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路径探讨

2017-03-08秦小珊陈孟园

湖湘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观

余 清,秦小珊,陈孟园

(1.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2.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路径探讨

余 清1,秦小珊2,陈孟园3

(1.湖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1;2.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应整体把握该群体价值追求的现状,深入分析影响该群体价值追求的各类因素,深化基础理论问题研究,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引领新格局,发挥党委、政府、社会主义学院、工商联、行业协会、社区等部门的协同优势,完善多元主体联动、引领主体能力提升及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不断提升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引领实效。

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引领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人士队伍随着非公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壮大,至今已“超过 7000 万人”[1]。他们在发展经济、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在思想意识、道德意识、价值追求等方面日趋多元化,其中不乏背离主流社会要求的价值追求。倘若不加引导,任其自流,势必影响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和非公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不仅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一、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现实意义

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事关非公经济人士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声誉,事关经济平稳运行和转型升级,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一)从非公经济人士层面看

第一,有助于非公经济人士成长成才。非公经济人士凭借自身聪明才智,灵敏捕捉商机,较早走上致富之路,同时带动其它社会群体共同致富。因而,赢得了较好的社会认同。但是,也有少部分非公经济人士,在致富之后,摒弃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迷恋物质享受,讲排场、比阔气、闹离婚,更有甚者,“一切向钱看”,不惜触碰道德和法律底线,偷税漏税、制假售假,给社会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危害。究其原因,根子在价值观出现了偏差、扭曲,背离了主流社会价值取向的基本要求,需要外部力量及时有效的干预,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三观”,重塑健康的价值追求。因此,有效引领该群体的价值追求,对促进非公经济人士的健康成长,提升该群体的社会声誉是不无裨益的。

第二,有助于将非公经济人士培养成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伟大的事业”,更是人民的事业,只有凝聚人民力量,依靠人民智慧,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改革开放近40年来,非公经济随着“伟大的事业”的开拓而发展,非公经济人士队伍也随着“伟大的事业”的发展而壮大。然而,不少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弱化、国家观念、集体意识淡薄,社会道德缺失、社会责任感不强,过于强调个人得失,崇媚洋外、“言必称希腊”,等等。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有效引领该群体的价值追求,也是不断推进“伟大的事业”顺利前行的客观要求。

(二)从社会层面看

第一,缓和劳资矛盾,助推和谐社会建设。改革开放至今,非公经济发展成绩世人瞩目。它“创造了超过 60% 的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80% 的社会就业,超过 65% 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 67% 的对外直接投资”[3]。但是,在非公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伴生职工权益屡遭侵犯、劳资纠纷频发等问题。据《2014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2014 年各地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和仲裁机构共处理争议 155.9 万件。这其中,大部分涉及非公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劳资关系是基础,而打造和谐劳资关系,作为资方的非公企业主则是关键一环。引导非公企业主树立正确价值观,使其在逐利同时兼顾职工合法权益,不仅能有效缓解劳资矛盾,而且能促进劳资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第二,增强法治信仰,助推法治社会建设。法治是现代国家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和既定目标。实施这一方略,首要工作是提高人民的法治信仰,增强人民的法治意识,提升人民的维权能力。非公经济人士既是普法教育的重点人群,也是推动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从群体数目讲,非公经济人士是数目众多的社会群体。“全国有私营企业 1827 万多户、个体工商户 5345 万多户,特别是实施商事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呈现了‘井喷式’增长,平均每天新增1.13万户企业,其中 95% 以上为私营企业”。[4]在普法教育中,抓牢这一绝大多数,能实现普法教育的乘数效应。其次,非公经济人士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法律是其参与市场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一大法宝”和可靠武器,因而,对法治社会充满期盼。在普法教育和法治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中,抓牢这一绝大多数,就能够实现由点到面、由面到全局的预期效果。

(三)从国家层面看

第一,有助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经济已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是现阶段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任务。非公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问题上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目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数量已占市场主体的 90%”[5],非公企业已成市场主体的主体。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非公企业的广泛参与。另一方面,企业是技术研发的主体,非公企业是技术研发主体的主体。我国经济能否适应新常态,非公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是重要因素。再则,非公经济遍布各行各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是经济新常态下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因此,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能够有效推动经济动能转换、结构调整,实现充分就业、民生保障,使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有新景象、新作为。

