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语言教学 落实语言训练
2017-03-07陈群
陈群
[摘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的重心应落在语言这一思想内容的载体上,偏离这一重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就成了一句空话。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语言训练:运用教材,积累语言;想象说话,发展语言;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模仿练习,运用语言。引导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关键词]积累;品味;运用;语文实践
以往较长的一段时间里,语文课只是停留在理解的层面,偏重于思想内容的理解,其表现为循着课文的故事情节一路问去,问题问完了,课也就上完了。只注重课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忽略工具性这一最本质的特征,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误区。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语言教学,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那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呢?
一、运用教材,积累语言
现行教材都是编者精心编选的,应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指导:
1.注重词语积累,增加学生的词汇量。比如,学习“浏览”这个词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看”的词语?(明确:望、瞄、瞟、瞪、盯、瞥……)分别用这些词语说话,体会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再如,学习了“风和日丽”“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等词语,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表示天气的词语。这样,在日积月累中,学生的词汇就会越来越丰富。
2.指导熟读背诵,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熟读背诵是最基本的语言实践。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人们常以“满腹诗书”“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等词语形容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要想提高说写能力,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否则,说写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3.摘抄好词佳句,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摘抄好词佳句是我经常布置的一项作业。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手中都有积累本,或者积累课内的语句,或者积累课外的词句。有的学生只要一接触到新词就能主动积累到本子上,还有的学生能将摘抄的内容运用于自己的日记或写话中。
二、想象说话,发展语言
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想象的过程用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艺术的语言说,就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功夫。语言描述的形象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借助想象和联想来实现。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没有想象与联想,也就没有语言的感悟。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联想和想象,还原语言描述的形象,补充语言潜在的形象,延伸语言相关的形象,使学生产生丰富而真切的心里视像,然后通过对语言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语言的感性认知,并进入语言的形象中去观察、去倾听、去触摸、去感知、去领悟,以此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直观感知。
以《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片断为例:
师:出示句子:“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齐欢跃起来。”大家仔细品读《开国大典》里的这段话,体会一下句子的意思,想一想: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电台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在你面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生自读,体会,想象)
师:谁把这句话读一读,其他人一边听一边闭目想象,在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指名朗读句子,其他人闭目想象)
师:谁来说说,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着锣,打着鼓,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呼。
生2:这声音传到了学校,大家拿着鲜花,挥着彩带,放着鞭炮,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并结合文字进行大胆想象,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生活是智慧的源泉。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科学的热爱之情。
例如,一位老师教学《草虫的村落》一课时,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巧妙地以“‘村落指的是什么?”这一问题导入新课:
师:(出示题目)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这里的“村落”指的是什么?
生:草虫边上的小土堆,是草虫聚集在一起的地方。
师:(出示句子“它们的村子散布在森林边缘的小丘上”)谁能说说这里的“森林”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生:草丛。我从“细密的草茎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句得知的。
師:这是郭枫写的一篇极富想象力的课文。文章以独特的描述、丰富的想象赋予了小甲虫以生命、美丽和智慧,带我们走进了一个童话的世界。今天,我们就把自己变成草丛中的一只小虫,跟随作者走进神奇的“森林”,去认识那充满乐趣的“草虫的村落”。
……
这篇课文并不是童话,而是一篇极其独特、充满奇异的联想和想象的游历记。要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必须把学生带进“草虫的村落”,使学生为作者的独特感受所折服。因此,在导入环节教师努力将学生引入草虫世界,使学生成为草虫的一员,感受到与小生命交流的童心童趣和字里行间洋溢着的浓浓的生活气息。学生带着遐想和童趣进入文本,学习兴趣更高,理解感悟课文的效果更好。通过感悟语言,学生能够更好地积累语言,进而发展语言能力。
三、反复诵读,品味语言
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其味也。”语文教材,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材,大多文质兼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注重对字词的理解,品味用词的准确,从中体会作者流露的情感。在教学《笋芽儿》时,我让学生反复品读描写笋芽儿钻出地面后的段落,如“桃花笑红了脸,柳树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春雨姑娘爱抚着她,滋润着她。太阳公公照射着她,温暖着她。”然后让学生说说“笑红、摇着绿辫子、爱抚、滋润、照射、温暖”这些词语是否能调换使用,从而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
《梅花魂》是一篇情感非常深沉的文章,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孩子们很难理解外祖父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在学习“读诗落泪”一部分时,我以文中的诗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外祖父的思乡之愁、爱国之意。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架起了学生与外祖父之间的情感桥梁。学生在一遍一遍的诗句朗读中,情感不断升华。每一次诗句品味之后,我都引导学生朗读句子:“莺儿,你还小呢,不懂!”形成一种回环复沓的效果。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在学生的心中荡漾,老人那绵长的乡愁弥漫在学生的心田……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品读课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学会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来准确生动地表达情感。
四、模仿练习,运用语言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没有模仿就没有创造。语文教材中所选用的许多课文在表达方法、表现形式上都各有特点,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分析、仿照和运用。在教学中,我以教材为例子,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如在学习《泉水》一文时,让学生想想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并出示句式仿说: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通过对文中语言的学习,学生学会模仿说句子,同时也有自己的创造。
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引导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从文本引向生活,在生活中发展语言、运用语言。如学习《争吵》一文后,布置小练笔:读了课文,写一写与同学之间发生过的一件事。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回顾自己身边发生过的事,容易唤起记忆,激发写作欲望,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语言、发展语言、品味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
参考文献:
[1]庄景波.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的契合点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0).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