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营州都督府侨治问题研究

2017-03-08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幽州突厥开元

张 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哈尔滨 150025)

唐代营州都督府侨治问题研究

张 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哈尔滨 150025)

万岁通天年间(696)至开元年间(741),营州都督府二度侨治。《旧唐书》、《新唐书》对此均有记载,但不尽相同。从史籍中的不同记述考证,武则天时期契丹的叛乱,直接影响了营州都督府的管理,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第一次侨治,其完成侨治时间最迟在神龙元年。开元五年营州都督府由渔阳迁回柳城。营州都督府的复治一方面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幽州的压力。仅仅三年之后,营州都督府又迁到渔阳,再次侨治。

营州都督府; 幽州都督府;侨治;契丹;

目前,学术界对于唐代营州都督府侨治问题的研究比较薄弱。仅有几篇论文涉及对营州都督府侨治问题的探讨,如郭继武《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兼论唐朝与奚契丹的关系》一文探讨了营州都督府两次侨治以及向节度体制的转变,受到了奚、契丹叛服的深刻影响*参见郭继武《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兼论唐朝与奚契丹的关系》,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宋卿《唐代营州研究》一文对唐代营州的建置、民族、政治、经济及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谈到了营州都督府第一次侨治时间*参见宋卿《唐代营州研究》,吉林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岳聪《略论唐代营州都督府》一文分析了营州都督府改治原因以及宋庆礼对营州都督府的经营*参见岳聪《略论唐代营州都督府》,载《枣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第75-79页。。虽然学术界对于营州都督府侨治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并未揭示出营州都督第一次侨治时间的真实面目,而且对于营州都督府侨治及复治的原因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主要以营州都督府侨治为着眼点,分析其治所变更的原因,揭示出营州都督府的侨治是一个长期且反复的过程。

营州都督府是唐朝设于东北边疆重要机构。万岁通天年间至开元年间,经历了两次侨治与复治。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更受到了东边边疆诸族的影响,万岁通天年间契丹的叛乱破坏了东北边疆的防护体系,使营州都督府被迫侨迁,虽于开元初年复治,但权力已远不如从前。

一、 营州都督府的设置及其特殊性

唐王朝先后在营州设立营州总管府、营州都督府、平卢节度使等机构,其中营州都督府是管理契丹、奚、室韦、靺鞨等诸部族的重要机构之一。

唐代营州都督府是一个特殊的边州都督府。它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营州都督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营州地处边陲,是唐朝经略东北的前沿阵地,杜佑在《通典》中对于营州的区域范围作了一定的介绍。史载:

东至辽河四百八十里,南至海二百六十里,西至北平郡七百里,北至契丹五十里,东南到安东府二百七十里,西南到北平郡七百里,西北到契丹界七十里,东北到契丹界九十里,契丹衙帐四百里,去西京五千里,其东京四千一百十里。[1]

这说明营州是通往奚、契丹以及辽东的重要通道,是东北交通的枢纽。其次,营州是一个部族“大熔炉”。营州境内除汉人之外,还有众多部族杂居,包括契丹、奚、室韦、突厥、靺鞨、高句丽、粟特等,而且“少数部族人口居于营州人口的主体地位,且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2]。各部族的杂居,往往会产生冲突和矛盾。万岁通天年间,契丹人的叛乱、粟末靺鞨人乞乞仲像、乞四比羽东走,就是诸部族矛盾冲突的产物。最后,营州都督府不同于唐朝设于东北边疆的羁縻都督府。“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3]1119。唐朝于贞观二十二年(648)设置的契丹松漠都督府和奚饶乐都督府,以及后来设于渤海忽汗州都督府、靺鞨黑水都督府和室韦都督府都是唐朝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各羁縻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府、都护所领,著于令式”[3]1119。也就是说各羁縻都督府的都督是由本部的首领担任,基本上可以做到内部事物的自理,其权力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马驰先生也认为“唐代羁縻府州有着高度的自治性”[4]。而营州都督府作为唐中央任命的直接机构管理东北诸部族,它起着承上督下的作用。营州都督府的都督是由中央派官,且所派的官吏多数是由汉人担任的。从贞观初年至天宝初年,“史籍所见明确记载担任营州都督的23 位长官中,其中有 3 位属于少数民族:靺鞨人李谨行、奚人屈突诠、乌罗护人乌知义”[5]。营州都督府的都督多数由汉人任职,必然会与羁縻都督府的都督产生矛盾,双方稍有不协调,战争便一触即发,万岁通天年间契丹的叛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最终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侨迁。