第二,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除了变革治理理念、改进治理方式、完善治理机制外,还需构建多方协同参与的治理新格局。非公经济人士是具有一定经济、政治地位的社会群体,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非公经济人士的广泛参与,能够传达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使党和政府的决策能够整合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为决策的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舆论支持。另一方面,非公经济人士可扮演治理决策参与者、实施监督者、成效反馈者等多种角色,助力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民主化、科学化进程。因此,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其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献策出力。

二、当前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与影响因素

(一)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

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日趋多元,但总体积极健康。具体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

第一,在经济层面。一是渴望经济效益最大化。非公经济人士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内在动机和根本诉求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因而,该群体关注企业运行与经营成本,重视企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没有“小富即安”思想,相反,其忧患意识、竞争意识、服务意识都显著提升,尤其是在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多数非公经济人士都感受到了一股“寒流”,能够主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巩固产品既有市场和开辟新市场,开源节流,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二是期盼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是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非公经济人士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秩序的不断规范有序。然而,非公经济人士仍然觉得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和优化。他们普遍认为,政府不合理干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区域产业结构趋同、非公企业融资难、政商关系异化是构建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最大挑战。政府应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职能转变步伐,主动作为、科学作为,提高行政效能,下大气力整顿市场乱象,规范市场秩序,及时废止针对非公企业不合理的市场准入限制,切实整治投资、信贷等领域里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及“开大门关小门”现象,切实保障非公经济人士作为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三是期盼“亲”“清”型政商关系。在政商关系上,非公经济人士是“爱”“恨”兼有。“爱”是源于对公权力及其行使者的高度依赖。借助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支持,项目审批就快,土地出让金就低、税收优惠年限就长,银行融资就易。“恨”是因为,离开或者缺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照,则会遇到各种名义的执法检查,税费减免、银行信贷等“甜头”更是“可望不可即”,使自己不得不送礼打点。因此,该群体最期盼政商往来“亲”且“清”,办事按制度,交往讲规矩,而不是公权任性,送多快办、送少慢办、不送不办的潜规则。

第二,在政治层面,民主参与意愿提升。多数非公经济人士在经济获得感得到满足之后,开始显示出了对政治参与的浓厚兴趣。一是入党意愿强烈。多数非公经济人士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发家致富,不单是因为自身辛勤劳动和诚信经营,更在于党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因而,他们对党充满感激之情,拥护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充满自信,对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自信。同时,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支持非公企业党团和工会组织建设,努力解决非公企业党团和工会建设中的场地、经费、人员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渴求“红帽子”。多数非公经济人士秉持在商言商的态度,认为经营企业才是他们的“第一要务”。不过,多数非公经济人士也都渴望成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渴望参与国家和地方的政治生活,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治理。究其原因,一方面,这是企业发展及其自身受到党和政府认可,彰显自身能力与水平的有力证明。另一方面,戴顶“红帽子”,可扩大政商朋友圈,为争取政府在政策扶持、税费减免、人才培养、银行信贷、企业上市等方面创造便利条件,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因而,该群体的政治追求,带有功利性。然而,也并非都是如此。多数非公经济人士参政议政,是出于自身民主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也是其社会经济地位提升的必然结果。三是踊跃参与城乡治理。非公经济人士经济实力厚实,社会声望较高,是推进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他们富而思源,关注农村、服务农村,出资修建农村道路,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或参加村“两委”班子成员竞聘,带领乡亲共同致富。在城镇,他们同样热情参与社区环境整治、修建生活娱乐设施,融入社区,为社区建设献策献力。

