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2017-03-07白宁芳

关键词:政治传统思想

白宁芳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

白宁芳

(宁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在教育功能上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深入挖掘蕴含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网络平台和课外实践等途径实现其价值,将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

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同人类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认同和生存智慧,作为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和生存方式千百年来代代传承,塑造和影响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生活。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更是珍贵的教育资源和有力的价值支撑。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提炼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价值,对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

自古以来文化就具有育人的功能,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物质文化符号,而是以其蕴含的价值意义去影响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可以说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教育功能无处不在。钱穆先生曾经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最重教育,文化乃“教化”。其实不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教育功能,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概莫能外。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以其价值观对社会成员进行道德教化,规范人伦秩序,稳定社会关系,从教育的功能上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内在契合性。在教育目标、教育内涵和形成机制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多相似之处,使两者的结合成为可能。

(一)传统文化传承的目标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关注人的精神品格,强调道德修养和道德教化,重视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质,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首,以完善人格、实践为人之道为终极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正是要解决“立德树人”的根本问题,新时期高校要培养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复兴人才梯队,其中明德修身、砥砺品格,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基础性意义。在教育目标这个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致性。

(二)文化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共生性

文化传承属于广义的社会性教育,侧重于向社会成员传播知识技能,同时提供社会生活的基本伦理观念和生活范式。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更高层次的信念教育,侧重于培养社会成员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这两种教育既相互区别又紧密关联,很难想象一个连最起码社会道德都不具备的人能树立科学高尚的理想信念,因此这种社会性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础和依托,没有文化素质作为依托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具有共生性。

(三)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机制具有相似性

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过程都体现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意愿和政治诉求,是基于维护统治利益和社会秩序的需要,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将统治阶级推崇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形成社会所期望的的思想政治品德的过程,两者在形成机制上具有相似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资源支撑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合理运用,对于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资源大有裨益。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提供文化资源支撑。

1.“民胞物与、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教育

中国先哲历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华民族系统、辩证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区别于中世纪西方文化“天人相分”的独特境界。天人观念可以溯源于西周时期原始宗教的天命观,经过先秦孔孟到宋明理学趋于成熟,表现出完备的思维形式。儒家讲“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尽管表述不尽相同,但反映出共同的价值追求: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服从自然规律,万物均是朋友,理应和谐共处。并且认为人为天地之心,不仅与万物相通连为一体,而且人对万物负有一种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人生理想就是天人和谐。这种“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也与今天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一脉相承。把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天人和谐理念运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保护环境的生态伦理意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深刻理解和谐、绿色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观教育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积极的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君子行为处事,应该像天那样高大刚毅,力求不断进步。《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是对自强不息精神最精准的描述。《论语》中指出:“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孟子主张“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都体现了一种不屈不饶、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念和人生追求。历史上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反奴役反压迫的革命斗争,建国后全国各族人民坚定顽强、百折不挠的道路探索和改革攻坚,无一不是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自发践行。在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今天,应该主动赋予这种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新的内涵,并自觉运用到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中去,引导青年树立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正确对待人生境遇,提高思想境界,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3.“忧国忧民,公忠尽己”的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的人生最高目标是以天下为己任、公忠尽己的情感意志和价值取向。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可贵的精华,贯穿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心理之中。这一民族精神反映的是社会成员对其生活的社会、国家、民族的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公忠尽己”是处理个人与民族、国家关系时的一种价值选择,它强调的是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至上性,是为社会尽责,为民族尽忠的献身精神。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继续鼓励并提倡对历史人物的学习与借鉴,从中提取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4.“推己及人,仁爱和谐”的道德观教育

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和“家国同构”的政治模式决定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民族特质——以德摄政的伦理政治性文化。“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则可以称为‘德性文化’”。[3]“仁”是儒家最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是儒家学说的内在根基。儒家把“仁”的内核定义为“爱人”,所谓仁者必须有“爱人”的情怀与意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仁爱”之道也就成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爱人”是仁的核心,“忠恕”是仁的方法。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施动者都是“我”,儒家要求每一个人从自身做起去“爱人”、去“亲亲”、去推己及人,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既然施动者“我”是处理人伦关系的关键所在,那么“求诸己”也就是“修身”就成为实现理想人格的道德基础和首要条件。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推己及人、仁爱和谐、修身立德的思想运用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帮助大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会尊重、体谅他人,将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融入现代道德理念,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供有效借鉴

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和资源,还能够拓展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就亟待我们从方法论的角度去挖掘、整理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并创造性地借鉴运用。