二、 营州都督府第一次侨治

武德七年(624),唐朝改营州总管府为营州都督府,从武德七年至万岁通天元年(696),是营州都督府权力逐步发展且不断壮大的时期。但武则天时期契丹的叛乱,直接影响了营州都督府的管理,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第一次侨治。

(一)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乱与营州都督府侨治

“唐兴,蛮夷更盛衰,尝与中国亢衡者有四:突厥、吐蕃、回鹘、云南是也”[3]6023。唐初,突厥和吐蕃是唐朝经略的中心。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对于北疆的经营显有成效,“唐高宗时期形成了安北大都护府、单于大都护府分管北方草原地区的行政体系,标志唐王朝达到北疆地区统治水平的顶峰”[6]。武则天即位之初,通过“任用良将、重视屯田政策、保护安西四镇以及抗御和安抚相结合”[7]的措施继续加强西北边防,再加上突厥和吐蕃多次侵扰,使得唐朝经营的重点集中西北,无暇顾及东北,这为契丹的叛乱埋下了伏笔。

早在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之前,契丹就曾扰边。显庆五年(660),“窟哥死,与奚连叛,行军总管阿史德枢宾等执松漠都督阿卜固献东都”[3]6168。调露元年(679),在突厥的扇诱下“奚、契丹侵掠营州,都督周道务遣户曹始平唐休璟将兵击破之”[8]2978。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因“营州都督赵文翙侵侮,二人遂举兵杀翙,据营州作乱”[8]5350。契丹以“妄言十万”[3]6169攻打营州,直逼东都。武后“诏鹰扬将军曹仁师、金吾大将军张玄遇、右武威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二十八将击之”[3]6169,与契丹战于西硖石谷。西硖石谷战败后,面对着兵源不足,武后制诏“天下系囚及庶士家奴骁勇者,官偿其直,发以击契丹”[9]6507,与契丹战于东硖石谷,结果“孝杰在阵陷没,宏晖弃甲而遁”[8]5351。 就在契丹与唐激战时,吐蕃“寇凉州,都督许钦明为贼所执”[8]125,并借此“请去安西四镇兵,仍索分十姓之地”[8]5225。面对着契丹以及吐蕃的攻打且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武则天只好求援突厥,而突厥却以索求“河西降户”作为攻打契丹的条件,武则天“制许之”,默啜“遂攻讨契丹,部众大溃”[8]5168。直到万岁通天二年(697)战乱才被平定。

契丹叛乱直接导致了营州的失陷,而突厥与吐蕃的扰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终武则天一世,据史书统计,突厥和吐蕃先后有17次扰边(但实际上要远超过)。从万岁通天元年以后,突厥和唐朝的战争中,多以突厥胜为主。最严重的是圣历元年(698)唐与突厥赵州之战。这次战争,唐朝先后派出45万兵力,但仍旧无济于事。突厥“尽抄掠赵、定等州男女八九万人……所过残杀,不可胜纪”[8]5169。这说明突厥和吐蕃的扰边,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唐朝的兵力,使得唐朝忽视了对东北的经营,为契丹叛乱提供了条件。面对三面受敌,武则天被迫将北疆的政策转入“消极的收缩防御”[6]。在这种情况下,营州都督府被迫侨治。而直到中宗即位,契丹和突厥仍然很活跃。“中宗即位,遣侍御史张行岌往招慰之。祚荣遣子入侍,将加册立,会契丹与突厥连岁宼边,使命不达。”[8]5360这条史料间接的说明契丹、突厥的叛乱对唐朝的影响,是营州都督府内迁的重要因素。

