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生命世界的精彩,让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注入活力之泉
2017-03-07胡敏燕
胡敏燕
【摘要】生命世界领域内容的教学,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探究生命世界农村课堂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在广大乡村相对薄弱,许多学校由于资金投入的不足,硬件设施设备不到位,学校没有标准的科学实验室,实验仪器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一名乡村科学教师,就必须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关注学生学习的环境、方式和途径,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农村科学课程资源,弥补其不足,让学生亲自参与科学实践活动,亲身体验,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依据课标要求,在编排中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强化人与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求知欲;在内容编排上,体现“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几大板块,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下面就生命世界领域,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实践。
一、 关注课标,明确探究方向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儿童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而对于生命世界领域内容的教学,课程标准更是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诠释: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去田野树林、山川湖泊看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他们会发现每一片树叶都不同,每一朵花儿都绚丽,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情感和探索生命世界的意趣。
对于学生而言,生命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世界,是他们孩提时代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我们要的就是延伸学生的这份兴趣,把学生对生命现象和事物的表面认识发展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
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应以课标为总领,探究为核心,学生为主体,课内外相结合,让学生通过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学会关注生命、观察生命、感受生命,形成良好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领悟生命世界的精彩。
二、 巧借地利,丰富教学内容
科学课教学不一定都要在教室或实验室上,其实农村学校也有其自身优势,蕴含着丰富的、具有乡土特色的科学课程资源,我们完全可以巧妙利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把这些环境中的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它们的生长特点和生活习性,持久、深入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笔者就以校园里的植物和动物为认识对象,唤起学生已有经验,便于探究活動的进行。在教学第一课“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时,我组织学生分成几组在规定时间内分别到我指定的几个区域:学校里的花圃、草坪、林荫道、操场、教学楼前后、耕乐园等地方寻找,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找到的生命物体,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兴致高昂,开启了校园里的“寻宝”之旅。活动结束后,小组汇报寻找内容,教师进一步提出“为什么说它们是有生命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发言很热烈:
生1:它们都要吃东西。
生2:它们都需要呼吸。
生3:它们都能长大,能繁殖后代。
……
在教学《寻找校园里的植物》一课,我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利用“说说认识的校园里的植物”的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植物上面,同时也为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寻找到一个增长点。教师组织学生按照观察要求:这些植物长得怎么样?有什么特点?生长的环境如何?请给它们按照高矮排排队。通过讨论,学生初步认识到一般高的植物都是乔木,如松树、香樟树、柏树等,矮的植物可能是灌木,也可能是草本植物;了解到树叶不同的生长方式,有对生、互生和轮生……
在学生掌握植物的一些生长特点后,教师可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马路边、田野里、沟渠旁、家前屋后等,去寻找植物的踪迹,研究植物的类别。通过实地研究,学生找到了马铃薯、花生、青菜、长豆、狗尾巴草、凤仙花、槐树、圆柏、苦瓜、广玉兰、榆树、柳树等植物,并根据茎含木质的多少,把槐树、圆柏、广玉兰、榆树、柳树等植物归为一类;马铃薯、花生、青菜、长豆、狗尾巴草、凤仙花、苦瓜等归为一类。这时教师适时讲解,茎含木质多的就是木本植物,同学们分的前一类就是木本植物;茎含木质少的就是草本植物,同学们分的后一类就是草本植物。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亲自实践,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再如,学生在研究动物的多样性时,可以到养殖场,也可以到田间地头、池塘、小河边寻找鸟兽虫鱼。根据学生寻找到的猪、羊、鸡、鸭、鹅、鲫鱼、草鱼、麻雀、燕子、白鹭、蚂蚁、蚂蚱等动物,教师引导学生从中找出它们各自的身体和生命活动特征,为动物分类奠定一定的基础。
正是有了他们的亲自参与,让他们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课才使学生在研究一些自己熟悉的、身边的现象和事物过程中对科学有亲切感。
三、 加强探究,激发课堂活力
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农村小学虽没有城市中优良的科学教育资源,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虫鱼为伍,日日与草木为伴,生活的内涵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这也为我们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教学“根”的内容时,我让学生把课前带来的各种植物的根进行比较、分类,大家通过观察,发现带来的这些植物的根可以分为两类,这时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情况,指出“像菠菜这样,根从茎的下面长出来长长的一根,粗粗的、周围长了一些细小的根毛,这样的根叫直根。像葱这样,在茎下面长出的根有很多,都是差不多粗细和长短的,这样的根叫须根”。这样的学习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其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在教学“花”的内容时,我要求学生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根据小组分工,他们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闻一闻花香,还有些学生居然留意到了蜜蜂采花的过程……
在这次的讲课过程中,学生迎着和煦的春风,伴着馥郁的花草香,席地而坐,听得分外投入。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如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知道了各种植物的花是什么样子的。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让学生更有效地学到科学知识,激发他们对学习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养蚕》内容前,我带领学生参观周边乡镇的养蚕基地,向经验丰富的蚕农请教,了解蚕的生活习性及养蚕方法,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其养蚕兴趣。然后指导学生制定养蚕计划,开展养蚕活动,迎接蚕宝宝的诞生,观察蚕的变化,认真写好观察日记。学生通过饲养、观察、记录,对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摸得一清二楚。等到上这一节课时,我让学生对养蚕的情况、记录的情况以及观察到的现象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学习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他们不但认识了蚕从卵到成虫各个阶段的特点,还体验到了生命的可贵,意识到了要更加关爱动物、珍爱生命,同时也锻炼了长期观察、记录的能力。
总之,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农村科学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利用的因素,广泛结合农村教育资源,灵活进行科学教学,引领学生探究生命世界的奥秘,把我们的科学课堂演绎得乐趣横生,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具有出色的科学素养,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知而获智,智达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