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意义

2017-03-07

关键词:大学传统大学生

刘 婧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论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意义

刘 婧

(安徽三联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地方本科高校正值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新时期,在这样的转型发展中,传统文化教育起到了德育的功能,是不容或缺的一个部分。我们要通过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人文思想、正直的道德品质、和谐的处世哲学和坚强不屈的文化性格,也让大学生得以明辨是非,厚德博学。做到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相结合,负责任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层次的技术性人才。这无论对于学生的成长还是今后在社会的作为都是十分重要的。

高校转型;传统文化教育;德育;人文知识;校园文化

一、引言

目前,地方本科高校正值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新形势,我们的本科院校就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进行有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我们有着怎样的方式才能向社会输送高质量高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这需要我们逐步地就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并最终能建立起具有本校特色的发展模式。但是,在这样的发展策略中,传统文化教育,确是起到了德育的功能,是不容或缺的一个部分。究其原因,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二、传统文化的界定

首先,何为传统文化?我们在此需要做一个界定。有很多人都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过去的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时态就是过去完成时,甚至有人认为传统文化是死的东西,是呆板的、过时的文化,是一种静态文明。其实不然,传统文化的起源确实是过去,但是他却是动态的文明。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他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壮大的。我们的文化经过祖辈的延续,在大浪淘沙的历史河流中得以稳定下来,最终成为了今天的传统。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发展和时代变迁,也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传统。同时,传统文化的涵盖面也十分得广泛,涉及到了诸如政治、道德、伦理、经济、艺术各方面的内容。

至于“文化”一词,在《尚书》中对“文”的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而“化”的本意是表似乎事物在性质上或者形态上的变化,后来引申为教行迁善的意思。所以“文化”一词,就有着“以文教化”的意思。[1]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每个时代的积淀,并被大多数人认可,最终流传下来的中国文化。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2014年6月21日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的“传统文化与大学教育”高层论坛上,有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人大、复旦、浙大、南大、中山、武大等41所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向全国同行发出了倡议:在大学教育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议中提出要求,希望大学教师要更为积极主动地参与面向学生的文化传承活动,通过切实的示范和引导,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学生心灵。

传统文化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应该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众所周知,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对大学生道德品格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养成,思想道德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的研讨,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开拓视野,同时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与文学鉴赏能力。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都起到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再如,中国传统的书画、戏曲等的民族艺术对于提高大学生体验美、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有着的极为重要的价值。当然,这样的影响作用是间接的,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因为这种间接性就放弃它的长期甚至可以说是对于学生的永久的功用性。

所以,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必经之路。那么如何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就成了当前高校教研、教改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在这样的课题中,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导向作用就成了我们教研、教改活动的重点。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现状及改革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在教育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会被认为是家庭、学校以及传媒舆论,这三个方面所影响的。其实,殊不知,国家的宏观教育决策才是至关重要的。国家的宏观教育决策包括了教育的目的、价值取向、具体的方针以及策略。这对于地方高校的课程设置、学时设定等等都起到了直接的导向作用。尤其在我国这样一个从国家到地方,从地方到学校,最终落实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育体制下,这种导向作用就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实践教学活动。因此,诸如此类政策的提出,说明了大环境下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鞭策我们教育者如何更好地落实这方面的教育工作。

当然,不单就我国的宏观教育决策提倡传统文化教育,世界各国在教育价值去上也在强调文化性因素,强调民族性、国家性。例如,战后日韩新三国在教育目的表述上对培养本国人的强调,注重对儒家文化的大力宣传和践行。[2]而英国早在1988年的《教育改革法》中就将宗教教育列为了中小学的必修伦理课程。俄罗斯更是在1996年的《俄联邦教育法》中明确将加强青少年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作为了六大改革动向之一。非洲极力提倡要珍视传统文化中既有的教育观念和内容等。

不仅如此,更值得一提的是,各国在提倡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强调了自身的重要性。例如,新加坡的前总统李光耀强调,“根本的问题是,只有当我们了解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后,我们才会清楚西方世界是一种为了与我们不同目的而建立的制度”,[3]日本在2001年宣称“现行的教育基本法已经不适应21世纪的日本,它忽视了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等等。[4]