(二)侨治时间的争议

关于营州都督府第一次侨治渔阳的时间,新旧唐书记载各异。《旧唐书·地理志二》载:“神龙元年(705),移府于幽州界置。”[8]1521也就是说营州都督府第一次内迁是在唐中宗即位的那一年。但《新唐书·地理志三》载:“圣历二年(699),侨治渔阳。”[3]1023两书记载营州都督府侨治他处的时间有差异,相差6年。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营州都督府侨治的时间应在圣历二年,与万岁通天年间契丹的叛乱有关。*郭继武《唐代前期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兼论唐朝与奚契丹的关系》一文认为“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叛唐后,营州陷落,辽西陷入战乱之中,加上突厥趁机宼边为患,圣历二年(699),营州都督府被迫迁往幽州的渔阳。”但有学者认为,营州都督府侨迁的时间应该是神龙元年。他认为“原幽州领县渔阳、玉田二县的隶属关系曾经几次在营州和幽州之间转隶,即神龙元年隶属营州,开元五年隶属幽州,开元八年隶属营州,开元十一年又隶属幽州,即随着营州都督府治所的变迁而随之发生变化,而开元五年是营州复置于柳城的时间,开元八年是营州侨治幽州的时间,开元十一年是营州再次复旧治的时间,以此推测,则神龙元年应该是营州都督府移治幽州的时间。”[5]虽然他根据渔阳和玉田两县的归属,来判定营州都督府侨治的时间,但是没注意到,神龙元年大量的内附羁縻州隶属于幽州都督府,为缓解幽州都督府的压力,原幽州所辖的县转隶营州也是正常之事。

在契丹叛乱之前,营州都督府所辖的诸州包括1个正州——营州,以及17个羁縻府州:慎州、夷宾州、黎州、契丹辽州(威州)、昌州、带州、玄州、归诚州、沃州、新州、师州、崇州、鲜州、顺化州、顺州、突厥瑞州(威州)、归义州。可以说营州在这一时期所辖州达到了顶峰。但是万岁通天年间契丹的叛乱导致了众多羁縻州纷纷南迁,直到神龙年间,各个羁縻州回迁,隶属于幽州都督府。史载:“李尽忠陷营州,以顺州隶幽州都督府,徒瑞州于宋州之境。神龙初北还,亦隶幽州都督府……乃迁玄州于徐、宋之境,威州于幽州之境,昌、师、带、鲜、信五州于青州之境,崇、慎二州于淄、青之境,夷宾州于徐州之境,黎州于宋州之境,在河南者十州,神龙初乃使北还,二年皆隶幽州都督府。”[3]1126-1128契丹叛乱后,原由营州都督府管辖的13个羁縻州转隶幽州都督府,并且原设于契丹的松漠都督府和奚的饶乐都督府也不在营州都督府的兼领范围内。这说明营州都督府在此一时期,所辖羁縻州减少,其权力覆盖范围缩小,从侧面也证明了它的侨迁。除此之外,自万岁通天元年契丹叛乱之后,突厥和吐蕃扰边日益频繁,且唐朝在平定突厥的叛乱中,多以失败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唐朝的精力,损耗了兵力,导致了营州都督府侨治的迟缓。

因此,营州都督府的侨迁是一个漫长过程,《新唐书》关于营州都督府侨迁的时间的记载并不是毫无根据的,万岁通天元年契丹的叛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营州都督府的管理。而《旧唐书》将营州都督府侨治的时间确定为神龙元年,则是依据原营州都督府所辖众多羁縻府州在神龙初年隶属于幽州都督府,来判定营州都督府侨治的时间。因此,营州都督府的侨治不是一蹴而就的,最迟在神龙元年已经完成侨治。

三、 营州都督府复治与再次侨治

武则天时期契丹的叛乱以及突厥和吐蕃的扰边,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内迁。直到开元五年(717),营州都督府才于柳城复治。期间长达20年之久,由幽州都督府代替营州都督府,实行对东北防务的管理。但东北边防仍然存在隐患,导致了营州都督府的再次侨治。

(一)营州都督府的第一次复治

开元五年营州都督府由渔阳迁回柳城。营州都督府的复治一方面是唐玄宗“励精图治”努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幽州的压力。

1.唐玄宗的“励精图治”

自万岁通天元年,营州陷于契丹之后,营州都督府无法对东北的防务实行有效的管理,东北边疆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而与此同时,突厥、吐蕃的不断扰边,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唐朝的精力。武后时期内部的纷争,使她无力应对外部的战乱。而中宗与睿宗时期的萎靡不振,也无能为力。所以恢复对东北边疆的管理成为唐玄宗的棘手之事。

