性,而双语班则促进了这种开放性的实践。人类的文明和高等教育都是以相互沟通为基础的,而沟通又是以共同的语言为基础的,巴比塔的典故说明了语言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⑱。双语班的教学实践为高校的协同创新和优秀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开放性机制。首先,双语教学在高等教育中本身就是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间的一种协同创新,其结果是培养了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同时,双语班的师资培养和教材建设都会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来推动国内外的协同创新。在专业院系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双语班的任课教师无疑具有开展学科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高校现有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都是以学科交流为主导的,因此,双语班所要求的海归博士引进以及现有教师的出国留学都会从学术联系上为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的协同创新提供平台。只有协同创新才能推动战略性、全局性和前瞻性问题研究,进而产生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理论。世界一流大学的可持续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前沿性研究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而不是特定世俗化和现实化学科的强大。例如,在2016年US News美国综合大学排名中,没有医学院、商学院和法学院的普林斯顿大学力压哈佛,再次荣登榜首,⑲这主要是依赖于其协同创新激励下的基础性研究和前沿性研究。
在高校“双一流”建设战略中,如果世界一流大学是“面”上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就是“点”上建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往往受制于一国的文明程度、国民的整体素质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所以对于高等教育整体上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国家来说,建设一流学科可能更容易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特别是在应用科学方面。就其本质而言,专业双语班的运作是一流学科建设的组成部分,而那些系统性的改革措施也会反过来推动一流学科的发展,并提高学科的辐射力。在非综合型重点大学中,双语班的设置只是针对其优势学科而言的而不是所有一级学科,因为只有拥有优势学科的院系才具有设置双语班的师资条件和合格的生源,因此双语班教学改革与建设一流学科在高校发展战略上是一致的。在有些学校,专业双语班的实践还需要外语学院的支持和配合,双语班实践的系统性还要求教学和人事管理机构予以协调与合作,这些运作模式为全校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提供了基本框架和有益的经验。就整个学校的一流学科建设规划而言,专业双语班的设置可以增加本专业的就业竞争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在辅修教育领域,双语班也可以提高本专业在当地高校中的竞争力;双语班的实践对优势学科的留学生教育的促进作用也会增强本专业在国际社会中的可见度。因此,这种一举多得的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它不但培养了复合型的专业人才,而且也提高了优势学科的生存竞争能力及其国内外的声誉和地位,从而推动了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
注 释:
①“211工程”,即1995年启动的,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985工程”,即1998年5月提出的,为了实现现代化,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的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以国家或行业发展急需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学科前沿,重点建设一批平台基地。项目建设高校面向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从列入“211工程”建设的中央部属高校中遴选。为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特色重点学科项目”于2010年开始实施,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② 双语教学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北美一些移民国家或多元化国家为使外来移民或难民更快融入当地社会而采取的用两种语言作为课堂媒介的方法。引自陈有真,《高等院校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60-62页。
③ 参见2001年《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教高[2000]1号),该文件指出面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在新世纪所处的国际国内挑战,要结合国情积极吸纳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追踪和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④ 参见2004年教育部印发的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指出:要提高双语教学课程的质量,继续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⑤ 该评估体系将双语教学视为“专业建设与改革”(一级指标)下的“课程”(二级指标)的主要评估内容。
⑥ 目前,全球以英语作为本国官方语言或通用语的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南非、印度等85个国家;把英语当做外语在本国学校普及的有中国、日本、韩国、西班牙等100多个国家;此外,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将英语定为正式语言之一,并且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工作语言。
⑦ 参见《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7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 [2007]28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08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2008-05-05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2009年度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进行网上公示的通知》(教高司[2009]12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批准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2010-07-27教育部)。
⑧ 高级研修班历时3个月,此项目邀请到了法哲学、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加拿大)宪法、(欧洲)犯罪学、(德国)刑法和刑诉、(美国)刑事诉讼法领域的国内外知名法学家,开设了十余门课程。为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提高双语教学水平,对参加世界法学名家系列课程高级研修班的本校教师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共有近百名本校教师参加并获得结业证书。
⑨ 参见 《关于对2009年度对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进行网上公示的通知》(教高司[2009]126 号)。
⑩ 参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批准2010年度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的通知》(2010年7月27日 教育部)。
⑪ 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 [2014]35号),将上海市和浙江省作为高考改革试点地区,提出高考外语科目进行社会化考试,一年提供两次考试机会,按五级制评价。
⑫ 罗宗奎:《法学专业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研究》,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第212页。
⑬ 参见江河:《法学双语班的设置研究》,载于《法学教育反思录》(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⑭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⑮ 英语技能的持续性是指英语能力培养和提高并不在于短期的高强度学习或任何学习技巧,而在于持续的不间断的日常化练习,英语技能的系统性是指听、说、读、写各种技能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而互为一体。
⑯ 参见江河:《法学双语班的设置研究》,载于《法学教育反思录》(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⑰ 在1960年代末,美国的一位学者巴兹提出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应该囊括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培训的跨国流动、跨国性研究、研究者和学生的跨国流动以及一个确保教育支持与合作的国际系统。参见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载于《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第7卷第2期,2009年4月,第75-102页。
⑱ 《圣经·旧约·创世记》宣称,有一个时期人类搬进了幼发拉底河流域,在那里建起了巴比伦城,并决定建一座高塔作为所有部落的集会场所。为了阻止人类修建冒犯上帝的通天塔,耶和华突然让人类忘记了共同的语言,而说各种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参见(美)房龙著,周英富译.圣经的故事[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第13页。
⑲http://www.igo.cn/2010/news/lxxw/lxdt/2015/09/09/164495.shtml。
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高校专业双语班的设置研究》;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法学教育协同创新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研究》(2014155);华中师范大学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
冯蓓(1982-),女,湖北武汉人,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江河(1973- ),男,湖北黄冈浠水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法基础理论和法学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