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情境探究式教学的误区探析与对策
2017-03-07陈银燕
陈银燕
摘 要:当前,以“学为中心,教学生学”为指导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行着。情境探究式教学作为教师践行课改理念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也在我校广泛应用着,但是在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主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在分析了情境探究式教学误区及其原因的基础上,总结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有效进行情境探究式教学的一些策略,望该教学方法能够更有效、更实在、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情境探究;教学误区;改进策略
所谓情境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设置探究情境,通过情境案例的设置和探究活动的设计,让学生经过自我探究、合作探究的过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如何践行“学为中心,教学生学”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情境探究式教学是我校教师在践行这一理念过程中尝试的一种重要方法,但是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少误区,亟须改进。
一、误区探析
笔者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教学实践,发现教师在情境探究式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及危害:
1.情境探究问题的设计重知识轻能力
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设计情境探究问题时总能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即“知识目标”进行,却无形中忽略了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关注。例如,笔者所听的一堂《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关于名誉隐私权知识的公开课,授课教师利用书本情境材料设计了三问:(1)什么是隐私权?(2)未成年人有没有隐私权?(3)隐私权受到侵犯时应该怎么办?该问题设计紧扣课本知识,对引导学生看书学习落实知识点是有效的,但这样的情境探究问题更多的会引导学生从书本找答案,而对学生自己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却意义不大,特别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不够,长此以往,学生阅读提炼材料、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就会慢慢弱化。
2.情境探究材料的选择重形式轻实效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会设计一些情境探究活动,但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究考纲和教材而使选择的一些情境材料缺乏有效性。例如,笔者听过的一堂《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公开课,该框内容从考纲要求来看,有些内容是属于学生自学的,有些考点知识是浅显易懂的。课堂中,教师通过情境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但对各个知识内容都进行情境材料引导甚至问题探究,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一些教师由于对情境材料的把握不透彻,导致在活动设计时对材料所体现的知识点挖掘利用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服务。不少教师只从情境探究活动的气氛来评价其是否成功,过度关注形式而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这一误区导致了情境探究活动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3.情境探究活动的组织重结果轻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一位优秀的教师往往善于捕捉课堂动态资源,而学生的能力也往往更多的是在课堂中提升的。不少教师只重视对学生情境探究话题交流结果的价值评价,而忽略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养成良好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价值。例如,笔者所听的一堂《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的公开课,教师对政府如何坚持对人民负责这一问题设置了情境探究活动,学生通过4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随后学生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在此环节中,教师的重心都在学生讨论的结果上,而且只对结果进行简单评价而缺少对错误原因的引导分析,忽视了不同学生主体的需要,此外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是否人人都参与、结果是如何产生的却一无所知,缺乏对过程的指导和关注。长此以往,情境探究话题的讨论会变成部分学生的事情,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下降。
二、归因分析
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反思和调查分析发现,导致课堂情境探究教学出现轻能力、流形式、走过场、低效率的原因主要有:
1.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真正转变
现在不少教师都知道教学中要“学为中心,教学生学”,但这仅仅是知道,而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甚至有些教师还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不愿意去改变。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改变不了“教为中心”的做法,表现为只重视课本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2.教师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水平有限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资源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因素,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素养极大地制约着课堂教学的实效。有些教师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机会,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钻研的内在动力,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教学大纲和考试标准的精准钻研等,这些都制约了教师对情境探究材料的选择和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3.教师的课堂驾驭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钻研和总结反思。有些教师由于缺乏课堂实践操作的示范指导和学习,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学情的充分了解,有些教师由于缺乏对自己课堂实践活动的及时反思和总结等,这些都导致教师对情境探究活动的组织、过程的关注评价等环节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
三、改进策略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要矫正误区,除了教师自己在主观思想方面要切实努力改进之外,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立足目标,创设生活情境探究问题,力求情思共鸣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三条课程基本理念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如何把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就需要教师在情境探究问题的设计时改變过度专注落实知识目标的思维,更应该挖掘情境材料的生活意义,创设多维度的情境探究问题,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在情感思维和学习能力上有较大提高。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第12课“人的价值”有关知识的教学时,某位政治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了一则85岁老人义务护河的视频报道,再呈现问题:通过这个案例,你觉得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一个人的价值?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评总结。
分析:该教学设计从教学方式看,当然属于情境探究式教学,选材和课堂操作流程都比较合理,但仔细阅读教师设计的问题就会发现,这两个问题设计更侧重于落实书扣知识,虽能引导学生联系材料,但由于问题与书本知识的陈述过于接近,使学生容易脱离材料去书本中找答案。后面课堂中学生的回答也证实了这一点,发言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利用不多,回答的语言基本上都来自于书本,而学生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和情感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调动。
针对这一设计的不足,我们不妨对提问做以下调整,相信效果会更好:
问题1:85岁老人义务护河20年,你觉得他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哪里?
问题2:为什么有不少人向河道扔垃圾?你扔过吗?你如何评价这一现象?
