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2017-03-07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水资源资源环境

李 咪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资源环境经济学的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李 咪

(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在梳理资源环境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前提下,全方面分析了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可从以下几点进行讨论:严格控制区域内各规模城市用地的扩张问题,因地制宜,合理调控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关系;水资源是当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基于绿色化理念评估城市发展的水资源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探求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治理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

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气资源;经济学

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处于不断改造周围环境的动态过程。21世纪后,环境问题已成为继人口、能源、粮食问题之后的又一大社会问题,且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中国关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1973年,中国正式召开第一届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并于1978年制定了《环境经济学和环境保护技术经济发展规划(1978—1985年)》;如今,环境经济学已逐步发展成为理论知识全面、相关实践丰富的学科。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土地资源、水资源和大气资源为切入点,重点总结其研究理论和方法观点,以期为提高居民宜居度提供相关建议。

1 资源环境经济学理论研究

1.1 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即决定论或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环境。在西方,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渊源长久,从时间纬度上可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涉及诸多学科。

在地理学范畴内,德国地理学家拉采儿与其弟子美国地理学家森普尔的理论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拉采尔在其所著《人类地理学》中,把人定义为环境的产物,认为人属于生物中的一种,其活动、发展和分布受环境的限定较为严格。森普尔在他撰写的《地理环境之影响》一书中,对拉采尔的思想极力推介。不过他对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持慎重的立场。但环境决定论太过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地理学家意识到,不同区域的人类社会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受到社会、历史诸多因素的影响,地理环境并不是决定性的影响因素。

1.2 人地关系论

人文地理学以人地关系论为基础理论,人地关系的研究贯穿于地理学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重点研究“人与地”间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规律和人地关系地域的调控优化,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2]。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只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经济、文化、社会和政治等因素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3]。

人地关系中的“人”和“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分布和密度受地理环境优劣的影响;过量的人口对环境则是一种压力,是造成人地关系失调的主要原因;而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环境利用也无从谈起。在人地关系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人”。人类通过活动改变环境,反馈于人类生活,这就是人地之间的互动关系。吴传钧老先生以此为基础,首次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定义。

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经济出现高速增长,伴随着全球问题的出现,全球的发展观念出现了多次的变革,期初由“增长理论”转变为“发展理论”,最近到“可持续发展理论”[4]。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隶属下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经过四年的研究与论证,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报告,首次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承办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文件报告,其内容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核心,此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作为一种新兴的发展观被多数人所接受,并在世界范围内被各国政要达成共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健康的发展理念。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正在尽力走出一条生活富饶、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路线,其特点可总结为以下方面:自始至终维持经济的理性增长;全力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满足“以人为本”的基本需求;调控人口的规模、结构变化,提高人口素质;维持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适度扩大生态容量;重视科技进步对于发展瓶颈的突破;始终调控环境与发展的平衡协调。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一个区域的全面协调发展、长期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平衡协调发展。

2 资源环境的经济效应

2.1 土地资源

城市是人类改造生存环境最杰出的成果,土地利用类型转变最丰富的区域几何体。因此,本研究对土地资源的总结主要针对城市用地进行分析。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物质实体有机统一的地域空间。建设用地扩张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而经济增长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较高水平时,建设用地的外延性扩张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2.1.1 经济增长带动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变化多样,经济增长的同时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5]。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个别地区的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清晰,有时出现经济下跌或零增长现象[6-7]。郭瑞敏基于不同的生态位城市分类,利用库兹涅茨曲线、logistic模型拟合和脱钩模型等方法,综合验证了不同生态位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吕晓通过“时点序列总量投入与阶段性年均增量投入”两个视角切入,选取经济产出以及综合产出作为分析建设用地扩张的效率情形[9]。

在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中,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是重要的探求工具,也是衡量城市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手段。杜官印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探索土地要素投入的生产效率,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在由“马尔萨斯增长”向“索洛增长”转变,城市用地快速扩张是必然要求[10]。赵可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分析全国29个省份的经济增长与城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关系,认为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是专家和政府用来抑制城市用地扩张的新视角[11]。

