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
2017-03-07赵洁民张丽霞
赵洁民,张丽霞
(河北省直工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哲学意蕴
赵洁民,张丽霞
(河北省直工委党校,河北 石家庄 050081)
习近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就为什么建设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深刻阐明了生产力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指导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哲学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要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乡愁”“APPC蓝”等习氏生态词汇广为人知,这些思想内涵丰富、内容深刻,既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理念,又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鲜明特色。面对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生态环境逐步恶化的严峻形势,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在创造社会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环境危机、生态恶化、资源枯竭正使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要化解危机,迎接挑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①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民族未来的根本大业。一个民族要生存、要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高度,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和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多次讲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美丽家园,就必须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中国梦,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民主、社会的和谐、精神的文明,更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仅满足于温饱和小康,更要求环保和健康。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是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最直接、最现实的追求。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召开华东7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指出:我们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让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盼梦想成真,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运用
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一系列问题,在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得到了炉火纯青的运用。
1.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思维方法说明人与自然关系是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辩证法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200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栏目中就生态文明建设首次提出著名的“两座山论”,他认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两座山”的辩证关系进行了深刻反思和缜密论述,指出在实践中人们对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这“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没有认识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基本忽略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绿水青山资源;第二个阶段是随着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的开始凸显,基本认识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关系,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因为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的进一步阐述“两座山”的辩证关系。提出当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产生矛盾时,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并指出“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习近平通过深入阐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来说明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结合。
2.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的思维方法强调了生态与文明兴衰的辩证关系。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早在2005年4月,担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上就明确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习近平在201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作出经典论断: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从古至今,人类文明都发源于生态适中的地域。许多古代文明之所以消失,都因环境恶化所致,如在南美孤悬在太平洋深处的小岛——复活节岛。历史上这里也曾经是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后来随着人口增加,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最终被人类活动的重压超越,出现了“人增-地减-粮紧”的矛盾,复活节岛文明逐渐陷入衰弱。与此相反,在处于中华文明的西南边陲的摩梭人,建立起了尊重自然,自律性控制人口的生活方式。这种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信念,不仅保存了自己,也影响了周边的普迷人、纳西人和彝人,包括前来贸易的汉人,成为一个缩微版的太平洋沿岸多民族和谐互动,人类活动和自然生态和谐的千年样板。
3.习近平运用唯物辩证思想方法解决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习近平总书记正是从这种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出发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一系列新观点和新要求。
从整体思路上,习近平提出要用系统工程的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有机结合,并融入到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之中。他强调协调发展、绿色发展既是理念又是举措,务必政策到位、落实到位,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
从具体方法上,习近平提出要采取综合治理、统一修复的方法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他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②
从制度保障上,习近平提出要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体实际出发,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要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损害赔偿制度”。③
三、习近平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习近平从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出发,深化了“生产力”概念的内涵,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
1.习近平强调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独特作用。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而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产力三大基本要素中的各种自然要素,所以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④。这些思想既丰富了生产力的内涵,又是对我们党发展理念的一次重要提升,充分体现出我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2.习近平强调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共赢。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上,习近平反对走先污染后治理,用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要求创新思维,实现生态环境治理同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相结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变革的相结合,破解经济发展的资源要素瓶颈和生态环境约束,达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互动共赢。2014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团审议时强调:“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要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选择好发展产业,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深刻体现了其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功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2016年3月10日,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讲话。
②2013年11月15日,习近平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的讲话。
③④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责任编辑:郭清梅
2016—10—15
赵洁民(1964—), 女,河北省直工委党校教授,主要从事哲学、党建研究;张丽霞(1978—), 女, 河北省直工委党校图书馆馆员。
D61
A
1009-6981(2017)01-0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