第三,在文化层面。一是学习意愿普遍提高。文化素养不高是制约非公经济人士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少非公经济人士都非常重视“充电”学习,踊跃参加高校,尤其是北大、清华、人大等国内顶尖高校价格不菲的“总裁班”、“商界领袖班”,系统学习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国际贸易、金融信贷及国学知识。可以说,企业规模越大,拥有资产越多,报班学习的主观意愿和兴趣就越浓厚。这里面既有通过“充电”,结识商界精英、扩展人脉的考量,也有期待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经营管理水平的考量。二是注重子女教育。重视子女教育是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在文化层面的又一表征。他们努力为子女接受良好教育创造条件。普遍重视子女兴趣培养,明知小孩很辛苦、委屈,但因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鼓励甚至强制要求子女参加钢琴、演讲、舞蹈等各类培训班课程,为孩子选择私立贵族学校,不惜花费重金让子女赴港澳地区甚至是出国留学接受西式教育。三是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文化是企业之魂,是激发员工内在活力的催化剂,是形塑企业社会形象的关键因素。近年来,非公经济人士日益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倾力打造企业品牌文化,设置图书室、健身房,关注员工内在文化需求,丰富员工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养。

第四,在社会层面,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显著增强。一是注重社会声誉。社会声誉是指其它社会群体对非公经济人士群体的印象和评价。少数非公经济人士非法牟利,不讲社会公德,没有职业道德,缺失家庭美德,致使社会声誉受损。鉴于此,该群体已从提升自身修养、企业产品质量、个人信用等多方面入手,重新塑造自身社会声誉。二是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热心公益、回报社会是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一个显著特点。他们设立各类奖学金,资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设立各类公益基金,帮助困难家庭,关爱失能者,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在自然灾害面前,组织志愿服务,积极履行“社会人”义务。

第五,在生态层面,环保意识普遍提高。一是渴望宜居的生态环境。非公经济人士认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期待绿水青山般的人居环境,关注大气、水土污染等现实问题,积极参与居住地河流、水塘等周边环境治理活动。二是重视企业生态化发展。一方面,非公经济人士重视“经济生态化”理念,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增加技改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排放物,推动企业清洁化、绿色化生产。另一方面,多数非公经济人士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投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投资休闲农庄、农家客栈,推动发展乡村旅游业,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化。三是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非公经济人士普遍认同绿色消费、绿色居住、绿色出行等生活理念,反对奢华之风,倡导健康节俭之风,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影响因素

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多元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体现在:

第一,在经济层面。在影响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所有因素中,经济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是经济制度的影响。非公经济人士之所以能够率先致富,主要得益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经济制度使非公经济人士能够合法从事市场经济活动,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二是经济体制的影响。经济体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表现形式。与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符合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倡导公平参与、依法竞争,为非公经济人士在市场浪潮中实现自身价值追求提供了最佳的经济运行机制。三是经济政策法规的影响。经济政策法规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也是非公经济人士参与市场活动,谋求经济效益的法律与政策依据。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能正向激励该群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之,会使该群体中少部分人士扭曲自身的价值追求。

第二,在政治层面。一是政治教育。社会成员的价值观是通过政治教育不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结果。有效的政治教育,能为非公经济人士答疑解惑,清除其精神世界的“雾霾”,使其自身价值追求与社会主流价值追求相契合;反之,则可能偏离主流社会价值追求。二是政治安排。非公经济人士经济地位的提升必然带动其参政议政意愿的提升。党和政府虽无法对该群体给予逐一安排,但对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依据其职业、专长、兴趣、意愿,或推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或提名为村“两委”候选人,或邀请其出任村民议事等组织的特邀监督员,都可激励其价值追求与主流社会价值追求相契合。

第三,在文化层面。文化是隐性因素,其功效的发挥是长期渐进的过程。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主要受如下文化影响:一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西方文化并非洪水猛兽,但是,西方文化中的拜金、享乐等不良思想已使部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出现偏差,甚至扭曲。二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同对西方文化态度一样,对传统文化也应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仁、义、礼、智、信对非公经济人士树立正确价值追求仍具有指导意义,但臣民尊卑意识等糟粕则必须批判、摒弃。三是非主流文化的影响。非主流文化是和主流文化相对应的一种文化类型,它凭借流行音乐、影视文化、大众读物、高校课堂、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进而影响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

第四,在社会因素层面。马克思曾言,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作为“社会人”,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必定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是社会圈子的影响。社会成员根据社会地位、职业、爱好组成正式或非正式的圈子。在社会交往中,圈子成员会有意无意地将自身价值观念传递他人,影响他人价值追求。二是社会潜规则的影响。社会潜规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主要是由民主法治不健全、体制机制不完善、公权行使不规范等原因造成,对营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阻力,对引领非公经济人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样是阻力。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消除社会潜规则的影响。