早在延和元年(712),唐朝就曾派兵攻打奚。“延和元年,以左羽林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孙佺、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帅兵十二万,为三军,袭击其部;次于冷陉”[3]6174。唐朝此次主动出兵攻打奚,其旨很可能在于收复营州。在孙佺攻打奚时,将军乌可利以“道险而天热,悬军还袭,往必败”[9]6672为由,劝孙佺不要攻打。但是孙佺认为“薛讷在边积年,竟不能为国家复营州。今乘其无备,往必有功”[9]6672。这说明营州自万岁通天元年失陷后,直到唐玄宗即位之前,一直未归附,收复营州自然而然的就成为唐玄宗即位之后的“头等大事”。但这次战争唐军“大败,死者数万”[3]4056-4057,孙佺和周以悌“送默啜所杀之”[3]4057。所以此次收复营州的计划失败。但是紧接着,在开元二年(714),唐玄宗又谋求收复营州。一方面曾有人言:“靺鞨、奚、霫大欲降唐,正以唐不建营州,无所依投,为默啜所侵扰,故且附之;若唐复建营州,则相帅归化矣。”[9]6695另一方面“时契丹及奚与突厥连和,屡为边患”[8]2984,攻打契丹可以“一举振国威灵”[8]2984。因此,薛讷“诏与左监门将军杜宾客、定州刺史崔宣道等率众两万,以檀州以讨契丹”[8]2984,结果唐军全军覆没。

唐玄宗的这两次主动征讨均以失败告终,可以说明此时契丹和奚的强大。就在唐朝与奚战于冷陉的同年十一月“奚、契丹二万骑宼渔阳,幽州都督宋璟闭城不出,虏大掠而去”[9]6678。由此可见,唐朝东北边疆防务的空虚,为奚、契丹的长驱直入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恢复对东北边疆的防护成为唐朝当务之急。

营州都督府复治于柳城,唐玄宗也有自身的考虑。唐玄宗认为“我国家倾有营州,兹为虏障,使北戎不敢窥探,东藩由其辑睦者久矣”[10]。营州都督府的重治,恰是为了重构东北边疆的战略防护,使营州继续发挥其捍弊的作用。

2.缓解幽州都督府的“压力”

唐朝于柳城复治营州都督府,一方面是唐玄宗想以营州作为“屏障”,使营州都督府能够“进一步保障对两蕃的羁縻”[11],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缓解幽州的军事压力。

从万岁通天元年到开元五年,这期间由幽州都督府代替营州都督府,管理并防御东北。但是唐玄宗年间,边境战事烽烟再起。先是景云元年(710)“奚、霫犯塞,掠渔阳、雍奴,出卢龙塞而去。幽州都督薛讷追击之,弗克”[9]6659-6660。其后,延和元年唐与契丹、奚的冷陉之战以及开元二年唐与契丹的滦水之战,幽州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充分地暴露了幽州军事防御体系的脆弱性,说明幽州都督府无法对东北边疆实行有效的管理。

除此之外,万岁通天年间契丹叛乱,原隶属于营州都督府的羁縻州纷纷南迁,到神龙初年,南迁的羁縻州纷纷隶属于幽州都督府。直到天宝年间,竟容纳了“21个侨治蕃州”。[12]再加上,幽州原来所属的州县,一个本身就不大的幽州,竟容纳了如此多的州县。所以,以幽州为核心的防御体系千疮百孔,不堪重负,复治营州都督府便成为分担幽州压力的首选。

(二)营州都督府的第二次侨治

开元五年,在契丹首领李失活和奚首领李大辅的恳请下,唐朝于柳城依旧置营州都督府。为经营营州,唐玄宗任命宋庆礼担任营州都督一职,恢复对营州都督府的管理。此外,唐朝于开元七年(719),在营州地区设置平卢节度使*关于平卢节度使设置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本文依《新唐书·张敬忠传》,“张敬忠自监察御史累迁吏部郎中,开元七年拜平卢节度使”。故认为平卢节度使设置的时间应在开元七年。,平卢节度使主要负责“经略河北支度、管内诸蕃及营田等使,兼领安东都护及营、辽、燕三州。”[3]1833可见,唐朝为恢复营州都督府的治理,一方面任命良吏宋庆礼对其经营,一方面设置平卢节度使加强对营州的管理。

