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内关爱工作更具针对性、常效性
2017-03-07耿全付
耿全付
党内关爱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新形势下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党员对党组织归属感和荣誉感的重要武器。选择重要节日节点开展慰问活动,对解决困难党员生活难题,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笔者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党员数量的大幅增长,党员的构成及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党内关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慰问金+慰问品”的固有模式,改变传统逢年过节集中上门开展“一次性”慰问的方式,深入广泛开展基础调查,发现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要,找准慰问工作切入点,让党内关爱工作更具针对性、常效性。
一是党内关爱要细化党员群体,结合党员实际进行分类实施。党员干部身处各行各业,从事各种不同的工作,他们的困难类型和需求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把“给实惠”当成处理和解决困难党员问题的“灵丹妙药”,只能是“治标不治本”。要重视党员个体差异,改变送钱、送物等常规性的物质慰问形式,最大程度避免隔靴搔痒的情况。要将党内关爱与加快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解决困难党员的根本问题。对处于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的党员领导干部,党内关爱要突出政治关怀;普通党员处于社交、尊重需求层次,要對他们进行人文关怀,以生产和工作上的激励为主导;对于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党员,他们最大的需求是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党内关爱就要从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出发,以生活上的帮扶为重点,以发放慰问金、慰问品等形式进行直接帮扶,将符合条件的纳入低保,保障困难老党员的基本生活。
二是党内关爱要从根本上改变“一次性”慰问的模式,建立长期关爱机制。目前,各级党组织对生活困难党员的关爱工作主要集中在“七一”等重要节日期间,帮扶对象不固定,开展帮扶工作随意性大,“一次性”慰问代替了党内关爱的全部内容,忽略了经常性帮扶的重要性。对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帮扶困难党员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各项长期帮扶措施,改变逢年过节集中上门的蜻蜓点水式关爱,多开展细水长流式的经常性关爱。其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组织和统领作用,对党员进行经常性走访;利用“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等载体,开展经常性谈心活动,倾听基层党员的诉求,了解困难党员的实际问题,及时更新困难党员信息、台账,及时有效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帮扶活动,切实为困难党员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