2.1.2 城市用地扩张与占用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分析

我国城市化发展时间短,起步平台低,相关理论研究趋于局限,相关的研究多涉及到省域、城市群等地区,也有对小尺度区域的研究,如上海市[12]、东莞市[13]等。其中,朱凤凯等[14]学者提出,中国的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不协调现象是由东部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的。国外学者的研究涉及的尺度很多,有对东南亚港口城市的空间结构研究,对英国工业城市结构的研究,对前工业社会期间城市系统内部结构的研究以及欧洲、美洲的城市空间结构差异的研究。例如Gottanman[15]选取城市连绵带、W.Alonso[16]对土地循环结构的研究。与国内的研究方向相比,国外学者的关注层次更加宽广、更具有前瞻性,研究区域由某个区域扩展到跨区域,甚至面向跨国的国际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学科的相互交叉融合,在城市空间扩张的时空差异分析研究中采用的地理学方法也有所不同,例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遥感检测、GIS、空间模拟等。李晓文[17]通过TM/ETM遥感资料,分析上海市城市扩张模式,厘清城市发展的“增长核”。王志宝[18]利用建设用地空间变动函数,分析各省市区之间的建设用地变动关系。龙花楼研究员[19]认真梳理国内关于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采用样带和横向比较法、演绎法、对应关系与系统综合分析法等,对土地利用转型的人口、经济和生态效应进行测度。

2.2 水资源

2.2.1 经济发展遭遇水资源瓶颈

经济发展离不开水资源,水资源承载力的下降势必会影响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20]。如果面对水资源供需不平衡的现状,水资源紧缺难以得到彻底的改变,水资源总量一旦打破最低水资源总量红线,这必将妨碍城市的整体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甚至影响城市在全国的综合竞争实力。

2.2.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是基础

2014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为1 998.6 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但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4%,已达到领跑世界各国水平。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消耗,在新常态的城市发展背景下,城市水资源紧缺与快速城市化之间越发不协调[21]。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研究方法、优化对策建议、理论创新等方面。吴丹等[22]学者通过把生长曲线模型与自回归聚合滑动平均模型相结合再建立非线性多目标优化模型的方式,来实现城市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曾凡萍[23]使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及秩相关系数法对水质资源进行评价;臧正等[24]结合分岔理论和突变理论,引入突变级数法进行资源承载力的多目标综合评价;曹洪华等人[25]通过解读“生态文明”宏观理论内涵,研究洱海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耦合机制;周敏[26]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对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北京人口承载力进行测度,总结出水资源是制约北京人口承载力的最大短板。

2.2.3 绿色化经济建设需要水资源的支撑

绿色化是在十八大提出“新四化”的基础上复提出的新发展战略,“四化”变“五化”表征着中国的发展方式将彻底地从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模式转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模式[27]。在经济领域,绿色化是一种生产方式,而水资源的消耗是绿色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用水结构中,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浪费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工业用水占有量也比较大;城市居民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达不到绿色低碳的要求,与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匹配,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绿色化的内涵[28]。城市水资源短缺现状并不能为今后的绿色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2.3 大气资源

2.3.1 大气污染造成经济损失

环境污染价值的评估一向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范畴之一。环境经济学观点认为,环境污染就是对环境质量的消耗,为了减少这一消耗,人们必须付出一定代价,即支付相应的环境费用。大气污染事件在对环境造成不可低估的危害的同时,更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而发达国家较早开展了大气污染的研究和治理。

环境估值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从研究尺度看,国内学者对大气污染的经济损失研究分为全国、省域和市域三个维度。郑易生等[29-30]从人体康健、农业和畜牧业、家庭洗濯等方面估算了1993年我国大气污染引发的直接经济损失。夏光和赵毅红[31]将环境污染分为水、大气和固体废弃物三类,采用市场价值法和机会成本法分别估算了1992年三类污染造成的用水方面的经济损失。於方等[32]探讨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评估的主要问题,并测算2004年我国大气污染引发的健康损失。穆泉和张世秋[33]以2013年1月受雾霾影响的全国20个省市面板数据为基础,采取成本法和剂量-反应函数,计算得出该雾霾事件导致全国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约230亿元。

2.3.2 大气治理的经济措施研究

庇古在其《福利经济学》中首次提出污染费、税的概念。20世纪70、80年代,海外制定了一系列对保护环境有益的财政与税收政策。Joseph V.Spadaro,Ari Rabl[34]探讨了怎样确定单位重量污染物的成本,进而为确定符合市场特点的税率提供支持;美国联邦环保局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提出排污权交易形式并实施。1990年,美国制定执行“酸雨计划”项目与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政策。2005年,大气排污权交易制度在欧盟成员国中正式施行。

3 研究展望

全球生态系统和资源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彼此影响。要搞好经济发展,学者们需思考如何合理地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在五大发展理念提出的前提下,绿色化经济发展受到更多的关注。“一带一路”的建设更将资源环境问题推上国际化。不断完善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今后发展的重要趋势。如何从理论上的分析到定量评价转变,并且选取有效的数据指标和一定的区域进行实证研究,是当前专家学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1]吴斌,赵延军,王力岩.环境资源价值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2):10-14.

