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积累理论:罗莎·卢森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2017-03-07张建

湖北社会科学 2017年9期
关键词:资本积累罗莎卢森堡

张建

(广州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436)

·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资本积累理论:罗莎·卢森堡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张建

(广州医科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1436)

罗莎·卢森堡在开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极具特色的资本积累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内部面临着剩余价值实现的难题,其外部面临着资本积累界限的难题,整体上又面临着人类文明消解和资本主义被社会主义取代的两难选择。实际上,卢森堡的分析从资本积累实现难题及其自我否定式的解决路径的意义上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容,从而开辟了一条阐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理论的崭新模式。在这一模式的框架内,卢森堡同时揭示了资本全球化的命运及新型大国关系的诉求,因而其资本积累理论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命题之一是揭示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即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成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与马克思不同,罗莎·卢森堡从剩余价值实现和资本积累实现的可能性角度论述了资本主义的崩溃趋势与社会主义的起点问题,在这一思考中,卢森堡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资本积累理论。也恰恰是在阐述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卢森堡开启了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解释模式,并以此探讨了资本主义的命运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一、资本积累理论:卢森堡解释资本主义灭亡的崭新模式

卢森堡作为第二国际左派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始终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原则,正如卢森堡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所说:“当今的社会民主工人政策的基础一般来说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具体说来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1](p479)正是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卢森堡在其整个理论创造的过程中坚持整体的观点和总体性方法,把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灭亡和无产阶级革命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她不仅仅根据社会现实研究波兰、德国和俄国的革命问题,而且善于探寻支配无产阶级革命背后的历史客观必然性问题,从而展开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这恰恰构成卢森堡思想创造的基础。从理论逻辑上看,她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是为她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供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她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考茨基机会主义的批判,对德国社会民主党和俄国革命问题的批评都是以她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就为根据的;而她关于资本主义灭亡和社会主义胜利的思考,则在某种程度上回应和验证着她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卢森堡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直接成果就是《国民经济学入门》《资本积累论》《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资本积累理论:以马克思《资本论》的理论为基础,展开了对马克思的资本积累模式的修正,并构建了新的资本积累模式以说明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经济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非资本主义社会的入侵。在这个意义上,卢森堡实际上“开启了从整体上重新考察资本主义的可能性”。[2](p63)

第一,资本积累的前提。卢森堡认为资本积累需要两个条件:“首先,必须有充足的劳动力。”其次,“有可能出售工人生产的商品,以货币的形式来补偿资本家原始的开支和从劳动力那里窃得的剩余价值。”[3](p57)第一个条件相对容易,既可以通过人口自然繁殖得到保证,又可以通过资本家工资制度、剥削程度的改变而得到保证。第二个条件的实现依赖于强大的消费能力和充足的消费市场。正是在第二个条件上,卢森堡提出了不同于马克思的思路。她指出,根据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图式,人口中有两个阶级——资本家和工人。那么是否可以依赖资本家和工人来开辟消费市场呢?从资本家的角度来看,卢森堡认为资本家的自然增加已经从被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中得到照顾,因为那部分在绝对数量上是增长的。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动力是积累,不是享乐挥霍,积累的基础在于“资本家努力抑制自己不把剩余价值的全部消费掉”,[4](p88)因此资本家不可能全部消费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尽管工人阶级的规模由于自身数量增加而不断扩大,但资本主义经济对工人阶级增长的消费需求是不感兴趣的,因此,工人阶级也不能消费剩余价值的剩余部分。在卢森堡看来,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实现都依赖于剩余价值的非资本主义购买者的存在,因此,她指出,“剩余价值实现的第一个条件,是要求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以外的购买者阶层。我们是说购买者,而不说消费者,因为,剩余价值的实现,最初就不是指剩余价值的物质形态而言。起决定作用的一点是在于,剩余价值既不能由工人,也不能由资本家来实现,而是由那种属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阶层或社会结构来实现的。”[4](p276)这样,在卢森堡的视野中,剩余价值与资本积累如何实现问题的前提与关键就在于存在一个非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共同构成了资本积累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存在两个不同性质的资本积累市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的生产和流通构成的内部市场、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构成的外部市场,其中内部市场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外部市场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历史条件。这样,卢森堡就构建了剩余价值转化为货币与资本积累实现的非资本主义的前提,论证了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依赖性。

