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2017-03-07陆嘉明

教育界·中旬 2016年12期
关键词:大义桃园刘备

陆嘉明

(续前)

40

蜀帝立过遗诏,又一一吩咐毕,终于驾崩,寿六十三岁。

在他病危之际,谁都没有想,想到的只有先他而去的二弟、三弟: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

兹引上述文字,愚激赏之余浮想联翩,余兴不已,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亦醒亦梦,亦真亦幻,阴阳无隔,人鬼对话,颇具魔幻色彩。

刘备彝陵战败,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悔恨与羞愧交集,从此“染病不起,渐渐沉重”,痛思关、张二弟,追忆在痛苦中摇晃,情绪在梦里梦外起伏:忽而“哭”,忽而“叱”,忽而“怒”,忽而“惊”,忽而“惊觉”,忽而“叹”,反反复复欲罢不能……罗氏用笔极状兄弟情义,情景历历再现,形象栩栩如生,尽出淋漓顿挫之致。

从艺术构思上看,乱世三兄弟的英雄人生,以桃园结义为起点,走过近四十年的艰难曲折浴血征战的道路,终于智取西川成就蜀汉帝业。岂料关羽大意失荆州并被东吴杀害。刘备一怒之下竟然不顾大局义无反顾,毅然亲征发起复仇之战。三弟张飞义愤填膺报仇心切,却为孝服待施暴偏将,可叹未及出征便惨遭杀害。刘备一代枭雄,生于草莽而崛起于桃园,三分天下而得其一,却也兵败彝陵败走白帝,从此染病不起,终以悲怆离去。真可谓成也桃园,败也桃园,也即成在“义”,败也在“义”啊。是也不负“匡扶汉室,拯救黎民”的英雄之梦;由成而败,由生而死,是也无愧横刀立马纵横天下的煌煌伟业,无论成败、得失、进退、顺逆、安危、祸福……贯穿生命轨迹的主旋律,始终是一个大写的“義”字。

義,从“羊”,从“我”。“羊”者,古有美善之意;義也者,即以美善之心美善之行而成就一己之“我”也。细究起来,罗氏笔下的刘、关、张三兄弟,小白脸一个,枣红臉一个,大黑脸一个,颇具性格特征的脸谱意味:一性格温和重在“仁义”;一性格倨傲重在“忠义”;一性格暴躁重在“刚义”。性格虽然不同,却以“义”谱成一阙响遏行云的和声。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可以共患难,也可以同富贵,乃至可以同生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关羽死了,一兄一弟为复仇随后也跟着走了。虽非同年同月同日,倒也相差不远,真个应了当初桃园盟誓。

从小说的艺术结构看,由始而终前呼后应,结义在前,尽义在后,恰是一个循环,一个“园”。起事于这个“园”,又恰恰应了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的“三分天下”的预言。此时刘备赤手空拳打天下的煌煌功业已达巅峰状态,按说三足鼎立各据一方,魏统北地中原实力最强;孙吴据东南,蜀汉据西南,二者势均力敌,唯有依丞相所定的“联吴抗魏”战略方针,方可相互钳制使局势暂处平衡,天下方能太平。哪知关羽不依方针行事,导之孙权暗结曹魏背后捅刀,竟致痛失荆州败走麦城而惨遭杀害身首异处;为兄者刘备和三弟张飞却又重蹈覆辙,不自量力地贸然东征伐吴,且犯兵家大忌,致使用兵失误惨遭失败,徒耗国力大伤元气,最终身染沉疴走上英雄末路。

其实,义,有“大义”,也有“小义”。秉“大义”者以天下为己任,仗义行善视一己功利如浮云,救人于难更富有牺牲精神。桃园结义的初衷在上安社稷下拯黎民,是为“大义”;持“小义”者则往往具有指向性、地域性、特殊性和关联性等特征,受众面缺少普世价值,诸如兄弟义气或江湖义气之属皆为“小义”性质。刘备凭“大义”打天下,得以建立蜀汉登基称帝,惜乎方过半载就罔顾大局发起复仇之战。赵云之劝谏可谓一针见血:“汉贼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愿以天下为重。”可见,胸怀“天下”大任待机谋报“公仇”,当为“大义”;置“天下”于不顾只为兄弟报“私仇”,无疑是“小义”之举。可叹刘备眷执桃园情结不能自拔,一时被其所蕴含的兄弟义气遮蔽了远大的目光和浩然之气,说:“朕不为弟报仇,虽然万里江山,何足为贵?”当然,身为帝王之尊,依然不忘初心,视兄弟情义高于万里江山,诚可贵也。然而视“私仇”高于“公仇”,舍“大义”而取“小义”,因私失公,因小失大,终遭重创,反误了卿卿生命!