分析:仔细思考调整后的问题设计可发现,这样的设计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材料信息,培养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落实本框教学内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充分地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彰显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学生思维活力和学习能力的激发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2.研读教材,筛选挖掘情境探究材料,力求知境合一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第二条课程基本理念中指出:“本课程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离不开教材,因此,教师在情境材料的选择、探究问题的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等环节都要紧扣教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教师自己首先要研读教材,把握好教材的精华,理清教材的逻辑思路,从而筛选有效的情境探究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深度挖掘情境材料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究活动,实现知识和情境的有机融合,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政治生活》第六课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教学中,根据考纲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只要识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知道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要求很简单,教材内容也很清晰。某位教师是这样设计本框的教学:
(1)教师呈现典型优秀党员的图片和名字,导入新课。
(2)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内容,找出相关的理论知识。
(3)教师呈现历史事件资料,介绍理论背景,师生一起梳理本框的知识要点。
分析:该教学设计,兼顾政治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整个教学流程思路清晰,总体不错。但是该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精准,对情境探究材料利用价值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情感的升华无法有机统一,从而对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政治认同感大大降低,无法凸显政治学科教学的特色。
针对本框内容,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笔者先播放了一则80多岁杭州市优秀农民共产党员楼连根的事迹报道视频,并下发经过整理补充的文字材料,设计了三个探究问题:
(1)楼连根的哪些行为感动了你?
(2)假如你也想成员一名共产党员,你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
(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取得了哪些理论成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交流反馈,梳理总结。
分析:该设计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优点:①情境材料丰富详实,选择普通农民优秀共产党员的事迹,拉近与学生的距离。②探究问题的回答既需要学生仔细观看视频和文字材料,又需要认真研读材料,还需要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培养学生提炼材料的能力,不仅能实现知识与情境的有机融合,还促进了学生情感的升华,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凸显学科特色。
3.关注学情,精细情境探究活动的操作,力求效能优化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教学实施建议第四条指出:“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所有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需要和发展服务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情境探究活动时,要关注每位学生的情况,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都能有所收获,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活动过程的价值,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
例如,在《生活与哲学》第七课第二框有关“系统优化的方法”的教学中,笔者是这样操作的:
第一,教师提出田忌赛马话题,请学生描述故事大概,通过不同学生补充完善。
第二,教师用图示展示故事概况,并提出探究问题:
(1)如果田忌第一场用中等马赢了比赛,孙膑的策略是否还能成功?如果不能请重新设计。
(2)孙膑的策略是如何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的?
第三,学生课堂探究。教师下发记录稿子,明确学生任务:
(1)学生先自主独立思考写出要点,组长检查结果并打分。
(2)四人一组合作讨论时组长做好组员的观点记录,代表随机选择,汇报时说清组员共同的观点和各自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教师在此过程中做好巡视和点拨工作。
第四,学生交流反馈,梳理总结。先让学生投影展示记录成果、教师帮忙板书要点,再组织学生进行点评,选出最佳方案和最优秀小组,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
分析:这一活动设计和组织,笔者认为有以下优点:①学生先描述和补充故事,让一部分学生的思维先动起来。教师再展示故事概况,让每一位学生都清楚故事概况,为下面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②学生先自主思考设计方案,让每一位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再四人合作讨论补充完善,发挥小团体的智慧;随机选择代表发言,督促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投影展示、板书,方便学生互评和全班交流,为发挥集体智慧的力量提供载体;评选优秀小组、给予积分奖励,有利于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教师通过细化情境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任务来优化过程的操作实践,既可以充分地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交流分析能力,提高了探究过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收获与反思
经过本校政治组教师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探究与不断反思总结与改进,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一,通过本校政治教研组教研活动的培训和研讨,本组教师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明显改变,“学为中心,教学生学”的理念在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本组教师分备课组进行了小课题研究和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便于教师进行情境探究式教学时采取的课堂教学实践操作的一些基本范式,对年轻教师提高课堂操作能力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指导作用。
第二,通过备课组的集体备课、磨课,以及平时组内听课、评课活动的开展,教师对情境探究材料的选择和探究问题的设计都有了明显改进,教师的课堂组织和驾驭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由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明显增强,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钻研性增强。由于学生课堂活动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提升。同时,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明显增强,更加喜欢上政治课了,政治作业完成的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但是,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相互配合。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和组织者,更需要高度重視并有序开展。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还需不断改进:
1.情境探究材料的选择要不断与时俱进
由于政治学科的特点,教材内容会不断地更新变化,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及时了解国家大事和时政热点,选择鲜活的时事材料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政治热情,提高核心素养。
2.情境探究活动的组织操作要灵活化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也要灵活多样。在保持一些常规范式以便于学生活动之外,教师还应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这样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实践驾驭能力。
3.情境探究式教学的监督评价机制要健全
一种好的教学方式,也需要有一个监督和评价机制,因此作为学校要健全各项监督评价机制,作为政治教研组也要长期坚持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等有助于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长效监督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定期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课程改革,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多钻研和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多参与一些交流活动,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操作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