三、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路径

(一)深化理论研究,增强理论说服力

第一,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实践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但是,有效的指引必须是在实践主体充分掌握科学理论的精髓和要义的前提下。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6]。因此,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就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这就要求,围绕引领任务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增进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其它社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我国现阶段客观存在传统封建社会的价值观、西方社会价值观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种价值观。我们除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研究外,还需深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时态的其它类别价值观问题的研究,深入把握它们的形成机制、传播规律、作用方式和应对策略。另一方面,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问题的研究。尽管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关注由来已久,各类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厚,但该问题仍有挖掘空间。例如,从传播学视角看,以“三个倡导”为内核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再提炼?又如,从比较政治学视角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阐释上和语义概括上更具中国内涵和中国特色,等等。

第二,深化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观问题的研究。毛主席曾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工作,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7]。这启发我们,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同样要“知彼知己”。所谓“知己”,即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阐释透彻;而“知彼”就是对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观问题研究透彻,做到心中有数。具体而言:一方面,加强该群体的整体性研究,系统把握该群体的精神风貌、思想动态、行为方式,使引领工作更有针对性。另一方面,深化非公经济人士认知规律的研究,把个案研究与群体研究相结合,把本群体研究与其它社会群体比较研究相结合,探究不同职业、教育文化水平、经济条件、成长环境等对该群体价值追求的影响。只有“知彼”,才能准确把握该群体的心理特征、认知特点,制定科学有效的引领策略。

(二)构建协同引领格局,推动多元主体参与

第一,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引领工作,关涉各方面,更需发挥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然而,为了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就必须革新党的领导理念。一方面,树立大统战理念,构建大格局。党委和政府部门既要总揽全局,发挥主导作用,履行主体责任,也要协调各方,整合资源,调动各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参与、协同推进的引领新格局。另一方面,突出思想引领。发挥党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优势,以思想引领为抓手,抓牢抗战胜利纪念日、国庆等节假日、纪念日,依托领袖故居、各类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计划地进行国情、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史教育,增强该群体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理论认知和情感认同,通过“一对一结亲”、座谈、恳谈、走访调研,及时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为其清理思想认知层面的“疙瘩”。最后,提升服务水平,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各有关部门应主动对接非公经济人士、靠前服务,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协同解决生产经营活动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

第二,发挥工商联组织的独特作用。工商联既是党委、政府和广大非公经济人士沟通的桥梁,又是该群体自我管理的组织。因而,要切实重视工商联组织在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一要充实工商联队伍。工商联组织核定编制少,队伍建设薄弱,而其联系服务的对象有几十万,甚至是几百万,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也不多,因而,限制、弱化工商联组织的潜在优势和预期功能。所以,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该部门的机构编制,招募社会工作专业等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者,充实工商联队伍。二要提升工商联队伍业务能力。这主要包括对国家形势政策的敏锐感知和宣传解读能力,把握市场走向和企业运行规律能力,市场化条件下有效开展非公党建和维护员工合法权益能力,等等。

第三,发挥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主阵地作用。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过程,是对其价值观进行灌输和重塑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是关键一环。然而,我们的“短板”,恰是教育没有跟上。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认识不到位的原因,也有受众流动性强及教育师资、经费不足等原因。因此,应着力补上价值观教育层面的“短板”。一是抓重点,即在受众上,抓代表性人物;在内容上,抓思想认知层面的教育;在载体上,用好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公众喜爱的传播媒介。二是强师资,打造政治立场坚定、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拓宽教师选聘视野,将在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素养好、能力强、备受认可的代表人士聘为兼职教师,缓解师资数量不足和能力欠缺的窘境。三是创新理念、思路和载体,坚持人本化理念,从教师单向灌输向教师与非公经济人士双向交流互动格局转变;从课堂教育为主向课堂教育与课下教育并重格局转变;从教师教育为主向教师教育与学员自我教育并重格局转变;从利用黑板向利用黑板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传播工具并重格局转变;从抓典型代表人士向典型人物与普通大众并重格局转变,等等。