[2]刘盛佳.吴传钧院士的人文地理思想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学说[J].地理科学进展,1998,17(1):12-18.

[3]陆大道,郭来喜.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J].地理学报,1998,53(2):97-105.

[4]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3):1-6.

[5]钟太洋,黄贤金,王柏源.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脱钩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18-31.

[6]FAY M,OPAL C.Urbanization without Growth:A not so Uncommon Phenomenon[M].New York:World Bank Publications,2000.

[7]CHANG G H,BRAA J C.The paradox of China's growing underurbanization[J].Economic Systems,2006,30(1):24-40.

[8]郭瑞敏,千怀遂,张灵,等.不同生态位城市用地扩张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6,31(5):800-811.

[9]吕晓,黄贤金,赵雲泰.不同视角下建设用地扩张效率的对比分析——以江苏省原通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33(7):148-154,168.

[10]杜官印,蔡运龙,廖蓉.中国1997—2007年包含建设用地投入的全要素生产率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7):59-65.

[11]赵可,李平,张安录.经济增长质量对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影响分析——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3-57.

[12]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J].地理研究,2003,22(6):769-779,813-814.

[13]黎夏.利用遥感与GIS对农田损失的监测及定量评价方法——以东莞市为例[J].地理学报,1997,52(3):279-287.

[14]朱凤凯,张凤荣,李灿,等.1993—2008年中国土地与人口城市化协调度及区域差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4,33(5):647-656.

[15]戈特曼,曹忠信,侯军.论特大城市[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7(10):33-35,12.

[16]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Toward a general theory of land rent[J].Economic Geography,1964,42(3):11-26.

[17]李晓文,方精云,朴世龙.上海及周边主要城镇城市用地扩展空间特征及其比较[J].地理研究,2003,22(6):769-779.

[18]王志宝,曹广忠.中国各省市区建设用地空间差异分析:1996—2004年[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6):20-25,39.

[19]龙花楼.国内土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前沿探索[C]//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中国城乡发展智库联盟.2016中国新时期土地资源科学与新常态创新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30周年纪念会,2016:18-29.

[20]段新光,栾芳芳.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新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3):119-122.

[21]李九一,李丽娟.中国水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J].地理学报,2012,67(3):410-419.

[22]吴丹,王士东,马超.基于需求导向的城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6,30(2):31-37.

[23]曾凡萍,付于兰,方丹,等.江西境内萍水河水质状况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4):65-68,89.

[24]臧正,郑德凤,孙才志.区域资源承载力与资源负荷的动态测度方法初探——基于辽宁省水资源评价的实证[J].资源科学,2015,37(1):52-60.

[25]曹洪华.生态文明视角下流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6]周敏.资源约束下北京人口承载力研究[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13.

[27]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1-3,6.

[28]王海宁,薛惠锋.中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问题与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2):24-27.

[29]郑易生,钱薏红,王世汶,等.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1993年[J].生态经济,1997(6):6-14.

[30]郑易生,阎林.9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估算[J].管理世界,199(2):189-197.

[31]夏光,赵毅红.中国环境污染损失的经济计量与研究[J].管理世界,1995(6):198-205.

[32]於方,过孝民,张衍燊,等.2004年中国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经济损失评估[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7,24(12):999-1003.

[33]穆泉,张世秋,马训舟.北京市居民节水行为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50(3):587-594.

[34]SPADARO J V,RABL A.Air pollution damage estimates:the cost per kilogram of polluta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isk Assessment&Management,2002,3(1):75.

(编辑:周利海)

Summarization of Research Status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

Li Mi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impact of land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 and atmospheric resource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emise of combing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economics.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following points could be discussed:(a)Strictly control the expansion of urban land use in the region,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reasonable regulating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landurbanization.(b)Water resources was one of the main problems in current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ing,it was necessary to evaluate the urban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nd build 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ity.(c)Explo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growth mode was the fundamental measure to control the problem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land resources,water resources,atmospheric resources,economics

X196

A

1008-813X(2017)03-0013-05

10.13358 /j.issn.1008-813x.2017.03.04

2017-04-13

李咪(1995-),女,陕西榆林人,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人文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城市地理与区域规划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水资源资源环境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2019年河南省水资源公报(摘录)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资源回收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