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于战略,精于战术
——《战败之夏》读后
2017-03-08
日本历史上,战乱频仍。天皇家族与幕府枭雄、大名与大名、武士与传统贵族、幕府与大名,甚至天皇与天皇之间,争斗不已。但是,留在日本历史上的却大多是某几次著名“合战”(决战),少见类似中国那种“未出茅庐,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源义经与平氏集团的“坛浦之战”,织田信长击垮今川义元的“桶狭间之战”,德川家康集团击败丰臣秀吉集团的“关原之战”,都是一次决战即解决问题。远没有中国“楚汉相争”、“三国鼎立”、“宋辽对峙”等大分裂、大纷争时代那样的大战略运筹与施展。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古代,对外战争方面更是乏善可陈。除去被动应付“元寇”,仰仗“神风”获得胜利外,几乎每次对外出兵均遭败绩。
对日本历史上缺乏战略思维的状况,我粗略地想,可能是日本国土狭窄,缺乏回旋余地,战争规模相对较小,缺乏军事家大展身手的舞台所致。但是,日本战争典籍中也少见较深刻的战略著作。
日本人疏于战略、精于战术的思维、决策状况,可以从一本书得到印证。我在日本期间,看到一本《战败之夏》的书。书中详细描写了日本政府发动太平洋战争前的一次重大战略研判。1940年10月日本政府成立了总力战研究所。为成立总力战研究所,日本政府调集了5名军人和22名文官。这些精英分别来自军部、驻外使馆武官处、伪“满洲国”官厅、侵华特务机关、日本中央官厅各省、日本银行、大企业、名牌大学等,是所谓“日本中坚力量”。
“1941年夏,模拟内阁通过多次讨论得到如下结论:12月中旬,日本对美国采取奇袭作战,首战预计可以取得成功。但是,总体实力处于劣势的日本没有机会取得最终胜利。战争将陷入长期化,最终苏联会参战,日本只有战败一途。因此,日本必须设法避免与美国开战。”
从这本书描述看,日本人似乎不缺乏进行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技术,而是囿于政府决策机制与体制。这本书值得人深思的正是这一点,尽管有了技术上比较科学、理性的判断,为什么还要疯狂地发动战争。除了政治状况、决策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外,是否还有深层次的民族心理方面的原因呢?二战末期,日本在明知战败的情况下,仍然推出了“神风特攻”、“一亿玉碎”等丧心病狂的行动,正是基于武士道的传统。
日本学者山本常朝所著《叶隐闻书》,被称为日本之《论语》。该书开篇即提出:“武士道者,即发现死之存在。”以赌徒心态应对明知不可为之战略态势,也许可以解释《战败之夏》一书中出现的情景。所以,判断日本战略走向,既要考虑“常理”,也要考虑“万一”。
判断一个国家、民族的思维范式、整体心理特点,是需要非常下功夫的学术事业。笔者林林总总地写了上述看法,是直觉,也是猜测。最后笔者郑重地向研究对日战略的有关官员、学者,推荐《战败之夏》这本书,也许各位能从中领悟出比我所想更为深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