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英语教学的思考
2017-03-07程芳
程芳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国际交往日益增多,英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可以说英语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现今许多行业都需要懂英语的人才,不少单位还把英语水平作为录用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在中职教育中,英语学科的学习一直得不到学生的足够重视。虽然中职学校的办学规模在不断扩大,但英语教学质量却呈现下滑趋势。因此,加强中职学校的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的水平和质量,是当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和高中教育普及步伐的加快,中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困境,其生源情况和学生素质堪忧。众所周知,大部分中职生是因无法升入高中或初中都没有毕业才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的,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没有掌握好最基本的文化基础知识,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尤其是英语学科更是他们的弱项,个别学生甚至连二十六个字母都认不全,不少学生上课时偷玩手机游戏,受到批评还振振有词:“我又不出国,不需要学英语。”拿我校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对初中专和高职学生进行的摸底考试为例,初中专参加摸底考试190人,及格率6%,大部分学生成绩在20?40分之间,其中30多分的较多,占38%。高职参加考试392人,及格率10%,大部分成绩在30?50之间,30多分和40多分的各占27%,50多分的占20%。
面對这种现状,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抱怨和叹息的阶段,而是应该面对现实,尽快调整自己的思路,摸索出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和新策略,使英语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真正从中受益。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在教学内容上要降低理论难度,以够用、实用为标准选择知识内容;在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其文化素质。这就需要教师认清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关系,不仅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要注重通过实践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以讲解语言为重点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创设多种有趣的情境,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使学生具备基本的交际能力上来,教师的角色也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同行者,英语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其次,教师应优化教学方法,摒弃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用生动有趣的内容和多样的呈现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富有活力。喜欢变化是人类的天性,年轻人更是如此。日复一日,缺乏变化的课堂死气沉沉,即使再好的方法,使用多了学生也会腻烦,因此,课堂得时常有点儿新花样。教师应该像一个善于烹调的厨师,用新鲜的材料、独特的烹调方法带给学生一道道美味佳肴,使学生常有耳目一新之感。这就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充分调动现有的一切教学手段服务于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良好的效果。现在的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有极大的辅助、促进作用,有了多媒体,课堂的内容变得丰富,学生接触到的除了常见的图文信息之外,更有声像结合的精彩内容,这一点更为语言学习带来了便利,通过看视频、听歌曲,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会被快速点燃,从而爱上学习英语。
在各种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中,用原版电影开展视听说教学是一种较为新颖、效果较好的形式,中职课堂也可以尝试采用此法。教师利用原版电影安排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接触到真实环境中的英语,而且也能从电影中了解英美文化及其与我国文化的差异,知道对外交往中应有的禁忌。
实践证明,学生是很喜欢看英文电影的。笔者曾给学生看过迪士尼的一些经典动画,如《狮子王》《阿拉丁的神灯》《高飞狗》等片段。这些动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情节非常有趣,故事性强,人物配音个性鲜明,语调夸张富有磁性,让人百听不厌。在看影片之前,笔者就故事的主人公或情节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观看影片,然后检查学生能否理解和答出问题。下一阶段则把影片分成若干片段,逐个片段播放,学生分小组自学,教师适时指导,这时主要是纠正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并不要求每个词都听懂。第三步反复观看影片,写出台词,然后在小组内分角色进行扮演。最后选出表现好的学生给全班同学做配音表演。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口语表达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最重要的是学生喜欢上了学习英语,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用英语去交流。电影视听教学让学生学到了地道的表达方法,而且印象深刻,长久不易忘记。
综上所述,虽然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较差,但这更能促使教师积极地寻找解决办法,也有更为广泛的探索空间。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坚定信念,充满信心地去研究教学方案和对策,积极探索教学新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优化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提升中职学生的素质,使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逐步增强。
参考文献:
[1]陆小海.中职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J].改革与开放,2011(16).
[2]韩红艳.浅析英文原版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海外英语,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