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培育及国家信仰核心价值、凝聚力研究
2017-03-07穆庆明
李 天,穆庆明
(1.民盟石家庄市委,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民盟河北省委,河北 石家庄 050000)
民族精神培育及国家信仰核心价值、凝聚力研究
李 天1,穆庆明2
(1.民盟石家庄市委,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民盟河北省委,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培育民族精神有助于塑造民族之魂,体现国家软实力,树立民族自尊心,意义深远。坚定信仰,放大和升华核心价值,不断增强凝聚力有助于抵御西方社会多样化思潮对人们思想、价值观产生的不良影响。本文一方面通过明确民族精神的特点,梳理民族精神的脉络,提出重塑和培养民族精神的措施;另一方面阐明了国家信仰的时代内涵及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进而对培育民族精神、坚定信仰、体现核心价值提出建议。
民族精神;信仰;核心价值;凝聚力
民族精神形成于一个民族的同一地域、同一社会文化实践中,有着共同的精神气质、共同的思维方式、共同的道德准则、共同的价值取向,并被本民族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的最大公约。民族精神集中体现出整个民族的文化承载、精神气质、风貌特征,汇聚成整个民族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的精神共同体,更是国家软实力体现要素之一。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而且始终向往世界和平、祖国统一。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提振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节。
伟大的时代凝聚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全力实现“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的潮流中,国家信仰则是我们将理想变为现实的另一个支撑。信仰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国家信仰则是整个国家、整个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鼎立出中华民族的信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明确了当今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关于信仰的总体目标和行为准则,是全国上下赖以生存的精神之源。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理想信念,让“中国梦”在国家信仰的翼护中更加闪亮。
一、民族精神的文化优势
1.爱国主义聚核民族精神的源流支撑。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必须具备高尚的品格与振奋的精神。中国共产党顺应社会、时代发展要求,于长期实践中领导各族人民形成特有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塑铸中国人民的政治品质和道德风尚,增强国民的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是中华民族长久保持自强不息、
繁荣昌盛的常青树。千百年来,众多仁志之士以爱国为己任,忧劳体国,见贤思齐,临危不惧,保家卫国,忧国如家的可贵精神,使中华民族久经考验。
2.民族精神彰显中国道德观。辜鸿铭认为,世界上最高尚、最完美、最有效的力量就是道德的力量。“人之初性本善”的传统理念形成了中国人儒雅、忠诚、成熟、谦逊的性格。如今“中国梦”思想正以“正能量”形式把新的中国道德观向世界展现,从维护国家稳定和维护世界和平出发,谋求一条“富强、民主、文明……”的光明大道。因此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紧紧围绕新的道德观,将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落实到行动上,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爱国之举、效国之行当成自己的责任,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民族精神。
3.民族精神坚定了大国民族自信心。在中国文化衰落、中国人的精神遭到践踏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以独有的方式捍卫了中华文明,捍卫了中国人的尊严。在中国面临西方列强侵略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提振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艰苦卓绝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最佳代言。近年来,中国敢于在国际事务中主持公道、伸张正义,敢于据理力争表达国家与民族的利益诉求,是值得中华儿女为之骄傲和自豪的事。
二、民族精神的文化脉络
1.古代民族精神。一是求真务实。中华民族精神自古渗透着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求真务实精神让中国人民擅于将理想信念与干事创业结合起来,把健康的人生观注入生活与工作中,严于修身,严于律己。二是忧国情怀。忧国情怀是经过历史的沉淀、累积、凝炼、升华而成。传统儒家抱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下道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千百年来一股浩然正气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三是兼容并包。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多民族国家,由汉、满、蒙、回、藏等多个民族共生共和。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信任与血肉联系,是民族大团结的基础。
2.近代民族精神。近代民族精神体现更多的是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的献身精神。林则徐不畏强暴虎门硝烟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外来侵略,开启了我国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新篇章。伟大的爱国主义先驱孙中山先生以“天下为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口号吹响了反帝反封的号角。
3.现代民族精神。现代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此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趋于胜利重大转折时期形成并发展的中华民族精神是至为富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全面拓展弘扬民族精神,历史性地创造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以星火燎原之势成为我党革命火种之源,长征精神将革命火种完整保留延续,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继承并发展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现代民族精神一脉相承。
4.当代民族精神。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缔造了社会革命的奇迹,为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光彩。在当今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进程中,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崭新的时代价值,主要表现为有利于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有利于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塑造现代人格,有利于按照“中国梦”宏伟设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为民族独立、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形成了举世瞩目的优良传统,代表了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也自然成为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精神法宝。
