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
2017-03-08李江华
李江华
(临汾市人民医院科室神经内科,山西 临汾 041000)
脑梗死具有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病残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主要是由于脑组织出现短暂性缺血缺氧,诱发局限性软化和坏死,属于临床常见病症,目前常见的病理变化特征为粥样动脉硬化,干预不及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为了及时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需加强药物治疗,研究学者发现,通过加强他汀类药物治疗,能够稳定机体粥样硬化斑块,发挥抗炎、抗氧化功效,且对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性,随着近年来,相关报道的增多,临床学者发现,长时间使用他汀类药物,容易诱发胃肠道反应[2]。为了进一步探索脑梗死治疗方案,我院实施了两种不同药物治疗,且进行疗效对比,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脑梗死患者,共有100例,抽签化分组,分为两组,即强化组50例和普通组50例,均在2016年3月11日~2016年9月11日期间收治。入选标准:(1)患者均自愿加入本次实验,且签署协议书;(2)患者均存在眩晕、视力模糊、四肢乏力、麻木等症状;(3)患者经MRI、CT等影像学检查,均确诊。排除标准:(1)排除存在相关药物过敏史;(2)排除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患者;(3)排除存在脑出血、溃疡性出血等疾病患者;(4)排除本次实验药物过敏患者。
强化组患者中21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5.19±3.22)岁,平均病程(4.33±1.58)h。
普通组患者中2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平均年龄(65.24±3.19)岁,平均病程(4.19±1.26)h。
两组脑梗死患者一般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营养脑神经、降压、控制颅内水肿等基础治疗。同时两组患者均治疗一个疗程,即六个月。
普通组在基础治疗上,实施阿司匹林十常规量他汀治疗,阿司匹林(国药准字:H13023341;河北三石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口服100 mg;阿托伐他汀钙片:每日1次,每次10 mg。
强化组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方式如普通组,他汀类药物本次选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国药准字:H20133127;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方式:每日1次,每次口服40 mg。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BI指数。
显效: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无病残,且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部分生活能够自理,但行动力迟缓,病情呈恢复状态;无效:患者生活质量无改变,仍存在四肢无力等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施联合治疗后,能够提高患者治疗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的BI指数(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BI指数(±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BI指数(±s)
组别 n 治疗前(分)治疗后一个月(分)治疗后三个月(分)治疗后六个月(分)强化组 50 62.58±3.66 75.44±3.98 83.19±2.54 93.22±2.41普通组 50 62.84±3.15 75.81±3.51 80.22±2.61 84.58±2.38
强化组患者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于普通组(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对动脉斑块的影响(±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对动脉斑块的影响(±s)
组别 时间 颈动脉斑块面积(cm2)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m)强化组n=50 治疗前 1.86±0.86 0.86±0.58治疗后 1.02±0.02 0.12±0.05普通组n=50 治疗前 1.95±0.57 0.91±0.62治疗后 1.56±0.48 0.64±0.42
强化组经治疗后,40例显示为显效,2例显示为无效,普通组经治疗后,31例显示为显效,12例显示为无效,相比之下,可发现强化组总有效率高于普通组(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 [n(%)]
3 讨 论
脑梗死发病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属于脑血管性疾病,若干预不及时,可导致管腔狭窄、血管增厚等症状的发生,进而再形成有成分性血液黏附在血管内膜,延缓脑部血液流速,最终引起血栓的发生,加大治疗难度性,提高临床死亡率,目前临床上常实施药物治疗[3]。
阿司匹林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属于脑梗死常用药,能够改善脑组织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和血小板聚集。他汀类药物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炎症反应,调节血脂,降低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对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具有活化作用,反馈性刺激机体内细胞膜表层,抑制机体肝脏内限速酶,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保护脑神经,通过联合阿司匹林的使用,方可发挥抗炎、抗血栓、改善血管功能等疗效,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提高整体疗效[4]。分析本次实验,可发现实施阿莫西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低于普通组,总有效率、BI指数高于普通组,由此说明联合性使用,能够抑制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炎性细胞的分泌,减少泡沫细胞核指纹面积,稳定粥样硬化斑块,保护血管,抑制胆固醇形成,改善临床症状。而唐来荣等学者在《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5]一文中,分别实施阿司匹林治疗和联合性药物治疗,结果表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治疗效果更高,且用药安全性更强。
总而言之,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具有安全性高、疗效高、作用性强等优势,用于脑梗死患者中,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1]李威娜.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抗再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24):146-147.
[2]朱锦青,卢 奎.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疗效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86(33):89-89,90.
[3]雷 杨.拜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波利维)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6,77(4):108-108.
[4]张 露.阿司匹林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口服治疗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2):9-10.
[5]唐来荣.探讨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3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