那么,在我国间接形成的却又是普遍存在的高校教育“功利化”现象,真的值得我们深究。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改变这种教育现状,重申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重新审视西方文化泛滥、缺乏自我中心、缺乏人文性,等等诸如此类的笼统空泛的教育目标。

(二)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目前大学文化正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影响。例如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网络文化的强烈冲击、娱乐文化及视觉文化的强烈盛行。大学教育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的重技能培养,轻人文熏陶;重知识灌输,轻人格养成的现象。大学也无形中成为了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成为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疯狂螺丝钉”的“工厂”。这种现象本身的出发点并没有错,但是大学教育的这种“功利化”的倾向,却影响着大学生的成人成材的标准。使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课程中的地位严重削弱,以价值为中心的人文教育在大学的知识殿堂中的位置受到了挑战。可以说,在这种专业教育模式的框架下,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地被“边缘化”了。

虽然近些年我们一直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新的教育理念的提出,到学校教师的强调、监督,再到校园外部氛围的渲染。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的文化素质还处于“说教”的初级阶段,与国外大学在以“通识教育”理念为指导的人文教育存在着“质”的差别。

那么,从学生这个群体来看待这个问题。最近几年,一些学者开展了不少关于“大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问卷调查,如吴薇在厦门大学“985工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项目研究的调查中提到,“在被问及对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感兴趣时,有63%的大学生表示‘很感兴趣’,11%的大学生表示‘不感兴趣’,25%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5]例如本校学生,在不久前我们进行的一次关于传统文化的问卷调查中,多数学生表示希望能给学校文学社创办文学刊物,希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的活动。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可为什么最终中国传统文化没能真正影响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呢?到底是缺乏学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还是快节奏的校园考证生活让他们无暇顾及到这个学科呢?显然,学校、教师、社会的态度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抉择态度。在各方面氛围都不积极地情况下,单就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说教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就让学生们相信它的重要但是却无法主动地走进、热爱传统文化。而另一方面,我们在国际上开设了几百所孔子学院、孔子学堂,中国传统文化的形象和影响很大,可是国人自己,尤其是明天社会的支柱——大学生群体,其中真正理解并的人并不多。

所以,目前我们教研、教改活动的中心问题不是告诉大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而是如何实现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正确导向作用。

(三)传统文化教育的改革

“大学不是风向标,不能什么流行就迎合什么。大学应不断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它的欲望。”[6]所以,每所大学都应该重视文化的积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有形的精神文化成果;另一方面则是无形的传统文化教育和大学里的人文精神。这种校园内的人文精神实质上就是大学精神。这与我们要创建的学校的特色发展目标是相一致的。

如今的大学生们,生活在四周充斥着各种外来文化的氛围中。模仿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享受着洋快餐,热衷于各种洋节日,小到西方的流行歌曲,再至西方哲学、审美观,大至留学海外或是定居海外。在他们模仿各种外来文化的背后,我们清楚地看到的是他们这个群体对外来文化的接受、认可。而这种接受认可到底是由衷的喜爱还是来自内心的虚荣呢。

如此之外,随着各种娱乐节目的盛行,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观众群体。而一些电视台的娱乐节目通过各种形式去博得观众的笑声,例如不规范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和动作等等。但是这些形式都最大程度地影响着今天的大学生们,这对于他们人生价值观、人格的养成、艺术欣赏和审美能力的构成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显然是消极的。

本应该给予他们正确、积极引导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远离着他们的生活。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改革。我们应该反省,为什么学生愿意接受或者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而对本国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呢?我们的学生对于娱乐文化的接受更加迅速呢?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得以传承。

1.加强实践教学

要改变目前只是“说教”以及“雷声大雨点小”的教学现状,教学实践就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校内、校外的多种形式活动的开展,使得当代大学生能真正融入传统文化之中,来取代以往一味地单方面地强调其重要性。例如南开大学举办的“南开之光”文学艺术节、历史文化节、哲学文化周,成立的“留学生中国文化体验中心”等等丰富多彩的传递形式,使得学生能主动地以极大地热情学习和宣传传统文化。我们也可以在校园内或者联合几所高校一起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例如有关传统文化的辩论赛,主题性网页制作大赛,主题摄影比赛,学生国学演讲讲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能够从自己所学专业的角度逐步地、主动地走进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也是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只有这样,传统文化的教学才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