好在刘备非同凡辈,彝陵之败如一猛掌,经其沉重一击终于醒悟,即从“私仇”回归“公仇”,从“小义”回归“大义”,心胸豁然开朗,深深叹服丞相所定之“联吴抗魏”的战略方针,念念不忘的依然是“安邦定国”之“大事”,于兹又与桃园结义的起事初衷遥相呼应,可见小说家的艺术构思何等圆通缜密,罗氏秉承汉室正统观念和儒家学说的文化思想又何其脉络分明,一以贯之。

41

既为兄长又为蜀帝者刘备啊,桃园情义追思兮,痛定思痛;壮志未酬托孤兮,坦然而去。

一切皆为宿命,悲情人生的尽头,露出数缕光明。与历代帝王一样,他留下了《遗诏》;他又与历代帝王不一样,是为“遗诏”却又不像遗诏,倒像是家书,一封父亲写给儿子的又平常、又亲切的家书,读来饶有兴味:

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慈言醇醇,父情眷眷。闻之为平平和和、亲亲近近家常语,感之如坦坦荡荡、磊磊落落光明心。来一点亲情,告别梦,告别人生;褪去一点遗恨,毋哀毋伤,惟德永馨。这是生命临终之际的一抹亮色;这是乱世枭雄在弄潮踏浪之后留在人间最动人的心声;这更是一位仁者留给儿子,不,是留给世代后人的至理箴言和精神踪迹。

只字未提皇室即位大事,也未见处心积虑的治国方略和为君之道,更无勉子实现为父生平宏愿一统天下复兴大汉,然细究寄寓其间的文化深味,确乎发人会心体悟和激人寻味——

一是超越事功得失的生命达观,呈现为父慈爱天伦一片。死复何恨云云,意在慰子心情,心中惟“以卿兄弟为念”。可见,生命之虞,哂然放下;亲情之外诸念皆淡。其实,刘备临终之际,仍有大遗憾大悲痛在,诚如他对孔明所言;“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但是时也,最是牵挂的是三个儿子,可见为父之慈,用情至亲。满心的牵挂尽管只付与一“念”字,却于切肤之痛中,依然是人性的情味和对生命的留恋。

人啊,人!平生大憾和复杂的情感纠结竟是如此难解难分。

二是超越传统帝位的承传和江山之虞,不言为君之重而诫之以为人之道,不为天下一统大业励志训导念念于怀,而重在做人,重在“服人”。人做好了,君也“贤”了,“德”也仁了;君仁了,人也服了;人服了,蜀汉基业必也得以巩固了。为父诫子可谓用心良苦啊。至于如何做人,说难也难,说易也易,蜀帝的这两句至理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脉传儒家文化,践行一生道德,但经时间磨炼,即默化为中华民族的行为准则和精神财富。刘备自谦“德薄”,实是以非凡的气度和疏旷清华的落落胸怀,既谆谆诲子又寄厚望于后人,成为“仁者爱人”的最为经典、也最为简约的诠释。

三是超越君臣关系的茅庐世缘深情不渝,凸显出乱世纷扰间的诚信精神和人际和谐的文化范例。刘备与孔明,一为君,一为臣,二者无分上下平等,相处亲如同宗家人;一为身后托孤,一为报知遇之恩,相与肝胆相照心情辉映;一个放下心来安然而去,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也没有牵丝攀藤的挂碍,再也没有世事纷扰的诸般忧虑,那种既可共患难又可共富贵的深情厚谊,竟可承续子嗣流脉后代,就一句“事之如父”的嘱咐,生死无隔的精神萦系,即成缭绕人世间的和谐之声,漫出满腔沧桑情味的和弦,又竟是那样动人肺腑!

最后的父训是“更求闻达”。闻达,语出《论语·颜渊》:“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又,“在邦必达,在家必达”。闻者,名也,或谓名望、名声、名誉。闻名于家邦,当是好事,人之求之。然行有违而仁未达,只为浮名、虚名甚至欺世盗名,或如孔子所说:“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也即有虚假名声的人,外表装出“仁”的样子,而行动上恰恰与之相违背,还沾沾自许以“仁”自居毫不惭愧,那就不足取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名实相副呢?一言以蔽之:“达”也。达,至也,或曰通达、明达、显达之谓。闻而非达,是虚假之名;达而非闻,方为真君子。孔子说:“夫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也就是说,只有虚名就不是“达”,“达”则要从心而发,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品质正直端庄,行为循规合辙,善于察言观色体谅人心而谦恭待人,这样就可以抵达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境界了。

劉备秉持儒家的文化思想和践行准则,临终更要求兄弟三人“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于人于情以之为亲,于事于理以之为范,进而臻于“闻达”之境。戎马倥偬啸傲天下的激扬过后,终于静下心来,告别梦,告别人生,告别难舍难别的三个孩子,也告别了这个纷纷扰扰的乱世和分分合合的跌宕岁月……

愚再三吟读蜀帝“遗诏”,不由心有所动,感慨万千!其用语率直质朴,然循循善诱皆出乎肺腑,至真之情哀而不伤,却“情似雨余粘地絮”般欲罢不能,意兴濡染而低回不已。句式整饬中见参差,意寓数层而以“勉之!勉之!”“怠!勿忘!”“至嘱!至嘱!”予以重复,恰似青山三叠曲溪激石;调式顿挫间见沉郁,叮咛声声如鼓琴瑟,心语出尘宛若金声玉振……是谓“遗诏”,胜似“遗诏”,确乎不同凡响!

是啊,英雄走时,无意间淡化了所谓“正统”思想的斑驳而闪现出“人本”的亮色。

英雄走了,所幸把传统文化的魂魄留下来了。

(待续)

猜你喜欢

大义桃园刘备
老伯和桃园
“能见大义”的杨明义
基于《五行大义》探讨木克土之刍议
读懂刘备
桃园建植时品种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桃园寻梦
刘备与徐州
刘备别具特色的用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