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问、巧导、促实效
2017-03-07
[摘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精心设计并恰到好处的进行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师要利用“精问、巧导”的方法,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结合课堂上的“精问、巧导、促实效”的探索,从新知切入点、动手操作时、理解关键处、思维创新处、拓展延伸处等五个方向阐述了“精问、巧导”的课堂实施方法。对于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精问;巧导;促实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引发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的催化剂。小学数学课堂的导学问题是课堂师生共同研究活动的主线。只有提出精准的问题并巧妙的导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促进课堂的实效性。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在新知切入点、动手操作时、理解关键处、思维创新处、拓展延伸处精准设问,巧妙引导,从而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一、在新知的切入点“精问、巧导”,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所以教师应当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和现实因素,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问题。
首先,“精问、巧导”要讲孩子们听得懂的话。为了进入孩子们的世界,就要和孩子们打成一片,要用他们听得懂的浅显语言。对于低年级的同学,可以数学问题融入到故事之中。在学习“0的加减法”时,我就编了小猫和妈妈去河边钓鱼的故事。由于小猫钓鱼不专心,一会儿抓蝴蝶,一会儿捉蜻蜓,妈妈钓了5条鱼,小猫一条鱼也没有钓到,应该用什么数表示?小猫和妈妈一共钓了多少条鱼?把问题蕴含在故事中,学生不仅爱听,也爱思考并解答出来。
其次,“精问、巧导”要讲孩子们喜欢听的话。我们不能用成年人的语言来压抑孩子无限的发展可能。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针对孩子们喜欢过生日的特点设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一般人几岁就过了几个生日,可是12岁的小童只过了3个生日。你们知道这又是为什么吗?”学生被这个精巧的问题吸引住了,个个都陷入了思考之中,他们情绪高涨,并且这种热情持续到这节课的终结。
最后,在“精问、巧导”方面,教师要有自己的幽默感。如,对于文字题,我要求学生要列式计算,最后要有“答”。可是不少同学总是忘记“答”,甚至有学生说,这个“答”太讨厌了,就好像“放屁”一样讨厌!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呢?我轻轻一笑,接过他的话说:“太好了!你们记住:人有屁放体健康,列式有‘答心不慌!”这样,全班学生都被逗笑了。从此以后学生都会记得要有“答”了。
因此,在新知学习的切入点通过“精问、巧导”,使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讲他们喜欢听的话,同时尽量有幽默感,营造轻松活泼的气氛,就能够培养起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胃口”,使他们对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
二、在动手操作时“精问、巧导”,在实践体验中感悟
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对于抽象的、较难理解的知识,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如,《认识面积》一课在让学生比较面积大小中感知面积有大有小的同时,从差异较大的长方形比较到差异较小长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感受到观察法、重叠法的极限性。我创设的问题是:要比较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办法吗?你能借用这些图形(老师提供若干小圆片、正方形、三角形)作单位来测量吗?学生通过小组动手操作拼摆、展示、讨论,不仅比较出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还得出了“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这一结论。既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又使新知得到了升华,还为下节《面积单位》的学习做了铺垫。这样的操作目的性非常明确,不仅让学生体会了面积大小的多样性,还明白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动手操作时的“精问、巧导”需要注意的是:目的性不强的操作不仅对学生感悟新知没有帮助,反而影响教学的时间和效率。因此,教师必须在明确的教学目标导向下设计精准的操作问题,引导学生具有方向性、程序性和自控性地进行操作实验,以求得感悟新知的实效性。
三、在理解关键处“精问、巧导”,在点拨中顿悟
教师如何在学生的表达中抓住理解的关键点,引导学生抓住知识的本质呢?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精准的导学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在我们的点拨中顿悟。
如,我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当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和求法已经掌握了之后,我出示一道题:我校去年四个季度用水量,如下表:
求我校去年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只列式不计算)
我巡视学生练习,发现学生普遍的做法是:(166+179+204+183)÷4,也有少数是:(166+179+204+183)÷12或(166+179+204+183)÷365。三种解法我都板书在黑板上,并没有对这三种方法做出对与错的判定,而是对学生说:请认真对比这三道算式,老师再给你们一个纠正的机会,你确定选择哪一道算式?马上就有一生站起说他要改成第二种答案。我让他说说理由。他非常准确的抓住了问题中的关键词“平均每月”,一年有12个月,所以应除以12。我追问他对另外两个算式的理解,他很快说出第一个算式是指求平均每个季度用水多少吨?第三个算式是指求平均每天用水多少吨?这么一解释,全班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同时明白养成“抓住关键点”审题的解题习惯,也是一种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问题解决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往往就是关键点,而教师巧妙的点拨常常能让学生警醒,且过后记忆犹新。
四、在思维创新处“精问、巧导”,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能力中,创新思维居于核心地位,而新的教育理念侧重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小学生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年龄阶段,我们要根据数学学科的规律和特点,认真研究,抓住思维创新的关键点,精问巧导,积极探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分数除法的《和倍问题》,在复习铺垫中我出示这样一道基本训练题:
然后问学生说:这条线段图能让你联想到什么?结果学生能够说出,一条公路,第一天修3份,第二天修了2份;也有学生说第一天修了全长的3/5,第二天修了全长的2/5;还有的同学会想到第一天修的和第二天修的之间的分数关系……
紧接着创设情境(篮球赛)出示教材例题:我们班全场得了42分。下半场得分只有上半场的一半。上半场和下半场各得多少分?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结果孩子们的创新能力让我意想不到。他们给出了两种列方程解法和三种按份数占比分配的方法。因为有复习环节的分率之间的互相转化,孩子能巧妙地迁移到例题,并想出了这么多种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因此,学生创新能力的激發需要老师巧妙的诱导。
五、在拓展延伸处“精问、巧导”,感受知识的升华和延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包括学习内容由浅到深拓展延伸和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渗透。在学生掌握并领悟新知的基础上,灵活应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课的重要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拓展。因此,在拓展延伸处精心设计好数学问题,能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具有延续性和持续性。如,学习探究了《鸡兔同笼》的解决问题方法之后,引导学生将解《鸡兔同笼》之法应用拓展到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有效的数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做教育的有心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力求找到最有效的教法,才能使“静态”的文本数学变成“动态”的生活数学,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扎实、充实、真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树海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艺术提问策略[J].华夏教师,2013,(09).
[3]史纪杰.浅析小学数学课堂中提问技巧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35).
[4]吴美香.精彩从“问”开始——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问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5]张利.名师最有效的激励智慧——没有不上进的学生[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陈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