三、民族精神所经受的文化冲击
全球化进程中文化的加速融合交汇,一方面体现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不同程度上存在侵蚀本地土著传统文化、影响社会与经济稳定发展,甚至威胁到某些国家的主权,民族精神的外延和本质不同程度地都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一是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史上唯一一个有着悠久历史而且文化血脉从来未中断的文明大族,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五彩纷呈、博大精深,但我们对民族精神的继承、涵养、保护、发扬的力度还有不足,一些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如书法、诗词歌赋、曲艺等,不同程度都出现早衰现象。
二是民族精神中的正能量因子在世界文化浪潮的冲击渗入下受到影响。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舍生取义的英雄主义、豁达大度的人格魅力等都有滑坡,严重的甚至产生了退化,如自由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有所抬头等。
三是民族精神生存的基因纯度与发展的环境安全遭遇威胁。如当今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中的“普世价值”,大力进行文化入侵,从而达到其“和平演变”的最终目的。随着信息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思想与文化传播的速度进程日益加快。西方普世价值还可以利用其先进的网络、卫星、媒体、广播、电视等传播手段,进行他们赤裸裸的文化殖民,从思想文化领域实施他们意识控制。
四、民族精神与国家信仰辩证统一的关系
国家强盛,需要精神动力;民族进步,有赖信仰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应该仅在经济腾飞中创造奇迹,更要在精神信仰、文明文化上书写辉煌。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拥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正确引领思潮、凝聚共识、攻坚克难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课题。精神萎靡不是社会主义,信仰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显然民族精神与国家信仰是相互引领、相互促进、同根同源的关系。
1.国家信仰与民族精神关系密切。国家信仰上溯到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甚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从井冈山精神到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再到西柏坡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精神等民族精神,都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总取向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绽放,二者存在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看来,民族精神和国家信仰互为补充,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内容和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凝练表达。
2.国家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是民族精神的主导成分之一。信仰巨大的社会功能就是一种精神聚集的结果。与此对应,所谓的“信仰危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精神性的危机,而“信仰重塑”也表现为相应的精神意识的调整和变革。国家信仰是在国家最大公约范围内,人对于世界和社会所具备的系统看法和见解,哲学、政治、艺术、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体表现。在民族精神的驱动中,国家信仰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生活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3.民族精神必须被内化为国家信仰方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实际功能。民族精神是多方面的,它对于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可以凝聚和引领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等。作为精神力量,民族精神本身不能直接对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价值体系发挥功能作用。民族精神功能的实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诸多措施和条件相配合,其全部功能需要经过社会主体来实现,其实现方式是主体认同。主体认同包含着三个方面:“同意”、“接受”和“信仰”。仅有“同意”和“接受”还不足以构成主体认同的完整结构;利益驱使下的同意、接受,还不足以确保主体认同中信仰的持续增长。国家信仰作为大信仰是站在国家高度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的精神寄托,蕴含着指引民族主体认同的前瞻性因素。因此,民族精神要想发挥作用、履行其正常功能就必须得到主体认同,就必须被全体人民内化为思想意识的信仰和信念。
五、国家信仰的时代内涵及所面临的现实挑战
1.国家信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伟大的思想家柏拉图曾说过:“我们若凭信仰战斗,就有双重的武装。”有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国家信仰,也就少了“三令五申”而多了思想自觉,有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信仰责任感,社会上多了公平正义,少了民生哀怨。唯有带着信仰战斗,才会百毒不侵,永不言弃。因为相信才会存在,才能为伟大的改革事业提供牢固支撑和强劲动力,才让“中国梦”在国家信仰的支撑下日渐清晰。
2.国家信仰所面临的现实挑战。随着改革的深化及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社会转型风险影响、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邪教对社会的危害、侵蚀等,都是当前中国社会风险的实际表现。社会风险的存在势必会在不同程度产生信仰的偏差与淡化,这都将对我国的全面发展形成危害。
一是社会风险层面对信仰的冲击。改革开放使中国经历着一场波澜壮阔的社会转型,一部分人面对社会变革的大潮,不仅不能正确对待新旧文化、思想与价值取向的冲突,出现了思想上的瓶颈,行为上的过差,以致信念动摇,理想弱化,价值观出轨,甚至还出现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以“我”字为先,我的经济利益和未来的政治利益大于一切。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资本,打着为人民服务的幌子为个人或集团谋取利益。于是“权钱交易”“暗箱操作”“权力寻租”“潜规则”就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二是市场功利文化对信仰产生负面效应的冲击力。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则,在市场功利性价值观念的推动下,如一些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腐化变质,对人民的疾苦漠不关心。作风也变了味,特权现象暗潮汹涌,公平正义被扭曲,社会风气遭到破坏;在个别基层村镇陷入“读书无用论”的文化恐慌;“全能神”“华藏宗门”等邪教趁虚而入,谋利害人、祸国殃民。