第四,重视社区作用。社区既是生活场域,也是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重要场所。主要体现为:一是社区成员的行为示范作用。凡人善举更具感染力、感召力、说服力。与非公经济人士生活于同一场域的居民,彼此间诚信友善、互助友爱等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本身就是正确价值追求的生动体现,对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居民都是无声的教育,因而,能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社区成员的理论宣讲作用。小人物讲大道理,且小人物往往以大白话,讲好“大道理”。借助社区设立的市民学校、百姓讲坛、矛盾调解室等平台向包括非公经济人士在内的社区居民开展价值观教育,可有效弥补诸如社会主义学院在覆盖面等问题上的不足,提升该群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此外,还可以借用社区板窗宣传栏、横幅标语、居民戏曲文娱活动等形式积极开展价值观教育,推动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三)完善引领机制,确保引领常态化

第一,完善多元主体联动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5 年 5 月召开的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强调:“统战工作是全党的工作,必须全党重视,大家共同来做”。非公经济人士是新时期重要的统战对象之一,其价值追求的有效引领工作,关涉各部门、各方面,集系统性、艰巨性、长期性于一体,更需要“大家共同来做”。因此,要摒弃某一部门主导、“单兵作战”的旧理念,确立由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社会主义学院、党校、工商联、企业家协会、行业自组织、社区等多部门协同参与的新理念,将“单兵作战”转为“多兵联合作战”,形成“大引领”格局。同时,依据各参与主体的比较优势,在目标定位、方案设计、分工界定、任务推进等层面加强协调与沟通,充分发挥多部门协同推进的整体优势。

第二,完善引领主体的能力提升机制。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的价值追求,关键在人,关键在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和水平。因此,在有效引领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的实践中,要把提升引领主体的引领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为此,一要提升引领主体精准把握政策的能力,提高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解读宣讲水平,对党委、政府的决策要“拿得准”“吃得透”“讲得明”。二要提升引领主体调查研究的能力。“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在引领工作中,要“注重调查”,而不是“闭门造车”。通过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地调研、逐个谈心,准确把握该群体经济、政治、文化等各层面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该群体的思想动态,提高引领工作的针对性。三要提升引领主体的推介宣传能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类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示范性,是引领工作应着力关注的对象。要善于发现各类模范和先进典型人物,通过报纸、电视、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主动讲好他们的故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追求显示出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第三,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一要完善政府行政权力约束机制。从授权、行使、监督等环节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管牢“有形之手”,斩断“错位、越位之手”,接上“缺位之手”,依法保障非公经济人士在市场经济中的平等地位和合法权益,依法保护他们依靠自身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的社会财富。二要畅通利益诉求表达渠道。马克思曾讲:“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非公经济人士无论是作为“社会人”,抑或“经济人”,同样有合理的利己动机和利益诉求。这就启发我们,应及时关切其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借助领导下访、定期约谈、重大决策事前通报、协商论坛、党外人士座谈、企业家座谈等形式,把他们请进来,或走到他们中间去,认真听取该群体的利益与关切。要发挥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类行风监督员的“传声机”功能,把该群体的心声及时传至党委和政府,使其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更为顺畅便捷。

[1]张彩云,许烨 .以教育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以湖南为例 [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9):12.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7.

[3]本报评论员 .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从来没有动摇 [N].人民日报,2016-03-05(04).

[4]张茅 .在全国工商和市场监管系统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摘要)[N].中国工商报,2015-12-05(02).

[5]孙春兰 .新形势下统一战线的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 [N].人民日报,2015-06-04(0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7]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6.

[8]刘长庚,张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6)03:5-10.

责任编辑:周育平

F2

:A

:1004-3160(2017)03-0103-07

2017-01-02

湖南省 2016 年社科基金委托项目“促进民营文化企业青年党外人士政治认同的湖南统战策略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WTC24);长沙市 2015 年软科学项目“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追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问题研究”(项目编号:K1508044-41)。

1.余清,男,浙江常山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秦小珊,女,湖南长沙人,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编辑学、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

猜你喜欢

非公经济人士价值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我的价值观
“智慧谷”搭建海外人士创新创业“新”桥梁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WHEELS IN MOTION
改革创新 营造环境 推动鹤壁非公经济发展提升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简述检察机关依法保障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原则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