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填补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漏洞”

2017-03-07张海斌

人民论坛 2017年5期
关键词:漏洞道德教育道德

张海斌

【摘 要】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高校必须根据网络时代的特点、传播途径和变化规律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教育 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创新的目的

在网络世界中,“人们的思维悬浮在虚拟空间中,摆脱了肉体的束缚,沉浸在充满数字情感的虚拟世界里”①。以“QQ”“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传播”方式已经成为大学生与外界互动交流、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网络化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生存状态。

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但他们经受的社会实践较少,对网络社会提供的各种信息认识不够深入,对社会问题的认识比较单薄,更容易被网络上各种信息吸引、影响和改变。网络道德基于网络社会而产生,主体是现实中的人,是现实社会道德在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延伸。网络教育以网络为载体,突破传统课堂、书本教育的“灌输式”方式方法,给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省和自律,使大学生形成一种更加完善的网络道德人格。

当代大学生正面临着严重的网络道德困境,在个性方面,很多大学生有强烈的自我实现需求,在遭遇自己无法处理的事情时,容易失落或悲观,或者产生不满和敌意。个体或者群体以“宅”的生活方式完成对技术的依赖。过分依赖网络使得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现实接触的机会,缺乏在现实中面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网络为大學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自由,部分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缺乏情绪管理和道德约束,使其在虚幻的满足中丧失主体性地位、丧失道德感和责任感。网络也传播了外来文化,其中浓厚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大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变得十分脆弱,更容易形成思想和价值上的“空洞”。

网络社会“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同互联网的结合,就是同新的认识工具、新的交流工具和新的生产力相结合,也就更具有生机和活力”。②大力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积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方式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我国高校的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工作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高校必须根据网络的时代特点、传播途径和变化规律创新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探索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内容。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创新的内容

从理论上来说,道德能否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关键“在于它能否反映社会道德关系的本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但是,这种道德究竟能够在何种范围和程度上为人们所接受,却取决于它的传播程度,取决于道德教育实施的好坏。”③道德教育充分肯定主体具有相对独立地位和权利以及内在道德和外在实践的需要,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能力、道德习惯和道德精神,充分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意义。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一种道德教育方式最终能否被学生接受,关键在于道德教育价值取向是否与社会道德整体发展相一致,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是否与网络传播规律相一致。

在网络平台上实施道德教育,要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思想状况、环境背景,给出相应的网络道德教育内容。传统的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忽视对学生网络行为动机和他们内心根本需要的分析,忽视对学生网络意识的积极开导和有效指引,忽视把握建构培养学生网络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的机会和平台,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变成单方面的、无趣的灌输,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进行创造性的整合,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德性原则,尊重人自由自主的权利和尊严。注重发挥参与教育活动中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大力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网络教育资源,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建立联系,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把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普遍性。高校教师应当积极主动与学生保持有效的交流,参与到学生团体的网络互动中,解决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和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引导,强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把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微传播”中保持自身观念的“新鲜度”和“正面性”,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在网络生活中建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培养大学生的自省、自律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环境氛围,塑造积极的网络道德意识。针对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他们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正确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创新的意义

教育方式的创新是一项持久而又复杂的工程,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是构建“全员育人、全时育人”德育体系的要求。从理论上来说,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式的创新有助于拓展高校的德育理念。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影响网络环境、主导网络文化,改善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现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网络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领域的引领作用,从而凝聚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建构科学的、先进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道德体系。从现实来说,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人是社会环境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多元文化交织的、多种思想碰撞的网络环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状况必须重视和加快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道德教育阵地。要充分借助外部力量积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打造贴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网络平台,架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桥梁。

根据网络自身特点和大学生个性发展特点,把握网络教育虚拟性与现实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及突出优势,对已有的教育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功能,充分挖掘德育工作人员自身潜能。这就要求新时代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现代化、信息现代化的理念,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效提取、制作、加工和反馈信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正能量,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情走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性与高效性;能够掌握和运用“微传播”手段,进入学生的朋友圈,与学生进行轻松平等的交流沟通,同时引导学生全方位正确看待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实现也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的明辨意识、内省意识和慎独意识。大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认识能力、增强判断能力、坚定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自律,明辨是非、分清善恶、懂得美丑,善于反思、不断改造和完善自己,自律自戒,以自由、理性取代放纵、任性,全面提高自身网络道德水平,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

【注: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在校大学生与同龄社会青年群体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项目编号:2015BJY013)成果】

【注释】

①谢海光主编:《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66页。

②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4-55页。

③罗国杰主编:《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49页。

责编/王坤娜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漏洞道德教育道德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漏洞在哪里
跟踪导练(五)(2)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道德
侦探推理游戏(二)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漏洞在哪儿
庞学光:深化学校道德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