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魂》:永恒丰碑的温情传记
2017-03-08
《昆仑魂》:永恒丰碑的温情传记
文/傅强 胡良
《昆仑魂》
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65周年、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这个承前启后的历史节点上,军旅记者胡玥带病行走青藏高原,以感人的故事、饱满的情感、细腻的笔触,凝结成了长篇报告文学《昆仑魂》。该书以“昆仑魂”为核心意象,切入青藏兵站部建设发展的不同侧面,采用细节铺排与白描叙事相结合的手法,再现“生命禁区”天路官兵的军人风骨,呈现高原军人特有的生存状态。胡玥以精巧的构思布局和诗意的文学表达,回顾了青藏兵站部铁血砺剑的辉煌历史,讲述了60多年风雨历程中的沧桑巨变,展望了改革强军的光荣梦想,为永恒丰碑书写了温情传记。
当下的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作品,看得多了,一种阅读的直感便是:作家们往往执着于对“外在经验”的雕琢,停留在事相的表层和故事本身的起承转合,对题材、结构、叙事策略、人物形象等层面的横向拓展屡有收获,而对人的心灵、情感、日常生活、生命存在等“内在经验”的纵向掘进却严重不足。没有存在感的建立,文学就没有内在的维度,人也没有心灵的内面,文学就会成为平面的文学,人也会成为单向度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精神的追问和对存在意义的呼告,其境界是大不相同的。
在《昆仑魂》中,胡玥将“国魂·军魂·英魂”的宏大主题逐一细化,以女性特有的大爱情怀和温柔视角观照个体军人的生命存在,带着炽热的情感对数百名官兵进行深入采访,从浩瀚的素材中精选出数百个动人故事,直击读者心灵最柔软的部分。“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汽车连长陈有明、锅炉工韩生峰、修理工孙凯、昆仑山最年轻墓碑的主人小茶花、高原通信兵黎新新、管线“山王”邱宏涛、高原病专家杜智敏、追随丈夫戍边的军嫂史慧娟……这些官兵之间的、兵兵之间的、官兵与部队的、官兵与家人的故事散布于各个篇章,又以共同的主题聚合于同一个方向:这是一群牺牲奉献的军人,这是一支功勋卓著的部队。作者十年的心愿、两年的撰写、数百人次的采访,通过对个体人物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生老病死的真情状写,以感同身受的情感契合和精神共鸣来探触生命的“存在之境”;借由今与夕、生与死、走与留等变化对照,告慰牺牲在雪域高原的不朽英灵,为“昆仑魂”这座伟岸丰碑浇筑起深厚的精神和情感根基。
胡玥在主旋律叙事中注入灵性和诗意的美感,让全书读来既生动流畅又凄美伤神,处处饱含眷恋与深情,处处充溢着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全书既有细致入微的生动刻画——“汽车行驶在宽敞的公路上,车窗外,雪山雄伟巍峨,湛蓝的天空下,奔跑着几只活泼可爱的藏羚羊。阳光从车窗的缝隙里筛下来,铺得满车的斑驳……”“就在见面的那一瞬间,一岁半的儿子看到‘妈妈怎么从电脑里出来了’,便用手轻轻地碰了一下妈妈的脸,看看是不是真的妈妈。这一刻,既欣喜又愧疚的泪水湿润了王彦的双眼……”;也有恢弘大气的场景描摹——“天路蜿蜒,车队浩荡;油龙奔腾,日夜不息;通信电波,传输千里;放眼望去,远处的昆仑山脉巍然耸立……”“高原军人创造的一个个世界壮举,打破了青藏大地的千年寂静和万古洪荒,印证了高原军人祖国西部开发的艰苦历程和道道脉迹……”。4000里天路的空间维度、60年驰骋的时间跨度,青藏兵站部波澜壮阔的历史跃然纸上,驻守死亡天路的高原军人形象亦得以清晰矗立。
胡玥把悲悯的情怀、怜爱的目光灌注于人物性格,将感悟、体验、思想融入文本,简洁又温情的笔调带给读者深沉通透的审美体验。作为一个来自大都市的“他者”,胡玥的写作却是一种深植于“内在经验”的本土叙事。她对高原天路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物民情的熟稔是基于广泛深入的实地走访和耐心细致的田野调查。更为可贵的是,作家在对这片雪域高原的生存经验与生命情态的温情叙事与深刻思辨中,试图找寻并复现那些湮没在历史进程中的鲜活动人的故事和元气淋漓的生命,进而揭示出高原兵站和天路军人们赖以存在和延续的精神传统。★
责任编辑: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