2.增加相关的选修课课程

我们的课堂应该尽可能地生动起来,改变一种课程单调的传授式教学,将传统文化划分为若干的分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修。例如,南开大学“儒学导论”、“中华传统艺术”、、“唐诗欣赏”、“国学经典导读”等选修课程的开设,受到了学生们的好评,在学生群体中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很高,包括外国留学生们。

3.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讲座

充分利用资源,邀请国内对传统文化有深刻了解的专家来校讲座或承担课程的教授。能够营造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拓展教育学习平台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除了第一课堂外,拓展教育学习的平台——第二课堂。通过BBS网络平台或者其他的网络形式,给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教师参与其中,能够做到有互动的学习平台。

5.构建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群体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所产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长期以来大学生群体经过实践活动的有效成果的积累。校园文化最能够体现大学自身的特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建立起属于我们校园的健康积极、清新活泼的主流文化。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得以明辨是非,厚德博学。

五、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转型发展中的意义

以往的大学教育,知识的生产是独立在大学中完成的。企业不是直接从中获取利益,而是间接地从由大学中培养出的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具备相关技能的大学毕业生中分享劳动价值和知识成果的。对于大学进行知识的生产,政府给予资助,而后就仅仅起到了监督的作用,以确保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大学所生产出的知识,则将最大程度地回报社会。

现今的大学教育,则加强了与政府、企业的联系。企业与大学之间,通过各种合作研究中心、师生共创企业、甚至就是企业定向班等形式,建立了合作互利的关系。政府也是更加注重知识生产与国家应用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在政府、大学、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就形成了一个新的关系链。在这个新的关系链中,大学实质上就充当了加油站或者服务器的角色。

根据2014年国务院所发出的“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等文件精神,给予了地方本科高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地方本科高校确实要更加注重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高层次技术人才。但是,我们不能一味地理解为将培养学术型高级知识分子转变为了培养技术工人。因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步伐之快,对产业人才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纯粹的学术型高级知识分子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纯粹的技术工种也早已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我们这个社会现在需要的是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何谓高层次的技术人才?这值得我们深究。让我们将这个看似不言而明的问题提上案前。

首先,我们向社会、向企业输送的人才不能是所谓的眼高手低的“书呆子”,或是贪图舒适工作环境和高薪的“读书人”。谁都知道这个社会对于这样的“读书人”的需求已经饱和。而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实干的,并且具有实干技能的人才。

其次,对于社会所需的技能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步伐,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尤其是“高层次”这样一个给予社会所需人才的备注。这就给我们的地方高校提出了高要求。所谓高层次,自然是同时具备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大学毕业生。

再次,这两者究竟如何权衡?在这个新形势下,我们自然是不能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否则,明天的应用性本科院校和今天的技术学校就没有了差别。要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我们要更加注重这两者的结合。我们培养出的人才要具备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要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诗、礼等古典文化的倡导和推崇,以及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成长所产生的重要作用。在同等竞争条件下,人文素养更能凸显出竞争实力。而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促成,最关键的时刻就是在大学时期。培养学生具有优秀的人文思想、正直的道德品质、和谐的处世哲学和坚强不屈的文化性格,无论对于学生的成长还是今后在社会的作为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正是传统文化教育德育功能的体现。

综上,如果我们只是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人格的养成,重术而轻道,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只是在制造会工作的机器,而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育人。这显然与我们的初衷是相违背的。在今天,科技知识的受重视程度几近巅峰,而人们的精神家园却十分的萧条,而且由此产生的消极效应也已经日益凸显出来。我们在反思我们的教育,科技至上、工具化的教育理念,是否应该更早地做到科技知识与人文知识的相结合,负责任地为社会输送优秀的高层次的技术性人才。

[1]朱雪.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D].西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5.

[2]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国民性问题——战后中日韩新四国教育目的表述之国民性比较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6,(12):6-12.

[3]陈祖洲.试论新加坡国民意识的形成[J].江苏社会科学,2002,(2):129-132.

[4]于洪波.日本教育的文化透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

[5]周志鹏.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及价值实现[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34.

[6][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著,现代大学论,徐辉等译.[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

安徽三联学院校级教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课程的改进与创新——基于模块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14zlgc057)

刘婧(1983-),女,安徽安庆人,安徽三联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

猜你喜欢

大学传统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