第二,资本积累实现的关键与结果——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入侵及资本主义的灭亡。卢森堡在《资本积累——一个反批判》中提出了资本积累的实现只能建立在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入侵基础之上的思想,她认为:“积累在一个绝对资本主义环境里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发现,资本从它问世之日起就一直被驱使向非资本主义阶层和民族进行扩张,毁坏手工业者和农民,使中间阶层无产阶级化,这是殖民统治,‘开发’政治和资本输出。资本主义发展只有向新的生产领域和新的国家不断扩张才成为可能。”[3](p158-159)这样,卢森堡实际上指出了资本积累实现的具体路径:资本主义通过战争手段和殖民统治、资本输出等方式侵占非资本主义社会,从而以暴力的方式获取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物质要素和劳动力要素。卢森堡同时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入侵非资本主义的两种情况: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将剩余产品供给非资本主义阶层或非资本主义国家;一种是资本主义国家强迫非资本主义阶层或非资本主义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供给其所缺乏的生产资料。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伊格·施密特(Ingo.Schmidt)指出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两个关键因素是“阶级斗争”和“霸权”。[5](p92-117)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经济代替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经济代替了简单经济,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代替了个别国家范围的资本主义经济。当资本主义经济成为唯一的经济形式时,资本积累便难以维系。同时由于资本积累困难的加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进而引发资本主义的崩溃,“全球扩张的态势导致资本与前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之间的冲突,引起暴力行动、战争、革命:简言之,自始至终的大灾难——资本主义至关重要的因素。”[3](p159)需要指出的是,卢森堡并非是一个“自发崩溃论”者。即使是在资本积累理论的研究中,在对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的分析中,她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认为无产阶级应该在资本主义崩溃来临之前就开展革命行动,而不是消极等待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她指出:“在正式到达这个资本自己创造的经济绝境之前,国际工人阶级起来反抗资本的统治已成为一件必要的事情了。”[3](p160)

二、资本积累理论与社会主义必然性

社会主义的实现与本质问题是卢森堡理论创造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也是她全部理论的最终归宿。她一生的革命实践活动与理论创造活动都紧紧围绕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则是卢森堡社会主义思想的前提性理论问题。卢森堡在资本积累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继承恩格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研究路径,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逻辑命题。卢森堡对社会主义必然性分析的路径是:通过阐述其资本积累理论,指出了非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环境,而资本主义入侵非资本主义的手段则是世界大战、殖民政策、军国主义。无论是资本积累的外部界限,还是为冲破资本积累界限而采取的世界大战、军国主义等手段,都没有缓解而是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崩溃和灭亡。而资本主义灭亡的同时必然带来人类文明的消解,使人类社会回到野蛮落后状态。因而,无论是从资本积累外部界限带来的资本主义崩溃还是从资本主义世界大战带来的文明灭亡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早在与修正主义的论战中,卢森堡就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趋势。针对伯恩施坦的观点,卢森堡通过批判伯恩施坦的方法驳斥了所谓的资本主义适应性,认为无论是信用制度还是企业主组织的发展,抑或是交通和通讯的发展,都只能加剧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状态,从而激化资本主义的一切矛盾,并加速它的灭亡。在对伯恩施坦的批评中,卢森堡认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必然崩溃的趋势为社会主义提供了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科学基础是以资本主义的三个后果为依据的:第一是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增长的无政府状态,这使它的崩溃成为不可避免;第二是生产过程大踏步地走向社会化,这就替未来的社会制度创造了坚实的出发点;第三是无产阶级不断增长的力量和阶级觉悟,这是即将来到的变革的积极因素。”[6](p7)

随着卢森堡资本积累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她又从资本积累外部界限的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为了解决剩余价值实现问题和资本积累完成问题,卢森堡将视野转向了非资本主义环境,认为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是由那种属于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阶层(国内市场)和社会结构(国外市场)来实现的。因此,资本主义必然通过对外贸易、殖民扩张等手段达到对非资本主义环境的控制,而为了尽可能实现各自的利益,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在对外扩张中发动为争夺殖民地和瓜分世界市场的帝国主义战争。随着世界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成,资本主义的崩溃便成为必然。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本身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另一方面,随着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取得统治地位,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非资本主义环境便不复存在,资本主义便失去了剩余价值赖以实现的外部市场,而内部市场又不足以消费剩余价值。

