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7-03-07张莉莉

关键词:幸福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张莉莉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张莉莉

(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幸福,可是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获得幸福,因此他们在实际追寻幸福的道路上陷入了种种的困境之中。这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个正确的幸福观导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能指引我们获得真正的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需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驱动力;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幸福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但可以指引我们每个人获得幸福,而且还可以指引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克思;幸福观;现实意义

一、幸福的概念

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从平民百姓到伟大领袖,无论男女老少,也无论是普通人还是大明星都在努力追求幸福,没有不追求幸福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拥有幸福。追求幸福,是人类的本性。那么幸福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认为幸福是拥有很多钱,然后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有人认为幸福是能够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有人认为自己的梦想得以实现就是一种幸福;有人认为自己能够每天开开心心的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幸福?是物质领域的感官快乐还是精神领域的道德追求?其实根本就没有一个绝对的关于幸福的概念,只不过每个人对于幸福有着不同的观点。因为幸福是一个主观的东西,它不是外在的能看得见的物质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它与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非要给幸福下一个定义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幸福的词源上来探究幸福,希腊语是edudaimonia,从其词源上讲,它包含“eu”(好善)和“daimon”(灵魂的守护神)。edudaimonia在英文中一般被翻译为happiness,主要侧重突出人的主观感受。比起客观happiness更多地的是强调主观。所以从词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幸福”得依靠善行。

虽然每个人都在追寻幸福,都渴望拥有幸福,而有些人如愿以偿了,有些人则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偏离了方向,最终离幸福越来越远。正因为幸福是一个主观的内在的感受,不容易把握,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难免会迷惑、彷徨、急躁、不知所措。如此一来,我们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就需要一个正确的“路标”来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那么谁能担此大任呢?非马克思莫属了。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对幸福进行论述,但马克思幸福观的诸多思想要点都散见于其众多经典著作当中。他的一生都在围绕着幸福这一主题进行思考。不断地为劳苦大众的幸福进行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斗争,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关于幸福观的著作,但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挖掘出幸福观的思想,其中也不乏有比较明确的观点。并且马克思认为幸福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马克思幸福观的形成

马克思关于幸福观的表述最早出现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在这篇论文中,马克思表达了自己想要成为一个高尚的、幸福的人,还道出了把全人类的幸福当作自己终身奋斗的伟大理想。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还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理论观点,他只是以一个青年人的满腔热血来挥洒自己单纯的、真实的想法。但值得一提的是,他这时候已经开始从信仰上帝转向了关注现实的人。在之后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着重研究了伊壁鸠鲁哲学,伊壁鸠鲁认为人类要想获得幸福首先应该取得自由。马克思非常赞同伊壁鸠鲁的这个观点。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就着重强调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与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前者注重偶然性,后者注重必然性。这一差别是由伊壁鸠鲁通过提出原子能够发生偏斜运动而实现的,而且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的这一贡献,还将偏斜、偶然性规律应用于人,使人具有自由意识,同现实生活中束缚人、扼杀自由的专制制度作斗争。由此可见,马克思把伊壁鸠鲁的偶然性规律投射到现实生活中的人身上,要求人们挣脱现实生活中的造成人们不幸的“必然性”,实现现实的自由,进而实现现实的幸福。与伊壁鸠鲁把反抗诉诸于内心,以祈求获得“灵魂的不受干扰”不同的是,马克思把反抗提升到现实层面,他试图通过政治解放,乃至人类解放来实现人类的现实自由和现实幸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给出了幸福观的最初形态,即人们要想真正获得现实幸福就必须通过实践革命的手段来改造旧世界,创立新世界。马克思的幸福思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发生了本质性的转变,从最初的唯心主义转向了唯物主义。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但完成了对黑格尔哲学的双重批判和超越,而且提出了异化劳动等思想,孕育着新的社会历史观的萌芽。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认为幸福的定义升华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的高度,使马克思的幸福观逐渐走向了成熟。

从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形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以往的幸福观不同,马克思的幸福观实现了革命性转变,从天国回到了人间,要求实现人们的现实幸福,马克思的幸福观的实现途径是实践活动,因此是真正现实意义上的幸福观。

三、马克思幸福观的内容

(一)需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驱动力

马克思认为,幸福建立在一定的物质条件基础之上,人们的需求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以及归宿,人们要想获得幸福首先就应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1]人的活动的内在动机,就是人的需要,舍弃人的需要就无所谓人的本质和人的幸福。“马克思把人的幸福和人的需要看作不可分离的”。[2]马克思认为,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自己的吃、喝、住、穿等一些基本问题。对人的需要的剥夺,就是对人的生命和人性的剥夺,也就是对人的幸福的剥夺"因此,满足自己的需求是人们追求幸福的动因。恩格斯也认为人对其生存的渴望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和需求完全是正当的,追求生命的延续和满足正当需求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的权利,如果人的最基本的生理与心理的需求都不允许被满足的话,那么就无从谈及人的幸福了。

