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局意识”出发坚持“五位一体”
2017-03-07唐钧
唐钧
【摘要】回首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讲大局、顾大局,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之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我们应该坚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思维,从“大局意识”出发,坚持“五位一体”。
【关键词】“大局意识” “五位一体” 民生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大局意识”和“五位一体”,已成为国内主流媒体上热议的话题。关于这两个概念,前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后者则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的。“大局意识”和“五位一体”之间的关系如何,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大局意识”和“五位一体”
关于“大局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牢固树立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自觉从大局看问题,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摆布,做到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
“大局”一词,从汉语语境看,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基本的词义有二:其一,“整体”;其二,“全面的形势”。其引申义是将两者结合,即“整个局面”或“整个形势”。若要进一步探讨,大局的涵义以“万世”和“全局”这两个词来概括可能最为合适。清人陈澹然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从某种意义上说,“谋万世”和“谋全局”基本上跨越和穷尽了时间和空间,既有纵向的时间序列中的历时性,又有横向的空间序列中的共时性。
因此,从时间或空间以及时间、空间的各种组合出发,可以说有各种大局。若论中国当前之“大局”,也可以用十八大报告中的一段话来诠释,这就是“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其中提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于是便有了“五位一体”的说法。
关于“一体”之说,由来已久,是个历时性的概念。传统的理念,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三位一体”。进入新世纪,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后来在2007年的十七大报告中,就有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四位一體”。再往后,到了2012年的十八大,因为更加重视“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又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就成了“五位一体”。
至于为什么要强调“一体”,用系统论的语言来表述,若将五大建设视为五个子系统,那么“一体”就是要将五个子系统有机地整合到一个大系统中,最终实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同时也要“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
“五大建设”的层次性和矛盾性
从社会学和社会政策的视角出发,人们常常在“以人为本”的立场上,将社会看作是一个最基本的层面。同时,将经济、政治、文化看作是从社会这块土壤中生长出来又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事物:经济主要为解决人的生计问题,文化主要为解决人的精神需求,政治则主要为解决社会的管理和治理。至于环境,却又是另一个层面,生态文明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作为一个整体性的框架结构,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是基础,经济、政治、文化是满足个人和社会需要的三种手段。如果用“有机整合”的理念,去看待“五位一体”,就必须用立体的、多维度的视角,而非平面地不加区别地“同等看待”。同时,五个方面必须要在结构分化的基础上实现功能耦合,这才能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整体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系统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大局意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在中国,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这在宪法和党章中都有明确表述。若用最直白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理解和诠释“大局”,其实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盘棋局。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好比是下这盘棋的弈手,而其余的五大建设则是棋子。这些棋子之间的关系是既相辅相成又相反相成,充斥着矛盾性。
譬如在现代社会中,如果把五大建设看成是五个工作领域,这就会涉及到资源分配的问题——人、财、物,如何布局,怎么恰到好处地投入到各个领域,又怎样产生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但是,在现代社会中,资源总是相对短缺的,于是,其中肯定就会充满矛盾,这就需要领导力量以高超的领导艺术来统筹和协调。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来说,就是“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尤其是最后“托底”的这句话,意味深长。
另外,如前所述,五大领域并不在同一层面上。因此,就要首先确定一个终极目标。其实这个终级目标也算是老生常谈——“为本”的就是“人”,那么“人”的生计就是“民生”。所以,由“人”构成的“社会”就是最基本的层面,在这个层面上追求的目标就是民生。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最终,习近平总书记总结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确立了民生的终极目标,那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就要围绕着这个目标,在自己的功能或者说职责范围内去尽最大的努力。
坚持从大局出发,推动“五位一体”协调发展
主流媒体肩负舆论导向的重任,因此,对“大局”和“一体”的讨论自然不是无的放矢,一定会有其现实的背景。譬如,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前现实生活中一对很突出的矛盾是社会或者说是民生,与经济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每个领域都会有自己本身的发展规律,尤其是作为最基本层面的社会。经济其实只是一种手段,是为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手段。用经济社会学的语言说,经济是“嵌入”在社会中的。这正应了一句成语:社会和经济的关系,好比是皮和毛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近年来,住房问题、医疗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个别部门利益、地方利益膨胀,弃大局于不顾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习总书记提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可谓语重心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要围绕大局出谋划策、贡献智慧,身在兵位,胸为帅谋,主动对党和国家全局工作、对党中央抓的重点工作进行深入研究,多出大主意、好主意”。
具体而言,就应该坚持“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思维,从“大局意识”出发,坚持“五位一体”。顺着这个思路,再看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一定要在做蛋糕的同时,注意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可以说,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是等蛋糕做得足够大了才开始分蛋糕的。要是那样,社会问题早就积重难返了。所以,政府以社会政策干预社会分配,要将贫富差距控制在社会和个人都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在社会领域中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五大建设”才能协调地、平稳地向前发展。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温祖俊 美编/王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