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文学语言特征

2017-03-07夏娇

关键词:文学语言老人与海渔夫

夏娇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文学语言特征

夏娇

(河南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

海明威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对文学语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作品语言简约明了,善用基本词汇、简短句式表达具体含义。他的代表作品《老人与海》就大量运用了这种方式,风格简练,大篇幅的口语使用,刻画了一个不畏艰险的勇夫形象。基于此,现对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文学语言特征进行了探讨。

海明威;老人与海;语言特征

海明威的作品有其独特创作的风格,并曾一举夺得诺贝尔文学奖,对美国文学史甚至世界文学史都做出了重要贡献,而读者也为他的独特风格深深着迷。海明威最具代表的小说是《老人与海》,此书的主人公是一位乘风破浪不畏艰险的老人,这位老人锲而不舍有血有肉。通过对《老人与海》主线的树立,能清楚体现出小说要表达的主旨,由此来进一步分析《老人与海》中文学语言特征。

一、《老人与海》的创作背景

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于美国伊利诺亚洲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身为中产阶级,海明威从小就有优越的生活条件,自然也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他从小就喜欢音乐和美术这种艺术类的风格。海明威的自身条件为他创作小说打下了基础,热对他的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在年轻的时候,海明威当过记者,也因此跑过很多的城市,写过很多的新闻稿,这些新闻稿简明扼要,直接准确,在他创作小说过程中,他也将此风格延续到了他的小说中。然而海明威并不喜欢这种稳定的工作,他生下来就是不安分的,他喜欢冒险带来的刺激和热忱,因此他结束了自己的记者生涯,转而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幸的是残酷的战争使他身受重伤,这也给他带来了不可磨灭的打击,让他的心理伤痕累累。基于此,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海明威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的勇夫人物,也借此来自己内心的伤痛。

因为自己的遭遇和真实经历,在海明威定居于古巴他构思并创作了《老人与海》,此时正值1952年,《老人与海》刻画了一个老渔夫的主人翁,他叫圣地哥亚,还有一个小孩子叫玛诺林,而这个故事的大体主线是很久之前听到的,故事的框架是他自己的生活,也恰恰因此他的小说饱满而又丰富,人物刻画的丰满形象,有血有肉。《老人与海》主要描写了一个老渔夫因为连续出海八十多天,却没有打到一条鱼,然而并没有得到他人的同情,只受到了无尽的嘲讽,老人并未在意,依旧我行我素正常出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出海的第八十五天,他遇见了一条大马林鱼,并经过重重困难捉到了这条鱼,然而他没有料到的是在他回家的路上,他被一群鳖鱼围攻,意图抢食他的马林鱼,老人自然不会轻易放弃掉他好容易捕到的鱼,于是他与鳖鱼进行了一场殊死搏斗的大战,在此大战中他的马林鱼肉身被鳖鱼抢食而尽,只留给老人一幅鱼骨,他只得带着他的鱼骨架回家,但是这次他却得到了众人的钦佩,没有嘲讽的声音。在这部小说中,海明威借助这个勇敢渔夫的人物向众人展现了只有坚持自己的信念永不放弃,才能得到最终的成功。

二、《老人与海》中的文学语言特征

(一)象征含蓄

海明威的作品最多使用的是象征手法,这也是他的小说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他习惯用这种象征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氛围,深化表现主题,这种方法他自然也运用到了《老人与海》中,他以勇敢的老人象征人类,以大海与其他象征大自然,他们的相处与斗争也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海明威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他会选择用比较含蓄的语言来表达一些不简单的感情,这样不动声色的就能表现出自己的感情。海明威创作小说是有自己不同于其他人的原则的,他认为作品思想的表达,并不能以明显的主观态度来表现,而要用比较含蓄的方式从侧面描写,才能让人得到深刻的启示。在海明威的认知中,创作即是在将生活中难以发现却简单存在的东西挖掘出来,经过文字加工,把晦涩难懂的问题藏在作品中,让读者通过文字思考和想象,引人入胜,从而达到自己创作的目的。隐藏在文字中的情绪和语气,在平淡的描写中,这种无形的情感最终会被读者体会到,让读者能身临其境,从而达到创作的艺术境界,这也是海明威创作的目的。

(二)可视可感

在创作中海明威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也有自己的语言特色,这集中体现在他在作品中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语法等的用法。

安格鲁·萨格森词汇是英文语言中最核心也最普通的词汇,这种词汇被人们普遍应用,并没有什么比较典型的含义,而这种极其普通的词汇却深得海明威的喜爱,在他的创作中他大肆使用这种普通词汇,坚决摒弃华美的文风,他通过艺术重组,使得这些看起来无比朴素的词汇变得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这种朴素平淡的风格却足够引人入胜,使得读者陷入他的作品中无法自拔,与读者的心灵感应让他的作品独具风格。海明威对人生和世界都有自己的理解,他将这种体验融入他的小说创作中,用直觉对事物进行描写和刻画物象,这种表述是非常真实客观的,能让读者在震惊中引发情感的共鸣,而一些简短的毫无修饰的词语,引发了读者无法忽视的视觉冲击。

