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巧妙设疑
2017-03-07汪立秀
汪立秀
摘 要:高中地理是一门考验学生思维逻辑和基础知识的一门学科,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逐步提高对地理这门科目的学习质量,巧妙地设疑,应该不失为一种教学的好方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设疑;教学水准
在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味地讲解知识点,学生总是等待教师被动的知识输出,这样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效率低,还会让学生很难感受到地理中包含知识的奥妙,因此教师在教学始终设疑,可以将知识点与疑点相结合,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地理知识,一层层地剖开解答过程,让学生对地理学习充满兴趣。
一、结合热点巧妙设疑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新潮90后”或者“00后”,传统的教学热点对于这一代人来说可谓是有些“过时”,教育也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现如今提到空气,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雾霾”,那么在讲解“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个时代关注的热点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比如“中国为什么会有这么严重的雾霾?雾霾出现的原因有哪些?想要改善环境我们该如何进行治理?”等等相關的问题,教师要学会巧妙地抛出问题,给学生设疑,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也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总结出一个答案,在课堂上与同学分享,在学生解答完成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遗漏的部分进行补充,比如说如何治理方面,学生大多还是知道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大型污染的工厂应该关闭,注重环保,增强环保意识,但是学生很容易遗忘的一点就是,在我国雾霾的形成在北方还有一部分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因为冬季我们国家大部分的地区,会受到西伯利亚蒙古高压控制,这个时候的大气层相对而言是非常稳定的,就容易造成一种现象,那就是空气中的小颗粒物会聚集在一起,难以散去。这样的设疑让学生解答,教师补充,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印像。
二、利用素材巧妙设疑
高中地理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巧妙地进行设疑,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和大量的知识点素材积累,并且设计相应的知识点和练习题,让学生更直观、更明了地了解地理知识,例如,在讲解“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课时,教师放上一段吃火锅的视频(以四川成都为例),舒缓一下教学课堂紧张、沉重的氛围,可以提问让学生猜一猜,这是哪个地方的美食?学生首先肯定就能想到四川的火锅,教师可以顺势再问“这里的米饭更好吃,有没有人哪位同学知道为什么?”这个时候,教师让同学们讨论为什么四川成都平原能被称之为“天府之国”,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四川的农业生产发展起来的?在讨论的方式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让每个小组的组长对小组讨论结果进行收集,然后一个个上台来分享,这样一步步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教师的知识讲解,既了解了成都平原的地势地貌,也了解到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对新的教学任务进行吸收和消化,课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简单的练习和巩固,慢慢的、一点点加深教育的难度,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舒缓,学生自然会更加愿意学习地理,也会更加投入和配合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推理假设,巧妙设疑
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推理和假设这两种方法也是非常适用的,推理是教师带领学生对某一个教学疑点进行推理,逐步地解开知识点的迷惑,得到正确的答案,在学生对问题进行推理的过程之中,其实就已经在解决和分析问题了,教师要不断改革对疑点的设置,让学生始终能够感觉到新鲜,提起想要解答的欲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城市人口的分布情况,哪里的人口是比较集中的,人们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个地方?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最终推断出人口集中的地方一般是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城市可以让人们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推理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能将这些知识点全部掌握了。利用假设设疑,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假设性的问题,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假设性问题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扩散,例如“如果环境污染一直不治理,那么一百年后我们的生存环境会是什么模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保护环境的相关知识,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让地理学习变得更直观、更立体,让学生更愿意主动去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设置疑点,让学生带着疑点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习起来就会更有方向、更有目标,更好地调动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认识,强化对地理的认知记忆,提高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让地理教学变得更加全面。
参考文献:
[1]王家贵,李春红,王庆娥.基于高中地理教学活动及分析[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6).
[2]吴志军.浅谈高中地理教学设疑的新思路[J].中国科技信息,2013(20).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