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2017-03-07何长青
何长青
[摘要]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挥情感的感染、迁移、调节等功能,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首先要努力发挥教师自身情感的作用,以情动人。其次,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因素,以情激情。最后,竭力创设有声有色的教学情境,以境生情。
[关键词]情感 情景 品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9.064
语文是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体,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此,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王国维说:“景非独为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学方法的情感因素,并使其潜在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因为教与学的主体是人,连接教师与学生的纽带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更重要的是人的情感。在教学中,忽视了“情”,则“理”无从渗透,“乐”又从何谈起?所以,教师的教学要注意使用创造性、审美性、情感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一、根据课文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着;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有拍案而起的激愤、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有开怀的笑、嚎啕的哭、会心的悦、无名的愁……文章语言或泼辣犀利,或平实厚重,或流畅自然,或庄重典雅,或多或少带有一些感情色彩。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要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情感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上《斑羚飞渡》一课,则从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面临种群灭绝的时候所作出的壮举人手,体会斑羚在飞渡中所表现出的勇于牺牲、视死如归的精神,感悟人性的卑劣;就是一些说明文,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如《中国石拱桥》,写出了我国石拱桥在设计和施工上的独特创造以及不朽的艺术价值,洋溢着作者对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的高度赞美。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为数不少,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品味。
二、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景中去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课堂导语设计上,善于利用描述性的语言再现情感所产生和存在的情境,争取让学生一上课就进入角色,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找到与作者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去体验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从而使他们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自叙自己求学读书的经历,说明童年的乐趣既在嬉戏玩耍中,又在读书求知中;教学《雨说》可采用第一人称设计这样一段导语:“我是快乐而沉静的雨,我从天空中飘落,伴着我快乐的足音,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我和着自然清新的空气,将温柔的胸脯轻轻地贴近土地,在泥土中消融。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我用灵动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向你诉说,不知你是否读懂了我——雨之心曲。”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很好地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三、重视表情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以读人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比如《沁园春·雪》上阂要读得豪情万丈、下阕要读得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得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最后一节语势稍高扬)、深切痛心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安史之乱中人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用心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四、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
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多变的事物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度。采用了新颖的方法,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教学设施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语文教材中的有些课文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特定的情境,去感染学生,通过一定的情感调空,架起学生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主动领会文章内容。如学习《纸船》时,利用幻灯片展示这样一幅画面:茫茫的大海上,一只孤独的小船在无助的漂着,只听到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再配上一段舒缓的音乐,加上老师的解说,学生很容易置身于诗歌的意境中,学生的情绪便会迅速达到最佳状态,也能深深地感悟到冰心对母亲的那份刻骨铭心的思念。總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善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精心设计,使学生能自然进人教学所需要的感情氛围,领略语文课本中蕴涵的美好情感,使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得到提高。
五、品味“语言”
文学是借语言来雕塑描写的艺术。秦牧语:文学是语言艺术。语文教材就是通过文字向学生传输语文知识的,若忽视了课文中的语言,形象便是一种空架子,又怎能引导学生“披文人情”呢?故语文教师要以语言为切入点来分析处理教材,重点是引导学生赏析文情并茂的精彩语段关键词句,体会蕴涵在内的深刻人生哲理与丰富思想情感《故乡》中的心理描写段落,《核舟记》中的末句“技亦灵怪矣哉”,《破阵子》中的“可怜白发生”都是体会情感的重点。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情感的感染功能诱发阅读主体(学生)凭借作者所提供的审美客体(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课文语言所提供的间接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让心灵参与进去,与作者发生感情上的共鸣与交流,产生情绪体验的高涨,悄悄然进入作品的特定环境,“沉醉在作品里面”,从而更深地理解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