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男,城市剩女”为哪般?
2017-03-07许圣义许昌浩
许圣义+许昌浩
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其《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中指出:中国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而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这便是社会学家所说的“农村多剩男城市多剩女”的现象。那么,这一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又该如何化解呢?
农村剩男为何多?
在郑州打工八年的河南省内乡县人梁丽,今年已经27岁。在家乡,这个岁数的小学同学,都有了满地跑的孩子。梁丽也被家里叫回去相亲,但她还是独自回了郑州。梁丽曾在几户人家当过住家保姆,女主人待她不错,她有三身睡衣,已经习惯了每天睡前冲澡的生活。她在老家已经“过不惯”,更别说嫁到家乡了。
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许圣道长期研究农民工打工经济现象。许教授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农民工婚姻调查,每次调查大约要同200多人进行座談。通过这些调查,他发现进城女工的择偶危机日渐显现:“她们生活已经城市化,但地位并没有城市化。”她们择偶的眼光是仰视的,要改变自己的地位,对同样进城的农民工看不上眼,但又难得到城市男青年的青睐。“城市里谁要我们?农村里我们找谁?”进城女工常常这样抱怨。
随着打工经济潮起潮涌,农村未婚女青年纷纷奔向都市。在城市生活之后,这些打工妹也不想再过父母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了,希望嫁给城市男人做个名副其实的“城里人”。在困惑中等待,她们也不愿意在农村找婆家,而城市未婚女青年大都不愿意嫁到农村。久而久之,形成农村多剩男的情形。
国家卫生计生委报告还指出:由于农村重男轻女,致使农村人口出生时性别比例失调,男多女少,客观上造成婚龄期的男性多于女性的现状;同时,在中国城乡差别较大、人口流动的背景下,加上人们在择偶过程中的婚姻梯度选择,婚姻匹配的矛盾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转移。
所谓婚姻梯度挤压,指的是同龄适婚女性短缺,男性会从低年龄女性中择偶,“老夫少妻”增多;挤压到一定程度,就会向其他地区发展,如城镇男性找农村女性增多。农村男性因为经济问题往往处于婚姻梯度的最后一层,导致择偶困难。因此,便出现“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市”现象。
城市剩女是如何剩下的?
魏倩(化名)参加工作十余年,月薪从三百元涨到了三万元。然而,如今已34岁的她一直为自己的婚姻黯然伤神。
她出生于豫西南山区农村,中专毕业便去南方打工。经过十年的打拼,她从一名导游成长为多家旅行社的职业经理人。如今,她在广州高档小区拥有一套110平方米的住房,开着红色POLO,拿着30多万元的年薪,经常在广州和新马泰等地飞来飞去。但她不得不承认,自己步入了高龄、高收入、高消费的“三高剩女”行列。
魏倩无法抽出时间去恋爱,与初恋金耀分手那年,她已29岁。高收入可以供她尽情享受生活,她能天南地北周游世界,却难找到中意的男人,而太平庸的男人她又看不上,很是伤神。
在都市职场,像魏倩这样的女性大有人在。许多女性大学毕业后忙于工作,为事业打拼,打拼后再去考虑婚姻问题,发现自己已“老大不小”了。“剩女”们的共同点是拒绝在婚姻上妥协,她们追求的是完美的婚姻,她们对自己苛刻,对另一半要求更高。论相貌、论智慧、论收入,她们不输于任何人,也许正是因为她们的优秀,所以当同龄女孩们都幸福地跨进了婚姻的殿堂时,就她们这么“剩”着,就这么等待着。
郑州市某工程公司谢小姐,清华大学硕士毕业时芳龄25岁,前几年为了事业拼命工作与学习。如今已是公司技术总监的她却已30岁了,待她有喘息的时间来谈恋爱时,发现身边不少优秀的男人早已为人夫了。
城乡女青年考虑婚姻存在明显的“时间差”。农村女青年20岁后就忙忙碌碌寻婆家,城市女青年此时正在辛辛苦苦读大学;当农村女子25岁拖儿带女回娘家时,都市女子刚刚大学毕业或忙着考研;农村女子的孩子都能到街头打酱油的时候,都市女子还在为事业打拼,婚姻无着,稍不留神就到了奔三的年龄。
把35岁以上还没结婚的女性称为“不婚族”,28岁至35岁还未婚也没有结婚对象的称为“剩女”。所谓“剩”,并不是指她们的条件不好,恰恰相反,这些生于80年代的“剩女”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那些比她们聪明的女人没她们漂亮,比她们漂亮的女孩没她们聪明———可在爱情场上被剩下的偏偏就是她们。如今,“剩女”多为都市“三高女”(高年龄、高学历、高收入)。
除了都市的“三高剩女”,如今久居都市的打工妹也加入了“剩女”行列。她们来自农村却不愿再嫁农村郎,她们想嫁都市男却难如愿,无形中增加了城市剩女的数量。
为何“剩女”多于“剩男”?