(二)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源泉

“人只有在自由自觉的劳动中才能感受、确证和实现自己的幸福”,[3]只有劳动才能将自己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也只有通过劳动我们才能真切的享受劳动带给我们的快乐,体验劳动的过程,享受劳动的成果。所以,坐享其成的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幸福是存在于劳动的过程之中的,存在于我们奋斗的过程之中以及取得劳动成果的结果之中。首先,劳动可以体现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在劳动以及收获劳动成果的过程中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满足感和成就感,而这些是劳动之外所无法感受到的。其次,劳动能给一个人带来自信,劳动是我们改造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有力武器,使人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至少可以通过辛勤的劳动渡过难关。最后,通过劳动获得的幸福才是最真切最持久的。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回报是正当的,因此我们可以尽情地、踏实地享受我们的劳动成果,只要我们有劳动的能力,肯劳动,那么我们会经常在劳动的过程中收获幸福。因此,只有经过了劳动的付出我们才能真切的感受到幸福的真谛。

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人拥有劳动能力。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肯定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认为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

(三)幸福离不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

一个物质生活富裕而精神生活匮乏的人是不幸福的,反之,一个精神生活富足而物质生活贫困的人也是不幸福的。所以一个人要想真正获得幸福就得将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统一起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是相辅相成的,任何只单纯追求物质享受和只单纯追求精神愉悦的人都不会得到幸福的。而只有在努力获得物质满足的基础上进而在精神方面提升自己的人才能获得幸福。试想一下,一个拥有百万财富却是一个没有多少文化,不懂基本礼貌,甚至道德败坏的人,这样的人在与人相处时会由于自己精神文明的缺乏而给别人带来不快,同时他自己也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那么他会拥有幸福吗?显然不会。同样的,如果一个有着良好文化素养、高尚道德情操以及才华的人,却每天都要为吃、穿、住等基本的生活需求奔波于底层而不得脱身的人,他的内心真的会感到幸福吗?我想不会,这样的人肯定会有一种怀才不遇的感觉吧。一个人要想发展精神生活必须得依靠物质来给与相应的支持,同时得依靠精神给他在物质发展方面进行相应的指导。所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认为,一个人只有将幸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一起来,使二者相互协调发展,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我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之外还要在精神方面提升自己。所以马克思认为幸福的获得离不开物质生活的发展,同时也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发展。

(四)幸福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只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而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幸福以及怎样取得幸福。所以要想获得幸福,必须首先全面地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配得上拥有幸福的人。那么一个经常为生活所累以及心灵遭受压抑的人是无法取得全面发展的,因为他还无法跨越眼前的障碍,更何谈其他方面的发展。所以在全面发展自己之前,必须使自己获得自由:既不受生活所迫和疾病缠绕的自由,也不受精神折磨的心理自由。只有拥有了身心自由的人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各项实践活动中来。所以自由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拥有自由的人不会轻易受到外界因素的限制,他会真正听从自己的内心来从事实践活动。只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了才能去积极追寻幸福,但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单单是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的类本质的复归,还要保证人的类特性的充分发展。当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光靠个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还得依靠社会的进步与支持才能实现。

另外,马克思还认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要注重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相统一;在索取的同时也要懂得奉献,否则也不会得到幸福等。

四、马克思幸福观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虽然目前我国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等建设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有许多人依然信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正之风。还有一些人不是通过诚实劳动来取得报酬而总是投机取巧以逃避劳动的辛劳。那么这些人看似是在追寻幸福,可实际上他们却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得不到幸福。他们只是盲目地需求幸福,却没有通过有效且正确的方法来切切实实地追求幸福,那么幸福自然不会临幸他们。马克思的幸福观告诉我们需求是人类追求幸福的驱动力,所以人对其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求完全是正当的,因此我们要勇于肯定自己的正当需求并且为之奋斗,满足正当需求,保存生命是人不可剥夺的权利。而马克思也同样告诉我们要通过劳动、通过实践来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注意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全面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最终获得幸福。因此,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只有三观正确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幸福以及如何追寻幸福。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目前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而且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那么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得注重发展质量,我们中国目前在教育、医疗等方面虽然都有所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不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只有当我们每一个有着正确三观的人才会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注重和谐,这样就在无形中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才会给自己给他人及社会带来幸福,因为拥有正确三观的人才会懂得自己需要什么以及社会需要什么,更加懂得幸福的创造不是凭空而来,而是要通过我们勤劳的双手来获得。我们更加懂得只单纯追求物质的享受不是真正的幸福,还要注重精神的发展,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否则,即使幸福来到我们身边,我们也不会察觉到。而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所告诉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还告诉我们幸福的获得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我们就会努力在身体素质、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来发展自己。并且我们不只是会发展自己,我们还会鼓励和帮助别人来积极地发展,因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即使有少部分人没有取得发展,那么我们构建的所谓的和谐社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所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在指导我们个人如何获得幸福之外,也指导了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五、结语

虽然马克思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幸福的专著,但他的幸福思想依然贯穿他所有著作的始终,只不过需要我们仔细去挖掘,并且马克思的所有著作都无不是马克思为我们全人类的幸福而着想的见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肯定我们人类的正常需求,并且告诉我们劳动是幸福的源泉,也就是说幸福的获得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另外,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要注意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不能顾此失彼。还要努力在各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不但指导我们个人如何获得幸福而且还指导我们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民获得幸福。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实践和智慧的结晶,是真正现实意义上的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因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旗帜,严格按照马克思的科学幸福观来要求自己,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同时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26.

[2]江海全.论马克思主义幸福观[J].哲学研究,2007,(2):10.

[3]邓先奇.从马克思的人性论解读人的幸福[J].汉江论坛,2010,(7):64.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5]李晶.简论马克思的幸福观[D].辽宁大学,2011.

张莉莉(1990-),女,陕西延安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幸福观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