(三)朴实无华

海明威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在世界文学中都举足轻重,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知道怎样用简单的字词表现晦涩的意思和如何能用最基本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情感。海明威在创作小说时,基本不会用形容和修饰词,他使用最多的就是简单词汇,词语运用准确,陈述平淡,措辞朴实,表现出来的事物和人物真实无比,让人理解的同时又深受其益。海明威在写作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名词、动词、音节较少和含义具体的词语,这些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能直接表达事物的本质,让事物的表现清晰明了,通俗易懂,体现出基本色彩。当作品褪去了华美的修饰和辞藻,留下了的就是精华,海明威用极其简单易懂的文字,把发生的情况和当时的场面毫无保留的展现在读者眼前,甚至没有作者的任何主观想法,就只单单是清晰明了的叙事。然而正是这种没有任何修饰的通俗易懂的语句,才能让读者见之如身临其境,产生情感的共鸣。

(四)现代叙事手法

在创作小说时,海明威运用了一种比较灵巧的写作手法,不动声色的将叙述的角度就转移开去,使得读者在阅读时几乎感受不到作者的存在,将心思和感情全部投入到了精彩的小说中。作品的故事背景是读者能读懂小说的关键,《老人与海》的开头部分,海明威便向读者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故事的主角老渔夫,而在正文中主人公老渔夫出现在读者眼前之后,作者便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吸引读者的眼球,自己却不再出现,读者根本就发现不了作者的存在,而作者也将自己藏在故事的背后,不再现身。这个时候,作者就简单的文字来叙述故事,再加上一些简单的描写,让读者身临其境,完全忘却周围的影响,作者就只是纯粹的叙事,不再发表自己的观点。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小说基本也都仅有一个主角,作者在叙事时,很多地方大量的运用了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读者也容易将自己代入其中,仿佛自己就在故事中尽情畅游,在作者酣畅淋漓的描述下,让人热血沸腾。在《老人与海》中有超过26000字,老人的心理和想法就占据了大半的文字,这些字中大部分都是老人捕获大马林鱼的经过和他与鳖鱼战斗的激烈过程,只有小部分的文字提到了渔夫的身世经历。作者的词汇虽然简单易懂,但是他描写的老人却是思维连贯,情感丰富,内心活动异常丰富,他的心理想法也跳跃的很大,从这件事立刻又联想到了其他毫无联系的事。从这些丰富的心理活动可以看出,老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信念和对自然的敬畏,这种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力量不禁让人为之动容,让人相信虽然不能打败敌人,无法战胜敌人,但是却不能向敌人投降,永远得坚定精神信念不动摇,这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的叙事时以客观的第三人称来描写,仿佛作者只是个无关紧要的旁人,冷静的看着眼前一切按着自己所想的剧情发展,他不动声色将所有情况尽收眼底,时不时看穿渔夫的心理活动再将其记入文字中。他从不让自己的主观感情表露出来,也不会表达自己对眼前发生事物的看法,他只是要将所有都交给读者去思考,让读者在故事中看穿事情的本质,让读者自己思考人生的意义。

(五)借鉴手法

现代的绘画中,很多都是运用了借鉴的方式,海明威也就学到了这招,在他的作品中,就曾微妙的运用了这种借鉴方法。在《老人与海》中,其实就暗暗隐有宗教意义,小说中多处出现宗教味十足的十字,十字形象从开头到结尾都有描写。比如在小说的开头部分,渔夫肩上扛的桅杆就是十字形的;在老人出海时渔夫在海面上钓鱼的样子与海平面看来也像一个十字,十字形象也贯穿了《老人与海》全文上下。小说在结尾的地方描写老人肩扛桅杆仰面而卧,与开头首尾呼应,,也强调了其表现出来的宗教含义。

在借鉴手法中,海明威通常用白描来描写景物,简单的几笔就能让人看见清爽简洁的风景,他在叙述时,习惯隐藏在故事的背后,隐隐流露的情绪与感情让他刻画的人物有血有肉,人物行为流畅,场面极为舒心。而他描写的对话都非常简洁,让人通俗易懂,耳目一新,没有其他的比较繁琐复杂的形容比喻修饰,剩余的都是通俗易懂的文字,清新自然而又让人豁然开朗。

三、结语

海明威创造了一种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他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时代文学风格的创造者,这让他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有一席之地,他的语言风格至今影响着数不尽的读者,也影响着无尽的作家,甚至影响着全世界。他的作品曾多次荣获奖项,他也是文坛硬汉,为现代文学语言树立了一座伟大的丰碑。

[1]张玉环.刍议《老人与海》审美风格构成的语言学特征[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5):67-69.

[2]谭余芬.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语言特色及象征意义[J].作家,2013,(22):56-57.

[3]魏冰.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语言风格及其艺术魅力[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8):129-130.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资助性青年项目:论《都柏林人》中的“精神顿悟”(2017-ZZJH-072)

夏娇(1980-),女,湖北随州人,河南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语言老人与海渔夫
现代网络文学语言的审美维度研究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基于文学翻译的《老人与海》分层阅读赏析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新经济时代文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理解研究
渔夫和小猫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浅谈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渔夫之利
天皇版“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