如今城乡不仅存在“农村剩男,城市剩女”的现象,“剩女”多于“剩男”的社会问题也十分突出。
按道理,有多少“剩女”,大体上就应该有多少“剩男”。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心急火燎找男人的“优女”,鲜见着急的“优男”。社会学家们对此早就提出过四级理论,即按素质将男女分为从A到D四个等级,因为男性大都会选择各方面低于自己的女性为伴侣,结果A男找B女,B男找C女,C男找D女,博士男找硕士女,研究生男选择本科生女,最后只落得A女和D男无法婚配。
天津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天津市近30万单身女性中,既有“姿本”又有“知本”的女性,占到70%以上。另有20%是事业上很有发展,经济条件也不错,只是长相平平。事实上,中国的都市单身女性大都存在“三高”特点:学历高,基本上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部分还属于“海归”派;收入高,年薪在5万元以上,一部分甚至超过20万元;社会层次高,要么在热门行业任职,要么在单位任中层以上职务。
据了解,目前广东省35岁以上未婚大龄青年中,女性比例高达70%。2014年,北京50多万30岁至50岁单身人士中,女性超过六成。现在,全国有超过86万名的适龄女性未结婚,比十年前多了24万人,男性独身的比例却由十年前的36%下降至34%。
据笔者观察,剩女大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抬价———待价———恨嫁。在抬价阶段,把青春当资本,眼光挑剔,身边的男人大多不入尊眼,再加上事业为先,婚姻之事也不觉得紧迫;到了待价阶段,事业和眼角的鱼尾纹一样开始向上运动了,思嫁之心又起,殊不知单身女人事业上前进的一小步,就是婚姻上倒退的一大步。这时候顿觉身边的合适男性稀少,又不肯放下成功女性的架子,于是待价而择;第三阶段,门当户对的好男人实在难觅,“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于是恨呀恨。越恨越嫁不出去。
那么,中国社会为何出现“剩女”多于“剩男”的現象呢?这是因为随着中国人婚姻观念的转变,男女婚配年龄逐渐在拉大,当下男子年过30仍然能够寻觅到20岁女性为妻,可是女子年过30则很难寻觅到20岁的男性为夫。在婚姻大事上,“剩男”似乎永远比“剩女”有选择权,到最后便出现“剩女”多于“剩男”的现象。
如何缓解“农村剩男,城市剩女”问题?
国家卫生计生委的报告指出:由于农村传统陋习重男轻女,人口出生时男女比例失调,男多女少,造成农村男子择偶难。中国未婚男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且分布在各个年龄组;而城市男子习惯选择年龄小的女性为妻,致使事业有成的知性女子常常出现嫁人难的现状,而且农村大量未婚女子随打工潮涌入城市待嫁城市,因此,未婚女性更多集中在城镇地区。
不过,笔者在调研分析时还发现,除了婚姻梯度挤压和婚姻梯度选择之外,造成“农村剩男,城市剩女”现象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全国大面积地出现“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市”,这无疑是与城乡发展失衡密不可分。城市条件显然优于农村,大量未婚女性集中于城市待嫁,才形成“农村剩男,城市剩女”现象。
其次是城乡男女比例失衡。长期以来,城市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计生工作管理较严,人们珍惜公职身份,不愿因违反计划生育而被开除;农村不一样,一些农民不生出男孩不罢休,甚至在怀孕期搞胎儿性别选择,人为中止女婴出生,造成农村男多女少、性别比例失调。城市居民通常生男生女都一样,农民普通重男轻女,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农村男性比例要高于城市。加上经济发展差距等原因,很多农村女性更倾向于向城市流动,“农村多剩男”就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本质上是城乡计划生育政策开展不平衡的一个后果。
再次是城乡女性教育差距。城市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较高,经济独立性较强,因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职业发展往往推迟结婚。相对而言,农村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经济独立性不强,稍有门路的未婚女性挤破头想嫁入城市,导致农村未婚女性成为稀缺资源。这也是城乡教育长期不均衡的一个后果。
最后,是农村男女向城市流动不均衡的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养儿子防老,养女儿嫁人,儿子承担为父母养老送终的重任。农村家庭的男子往往倾向农忙时种地、农闲时进城打工的谋生方式,而女性则可以选择到更远的城市务工。农村小伙子要想在城市成家立业非常艰难,要与城市姑娘成家简直比登天还难,而农村未婚女子则可通过进城务工经商等途径嫁入城市,即使嫁给城市中老年男子也不愿再回农村生活。诸如此类,导致城市未婚女远多于城市未婚男,而农村未婚女远少于未婚男。
“剩男多在农村、剩女多在城市”的现象折射出社会的多重问题,也在提示我们要对现行政策和工作作出调整。一是在城乡发展方面,要着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尽量缩小城乡差距,别让“婚姻成为城市男人的优势,农村男人的痛”;二是及时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保持计划生育城乡共同开展、平衡推进,适时在城乡推出普遍二孩政策,确保城乡男女出生比例的基本平衡;三是在推进均衡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地区、校际、城乡间的教育均衡问题,更要促进农村女孩教育的突破;四是推进各种产业在城乡的合理布局,让更多的农村人尤其是农村女性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挣钱,减小由于产业布局不平衡而产生的城市对农村女性的虹吸效应。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农村剩男、城市剩女”这一突出问题,实现社会平衡发展。
(责编 张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