三是西方国家依托强势话语霸权宣传“西方民主”对信仰的冲击。从国际来看,遏制中国崛起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进行和平演变的文化渗透,弱化中国人的国家信仰,进而分散中国人的凝聚力。
六、培育民族精神、坚定信仰体现核心价值的建议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曾经经受住了战争年代血与火的洗礼,度过了一穷二白的建国时期,还战胜了改革开放时期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发展成为今天的世界第一大政党。这让人振奋,同时令人深思:它是靠什么由苦难到走向辉煌的?它又是怎样充满生机与活力呢?总书记的讲话给出了我们答案,“崇高信仰始终是我们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只要我们永不动摇信仰,我们就能无往而不胜”。
1.要把培育民族精神、坚定信仰纳入国民教育。一是积极发挥和利用现代传播手段植入国民教育中去。发挥大众传媒和影视作品、文艺作品等传播载体作用,把培育民族精神、坚定信仰渗透到相应载体中去,惩恶扬善,塑造为国为民者的精神标杆形象,让祸国殃民者无处藏身。二是借助开展“正能量”的社会文化活动植入国民教育中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面向人民群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文化活动,以健康的乡里文化、社区文化、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从小、从细、从实发挥好国民教育的主体认同功能。三是融合家庭、学校、社会三层教育格局体制塑造国民教育的大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既有各自的独特性,又相互配合渗透,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国民思想立体教育的有效途径,所以应结合各自特点,积极营造有利于培育民族精神、坚定信仰的大环境。
2.要把培育民族精神融入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建设中去。民族精神是民族的血脉,而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灵魂。中共十八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伟大号召,要让“三个倡导”,“24个字”的基本论述在心中扎根,内移转化为理想和信念。一是要坚持與论导向。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把握正确方向,发挥主流媒体文化引领作用,凝心聚力,弘扬正能量。二是要坚持文以载道。坚持文化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主义主流方向,执行“三贴近”原则,以优秀文化作品宏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要坚持践行体悟。价值观的确立必须用心体会感悟,最终落实到实践上。要广泛开展学雷锋、学先进、志愿服务、共建文明等主题实践活动,将坚定信念与联系群众结合起来。四是要坚持示范警示。一方面通过常态化的学先进、争先进、做先进开创社会新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心灵;另一方面以法治打击各种违背和践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而走入歧途或违法犯罪的典型事例。
3.以民族精神体现信仰价值要把握时代步伐。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振兴国家、振兴民族精神而产生的,整个国家价值体系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体现着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包含着精神信仰。我们正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队伍的新历史起点上,这些都是难打的硬仗、难啃的骨头。我们唯有唤醒血性,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决心,以“大众创新、万民创业”的锐气,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投入进来,才能赢得时代的胜利。
4.不断加强弘扬培育力度,重新探索民族精神信仰。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不仅要继承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也要以开放的视角,辩证地迎接外来文化的到来。弘扬中华精神首先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从中汲取丰富养分。国家信仰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神聚力将信仰根植于心,要让人民来共享国家红利。当今世界,各民族彼此开放、学习、相互取长补短,信仰交叉,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善于吸收和利用其他民族的优秀成果,以加速自身发展,如果一味地闭关锁国就可能造成民族发展放缓或停滞。当然,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要抱有正常的心态,既不能盲目崇洋媚外,也不能“依葫芦画瓢”照搬照抄,而是要有原则、有节制、有取舍的吸纳。
5.以民族精神坚定信仰要建立长效机制。以民族精神坚定信仰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事业,如果社会各阶层缺乏联动,其结果必然会打折扣,因此要逐步建立长效机制,使得对精神信仰不懈追求的时代任务覆盖到全社会,落实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规划制定相应的践行操作机制、培养教育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传播机制、预警机制等。逐步将一项看似抽象、意识形态的思想工作做的看得见、摸得着、有实效、管大用。然后再以思想指导实践,正确运用精神武器力争从根本上医治诸如食品安全、住房教育医疗、贫富差距拉大、收入不平衡、就业难、社会仍存在不和谐因素等社会病,从而增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信任与拥护,在心中真正确立起国家信仰的精神许可。
1.欧阳康.文化反思与价值建构:全球化与民族精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詹小美.民族精神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3.卞敏.民族精神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
4.侯惠勤.新中国意识形态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1.
5.彭继红.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中作研究(1949-2009)[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
6.唐霞.辜鸿铭思想对当今民族精神培育的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2,(10).
7.陈君生.论近年来影响中国重大事件中的民族精神培育与弘扬[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8.朱燕鸣.论风险社会和信仰危机[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1).
9.陈亚联.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探析[J].西藏研究.2014,(6).
10.刘权政,郝帆.多元文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理论导刊.2015,(1).
责任编辑:郭清梅
2016—05—20
李天(1977—),中国民主同盟石家庄市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参政党理论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主要从事参政党理论及统战理论研究;穆庆明,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
G122
A
1009-6981(2017)01-00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