1.言传身教

言传身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既用语言来教导,又用自身行动来示范。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熏陶与学生对老师自觉有意的观察、效仿同时展开且交互作用,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要求:不仅要做“经师”,在道德理认知上对学生答疑解惑;更要做“人师”,在道德实践中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模范践行。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养成来说,“身教”甚至重于“言传”,教育者自身的人格品质、行为处事魅力会起到关键作用。

2.因材施教

中国古代的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已经关注到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毋庸置疑每个人在智力、性格、心理状态、需要动机、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每个人的潜质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孔子在总结前人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生的天资、个性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针对不同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个性化教育,论语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实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当前,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具有现代价值。如果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切实关注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心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既注重普遍性、共性问题,也不忽视特殊性、个性问题,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慎独自律

慎独是传统文化中对个人内心深处潜藏的意识、动机进行约束管理、反躬自省的一种高度自律的修养方式,是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的一种至高境界。慎独之“独”即是人的意念或者动机。意念或者动机,他人不得而知,自己却心知肚明,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慎独要做到两个方面:其一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能谨慎不苟,不因无人听闻就肆意妄为,坚守道德底线和原则;其二在个体意念初发时就能通过自我内心省察,警惕、遏制萌芽状态的错误动机和不当欲望,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这种强调自我反省和行为自律的道德修养方法,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道德反思,还可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洁身自好、诚实守信的良好行为品质。

4.知行统一

重视“知”与“行”的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方式的重要特征。儒家主张的自我修养并非脱离实践的 “闭门思过”,而是非常重视“知”到“行”的转化,强调通过躬行践履、身体力行,在人生境遇中历练品德、完善人格。孔子教育学生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衡量教育效果的标准不是听他说什么,而是看他怎样做,最理想的状态是言行一致、知行统一。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矛盾恰恰表现为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强化道德认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道德。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开展道德实践,让他们亲自实践形成道德体验,日积月累地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

(三)优秀传统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

文化对人的教育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学、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同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表情达意方面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巧妙地运用,会化枯燥为生动、化平淡为神奇、化抽象为具体,使思想政治教育一改填鸭灌输、生硬说教的刻板印象,用一种充满诗意与美感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在文化的熏陶与侵染中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和途径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原则

1.“扬弃”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属于精华的部分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在运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通过科学的分析和鉴别批判性的继承,哲学上称为“扬弃”。把其中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东西剔除,把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挖掘出来,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2.“双创”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双创”原则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最新理论阐述,也是我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待传统文化,要结合时代特色,按照是否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对中国传统美德的德目、观点进行新的诠释和激活,结合现代生活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美德中蕴含的伦理精神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根发芽,用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增强全民的精神力量。

3.针对性原则

在全球化、信息化、市场经济的挑战下,大学生群体出现价值判断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理想信念功利化的趋势,思想道德状况也呈现出参差不齐的态势,这对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运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切忌搞“一刀切”,不能用单一标准衡量所有人,要求所有人都做“圣人”、“君子”。而要实事求是地针对大学生群体中文化质素和品德修养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体现道德建设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途径

1.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

课堂教学以人性化交流与实时互动的优势,成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场所。在课堂教学中,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借助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大学生辨别善恶、美丑、荣辱的价值判断力。有选择地引用优秀传统文化,在解读经典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怀和道德情操,创设一种耳濡目染、循循善诱的课堂德育情境,使思想政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入心、入脑。另外,高校思政课教师还要致力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如果能够和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展现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共鸣。

为了有效实现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各个高校还应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课程体系,把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选派一些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2.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在教学及其他活动过程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首先,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中要有技巧地加入中国元素,通过品位高雅的大学校园文化硬件环境,向学生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思想信息,充分发挥人文环境的育人功能。其次,重视校风、学风等校园文化软件环境建设,创造性地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营造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奋发向上的校风,帮助大学生培养情操、磨练意志、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需要统筹学校各部门形成合力并建立长效机制保障,才能长期有序健康发展。

3.以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已经习惯于从网络媒体中获取资讯。为此,我们要以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络化传播渠道。高校要全面加强大学生校园网络的监督与管理,净化网络环境,精心创作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积极向上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建设一批具有青春气息和时代感的精品网站,通过网络向大学生宣传推介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开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网页设计大赛、中国传统节日网上社区活动等,激发大学生亲近和感受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4.以课外实践为重要补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实践“坐而论道”,为了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丰富教育的形式与内容,还应该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和知识竞赛,组织师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档案馆,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和参与程度,全方位体验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其精神力量融入生活和学习,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做到知行统一。

[1]周易·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4]论语[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9.

[5]王诗成.论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德育研究,2008,(4).

[6]刘伟利,刘龙昌: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略论[J].船山学刊,2010,(2).

[7]薛俊生,李金宝.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7).

[8]刘淑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9).

2015年度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SK15004)

白宁芳(1975-),女,法学硕士,宁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政治传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