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思想品德“学困生”的形成原因及对策
2017-03-07卞启美
卞启美
摘 要:学生因对思想品德课不重视、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缺乏学习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产生厌学情绪,致使思想品德课学习效率低,成为本学科的“学困生”。“学困生”是影响学科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教师要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转化“学困生”的学习状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发展与提高。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困生”;策略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生源单一,一个班的“学困生”所占比例较大,这对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我们要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研究转化他们的对策。
一、“学困生”产生的自身原因
1.智力方面的因素
这部分学生的反应较迟钝,智商一般偏低,而在教学思维活动中,神经系统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以及敏捷性可以影响到概括、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的速度。他们的观察肤浅,抽象概括能力差,记忆力差,注意力不太稳定,理解问题也比较缓慢,表述方面比较混乱,对于新知识不能融汇变通,在学习上花的时间一般要比普通学生多,但是成绩往往不令人满意。
2.对思想品德課不重视,缺乏学习动力
思想品德学科在中考总成绩中所占值很小,部分家长、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这门课程不重要,甚至认为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没有任何价值,只是为了应付中考考试,并没有真正领悟到学习这门课的真正意义。
3.学习习惯方面表现欠佳
独生子女较多,家庭方面的教育比较薄弱,长辈又非常溺爱,致使一部分学生未养成刻苦耐劳的好习惯,这部分孩子怕苦、贪玩、怕累、怕难、依赖性较强,在学习及生活上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找家长或教师,这样就养成了不愿意动脑筋的情况,自然而然就成了“学困生”。
二、帮助“学困生”学好思想品德课的学习策略
1.明确学习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教师应让“学困生”认识到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目的,即为其指明学习方向,提供学习动力,促进学习。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师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问些容易的问题,并适当给予表扬,增强他们学习这门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牢固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
3.加强学法指导
“学困生”之所以学习成绩低,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学习不主动,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学不得法。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将受益无穷。对于“学困生”,教师不仅要教给他们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告诉“学困生”学习重要的三环节——预习、上课和作业,告诉他们记笔记的重要性及方法,做选择题的注意事项,做主观题的解题思路及常见题型的解题公式等。总之,让“学困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
4.深入学生,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教师换位思考,放弃自己的偏见,就会非常欣喜地发现“学困生”并不是不可救药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全面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态,对“学困生”学习的目的、爱好、志向、态度、兴趣、心理变化及生理特点、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以及行为品德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找出“学困生”的闪光点。
5.捕捉“动情点”——踏进成功之门
教师的感情对“学困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所以,让“学困生”感受到教师的爱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困生”,教师给予的爱不仅仅只是口头上的表扬,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信任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可以使学生的心灵感受到爱,并且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困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以及心理上的满足,并且转化为积极上进的学习推动力。
只有把好“学困生”的主脉,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更加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困生”获得更多的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个学生在求知空间里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嘉仪.例谈激发农村初中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兴趣的一点体会[J].教师教育科研,2008(6).
[2]毕昌瑜.初中政治科目“学困生”的成因与对策[J].学园,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