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熄风颗粒治疗痰火内蕴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探讨
2017-03-07袁晨乐
袁晨乐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化痰熄风颗粒治疗痰火内蕴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探讨
袁晨乐
(陕西中医药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00)
目的探究化痰熄风颗粒治疗痰火内蕴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2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使用化痰熄风颗粒实施为其8周的治疗。后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价。结果痊愈人数55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6%。结论对于小儿抽动症患者,使用化痰熄风颗粒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化痰熄风颗粒;痰火内蕴;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效果分析
多发性抽动症也被称之为抽动-秽语症。慢性/多发性运动肌肉抽搐合并非自主性语言障碍[1]。单纯西医疗法虽说能够取得一定效果,副作用大,效果不佳。最近几年,中医在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本实验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2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使用了化痰熄风颗粒进行治疗,得出心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102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经中医诊断,患者均为痰火内蕴辨证类型。男患儿68例,女患儿34例。年龄区间为5.6-9.8岁,平均年龄为(7.7±0.2)岁。病程区间为0.7-3.3年,平均病程为(1.5±0.4)年。患者监护人知晓实验过程,同意参与实验调查,在此同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使用自拟化痰熄风颗粒治疗,药物组成为炙甘草、白芍、浙贝母、黄连、竹茹、钩藤、瓜蒌、茯苓、石决明、党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加减治疗。患者1次/5 g,10 g/次。分为早晚服用。温水冲服,治疗周期为8周。
1.3 效果判定
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分型的主症和次症表现加以观察,计算积分[2]。结合积分减少情况,评价患儿治疗结局:详细分为:治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级别。
治愈:患者既往抽动症状消失,和治疗前相比,中医症候积分降低90%以上;
显效:患者既往抽动症状显著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60%-90%。
有效:患者既往抽动症状有所缓解,中医症候积分降低30%-60%。
无效:未达到上述治疗标准者,视为临床无效。
总有效率=(痊愈人数+显效人数+有效人数)/总人数∗100.00%。
2 结果
经为期8周的治疗后,痊愈人数55例,显效28例,有效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06%。
3 讨论
多发性抽动症为运动、语言或者抽搐为特征的综合征/行为障碍。迄今为止,医学界对于该疾病发生机制依旧存在争议,在以往,通常使用氟哌啶醇为治疗药物,这种药品存在较为强烈的椎体外系不良反应,因而被人们所诟病。
祖国医学并无多发性抽动症疾病名称,其属于“惊风症”范畴,其与古代医书中的筋惕肉润症、慢惊风症存在相似之处。
本组患者的中医辨型为痰火内蕴,病变在肝,素体痰聚,阴亏,为本虚标实之症。应以平肝熄风、健脾祛痰为治疗原则。化痰熄风颗粒有着凉肝止痉、清热化痰的效果,其在治疗摇头耸肩,张口名嘴,粗言秽语等症候方面有着相当显著的按效果。本药物的组成为:炙甘草、白芍、浙贝母、黄连、竹茹、钩藤、瓜蒌、茯苓、石决明、党参。以黄连温胆汤加减得出。本药物祛除了黄连温胆汤中的半夏。大枣,生姜等药物,防止温燥滋腻。结合疾病的病理病机,在方剂内加入竹茹,可以起到除烦止呕的效果,钩藤性微寒,味甘苦,其有着的息风解痉与清热平肝的功效。
黄连味苦,性大寒。和陈皮相互配伍之后,在能够治疗湿热阻滞中焦之症以及气机不畅引致的脘腹痞满之症。药入心经,大黄为君药。主要功效为凉肝止疫与清化痰热。方剂中的茯苓性味甘,平。入脏腑肾、脾与心经。其具宁心安神,健脾渗湿的功效。
浙贝母可降泄肺气,除去声鸣。石决明性寒,可清热,入肝经,可起到镇潜肝阳,清泻肝热。是镇肝和凉肝的有效药物。值得说明的是,石决明还能够起到滋阴柔肝的效果。本方剂加重了白芍的使用分量,目的在于肝恶燥而喜润。白芍能够起到收敛肝阴亏虚之液,收肝火。使用党参可补脾肺气,其与茯苓配伍,可痰湿郁结之症。炙甘草在可益脾和中。联合使用上述药物,共奏凉肝熄风,清热化痰的效果。
在使用该药物治疗后,预防复发为关键所在。因此除了应告诉患儿家长禁止使用煎炸之品之外,也应做好中药的熬调理善后工作。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抽动症患者,使用化痰熄风颗粒进行治疗,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1] 赵 艳,朱先康.朱先康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的经验撷萃[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58-60.
[2] 董 超,赵进喜,乔会秀.五脏同调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浅议[J].环球中医药,2014(11):865-866.
本文编辑:贺 攀
R452
B
ISSN.2095-8242.2017.01.076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