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三年之后,营州都督府又迁到渔阳。《旧唐书·地理志二》载:“(开元)八年,又往渔阳。”[8]1521此次营州都督府侨迁与契丹叛内乱有很大的关系。开元三年(715),唐朝于契丹故地复置松漠都督府,以尽忠从父弟李失活为都督。开元六年(718),李失活死,以失活从父弟娑固代统其众,遣使册立,仍令袭其兄官爵。娑固继任后,想除掉骁勇善战且颇得众心的大臣可突于,结果可突于反攻娑固,娑固只好奔营州请求支援。史载:“都督许钦澹令薛泰帅骁勇五百人,又征奚王李大甫者及娑固合众以讨可突于。官军不利,娑固、大辅临阵皆为可突于所杀,生拘薛泰。营府震恐,许钦澹移军西入渝关。”[8]5352此次营州都督府的内迁是契丹内乱直接造成的结果。同时也暴露出契丹内部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其后契丹内部的纷争以及可突于的叛唐说明了这一点。关于营州都督府侨治的原因,岳聪《略论唐代营州都督府》一文认为:“营州都督府改迁渔阳除契丹入侵外,连日暴雨亦是原因之一。”[13]开元十一年(723),营州都督府又于柳城复治。营州都督府虽然复治,但是属于名存实亡,控制东北边疆的任务主要还是由平卢节度使管理。而平卢节度使的权力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兼押两蕃、渤海、黑水四府经略处置使”[3] 1836。

结 语

唐前期,营州都督府经历了两次侨治与复治,说明营州都督府是一个具有弹性的机构,唐政府对其张弛有度。万岁通天年间,营州都督府的失陷,暴露了唐朝对于东北边疆防护的空虚。突厥和吐蕃的扰边,使得唐朝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再加上唐朝的“关中本位”的政策,使得唐朝无暇顾及东北。所以,契丹的叛乱一举攻破了唐朝设于东北的战略防线,而武则天只能采取被动的防御与收缩政策,将营州都督府内迁。唐玄宗即位之初,基于突厥的衰弱,积极的开拓东北,但是两次主动攻打契丹均以失败告终,说明了契丹的强大,对此唐玄宗只能继续对契丹、奚实行羁縻政策,于柳城复治营州都督府,但营州都督府的复治未能起到捍蔽的作用,只是一个空壳。

唐朝为保护东都,在东北边疆形成两个防御体系,一是以营州为核心,二是以幽州为核心。营州都督府的设置一方面是为了拱卫东都,实行战略防护的第一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管理东北诸部族,实行对它们的羁縻统治。其治所的变更反映了东边诸部族的强势情况,当其强大时,营州都督府的羁縻作用就失效了,表明了营州都督府名存实亡。

[1][唐]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1475.

[2]宋卿.试论营州在唐代东北边疆的地位与作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71-75.

[3] [宋]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 马驰,马文军.唐代羁縻府州与中央关系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137-141.

[5] 宋卿.唐代营州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8.

[6] 马丁.武则天执政时期的北疆政策及其影响[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

[7] 李必忠.论武则天执政时期的西北边防[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3):87-92.

[8] [后晋]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0] [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499.

[11] 许辉.论唐玄宗对两蕃政策及其对幽州的影响[J].唐都学刊,2008(6):20-24.

[12] 马驰.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J].唐研究,1998(4):199-214.

[13] 岳聪.略论唐代营州都督府[J].枣庄学院学报,2011(3):75-79.

(编校:王旭东)

A Study on the Emigration of Yingzhou Dudufu in Tang Dynasty

ZHANG Xue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25, China)

From Wansui Tongtian period to Kaiyuan period, Yingzhou Dudufu immigrated twice. This was recorded in both “Old Book of Tang” and “New Book of Tang”, but the times of the immigration were different.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records, the Qidan Rebellion during Wu Zetian’ period directly influenced the governance of Yingzhou Dudufu and led to the first immigration and the immigration completed as in the 1st year of Shenlong period. It immigrated back to Liucheng from Yuyang in the 5th year of Kaiyuan period. The re-establishment of Yingzhou Dudufu was both the result of Emperor Xuanzong’s effort to make the country prosperous and the purpose to relieve the pressure over Youzhou. Only three years later, Yinghzou Dudufu immigrated back to Yuyang again.

Yingzhou Dudufu; emigration; Qidan; Youzhou Dudufu

格式:张雪.唐代营州都督府侨治问题研究[J].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2017(1):73-77+85.

2016-11-27

张雪(1992—),女,辽宁铁岭人,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宋辽金元史。

K242

A

2096-3122(2017)01-0073-05

10.13307/j.issn.2096-3122.2017.01.11

猜你喜欢

幽州突厥开元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Or.8212/76突厥鲁尼文文书译注
讨价还价
古突厥文碑铭中ik刍议
暾欲谷碑所見古突厥文詞彙“騰格里”()釋讀
古突厥人的词语Ortuq (Ortaq)“商人”
目不识丁
唐代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
幽州与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