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华法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随访
2017-03-07李艳丽
李艳丽,刘 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华法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随访
李艳丽,刘 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老年病科,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0)
左心室附壁血栓(LVMT)是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严重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之一[1],如果附壁血栓破裂,脱落可导致重要脏器的栓塞,易致残甚至致死[2]。但目前对于LVMT的治疗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AMI后LVMT形成的患者抗栓治疗效果进行临床随访,观察患者的临床反应。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46岁,主因突感胸闷,胸痛4小时入院。既往吸烟史20余年,每日2包;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查体:体温37℃,血压90/60 mmHg,痛苦面容,双肺未闻及啰音。心音低钝,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均正常;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均明显升高;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avL,V1-V6导联ST段抬高0.3~0.5 mv,T波高尖;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壁、侧壁运动明显减弱,左室心尖部可见团块状回声,约26 mm×26 mm,边界清楚,左室射血分数50%。临床初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左心室心尖部附壁血栓。
2 临床治疗及效果
给予拜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各300 mg口服后,拜阿斯匹林100 mg,1次/日;氯吡格雷,75 mg,1次/日;华法林,3 mg,1次/日口服;因患者不同意行冠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故给予链激酶150万单位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钙,6 000单位,2次/日皮下注射,共7天;硝酸甘油泵入48小时,同时静点激化液及改善循环药物。出院后继续口服华法林、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抗栓治疗,于出院后2个月、3个月、4个月门诊随访患者,复查心脏超声心动图,心动超声显示血栓大小分别为11×25 mm,6× 17 mm,4个月后附壁血栓消失。每周监测INR比值在2.5~3.5波动,服药第三个月时发生1次皮下出血,华法林减量1周后消失。治疗期间患者未再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3 讨论
研究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合并附壁血栓的发生率高达40%[3]。有研究认为LVMT形成机制为冠脉血流减少或闭塞导致左室壁运动障碍,梗死面积越大,室壁运动障碍的程度及范围就越重,左室节段区域心内膜下损害,心室内血液流动迟缓甚至为静止状态,血液淤积,从而容易形成附壁血栓[4]。心脏超声心动图是诊断AMI后LVMT形成的最常用方法,便捷、无创、无禁忌症,敏感性95%,特异性75%~90%[5],能尽早发现,从而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最大程度上降低死亡率,还可以及时评估病情及评价治疗效果。
目前对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形成的治疗尚无统一意见。我国在2010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明确指出:AMI急性期后如果超声提示心内有血栓,应口服华法林3-6个月。另有研究显示,华法林单用或和抗血小板药物联合应用均可以降低栓塞的发生,但出血风险相对增加。对射血分数低(<35%)的患者需要积极抗栓治疗,联合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及华法林可能获益更大。但是抗血小板联合抗凝药物治疗时出血风险随之增加,所以临床医师对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存在疑虑,目前国内经验报道较少。本例观察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联合华法林治疗室内血栓4个月后,血栓消失,每周监测INR比值在2.5-3.5间波动,服药过程中发生过1次皮下出血,华法林减量1周后消失,检测INR为2.0,因此三联抗凝治疗时应适当调低抗凝强度,并注意出血风险及个体差异。由于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依据,对于患者AMI后LVMT形成的抗栓治疗需要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指导临床治疗。
[1] 王延梅,陈才旺.急性心肌梗塞后左室附壁血栓临床研究[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3):207.
[2] 陈才旺,王宏艳,王延梅,等.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附壁血栓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2,5(12):1175-1176.
[3] Stokman P J,Nandra C S,Asinger R W.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J].Curr Treat Options Cardiovasc Med,2001,3(6):515-521.
[4] OSHEROV A B,BOROVIK-RAZ M,ARONSOND,et al.Incidence of early 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after acute anterior wall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the primary coronary intervention era[J].Am Heart J,2009,157:1074-1080.
[5] Tóth C,Ujhelyi E,Fülöp T,et al.Clinical predictors of early left ventricular thrombus form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cta Cardiol,2002,57(3):205-211.
本文编辑:罗 兰
R453.9
B
ISSN.2095-8242.2017.01.075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