这样,卢森堡实际上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由于资本积累外部界限导致资本主义崩溃的必然性:一方面,在一个封闭的资本主义经济环境内,如果不同非资本主义阶层和社会结构交往,那么资本主义必然会因为没有足够能力吸收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崩溃;另一方面,帝国主义战争迫使资本主义将一切非资本主义环境纳入其特有的生产方式之中,进而资本主义必然因为没有足够的外部市场而趋向崩溃。这样,社会主义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除了实行社会主义外,没有其他的出路,而社会主义的目的不是积累,而是以发展全球生产力,来满足劳动人民的需要。因此,我们看到,社会主义由于它本身的特质,是一个和谐的、普遍的经济形态。”[4](p376)

资本积累外部界限的角度表明卢森堡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讨论没有脱离经济学的视野。因此,我们不能同意法国学者米歇尔·罗威的观点。在她看来,卢森堡仅仅从政治层面提出了“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的问题,“因而在卢森堡的视野中社会主义不是历史必然性的不可避免的产物而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历史可能性。”①参见[法]米歇尔·罗威:《罗莎·卢森堡关于“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的概念》,姜锡润等译,《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三、资本积累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及其当代价值

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它既受到来自修正主义和中派的批判,又受到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的批评,如鲍威尔、布哈林、列宁、斯威齐等人。这些批评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卢森堡误解了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没有问题,扩大再生产无需非资本主义就能够实现;二是不理解卢森堡提出的问题;三是借口这部著作攻击卢森堡的政治观点。当然它也获得了来自左派的赞扬,梅林等人完全支持卢森堡的观点,塔多伊斯·科瓦利克称赞《资本积累论》“可能是自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后,由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家所写得最好的著作。”[7](p28)卢森堡的主要支持者之一,凯恩斯主义新剑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琼·罗宾逊在1951年第一部英文版《资本积累论》的导言中也充分肯定了卢森堡的资本积累思想,鲍尔?泽里姆卡在2003年再版的“劳特利奇经典系列”(The Routledge Classica)——《资本积累论》首页作了这样的评价:“《资本积累论》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做了最重大的发展,这一点在今天已经是无可争议了。这是一本由工人阶级革命领导人写的书。……这本书虽然受到了她同时代的思想家列宁和布哈林的强烈批评,但它已经通过了历史的检验,不需要我们再承担任何风险了。”[8](p479-480)

卢森堡从资本积累理论角度阐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实际上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维度。一方面,面对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内部的理论和现实斗争,卢森堡进行了坚决的抗争。她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其本质,并不能彻底消除反而是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因而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强调的无产阶级革命原则、无产阶级政党问题并没有过时。为此,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并非源自于道德选择,而是依然植根于唯物史观所阐发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经济规律之中。在此过程中,卢森堡所谓的“社会主义还是野蛮”的命题实际上在回应修正主义挑战的同时重新肯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精髓——“两个必然”原理:即社会主义的胜利和资本主义的灭亡都是必然的。另一方面,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从资本积累外部界限、文明与野蛮的角度拓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是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的角度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分析,那么卢森堡则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开辟了崭新的研究路径:资本积累外部界限、文明与野蛮。从分析路径上看,马克思恩格斯侧重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组织性的对立、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对立的角度揭露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本性,从而论证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而卢森堡的视野则集中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上,试图从资本积累的外部界限的角度揭露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矛盾进而论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同时卢森堡注意到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人类文明的消退和野蛮状态重现的问题,并在对野蛮状态来临的警告中,进一步确认了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因此,可以说,卢森堡对社会主义必然性的分析既恪守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路径,又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新维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卢森堡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从当代价值来看,卢森堡对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关系的探讨、对资本扩张特征的把握,在肯定马克思“两个必然”原理的同时,实际上预见了帝国主义的进程以及资本全球化的运作机制和动力:通过资本积累理论的阐发,卢森堡不仅打破了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封闭体系的传统,向我们展示了资本扩张的真实面孔——资本主义国家对非资本主义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入侵和政治占领——及其结果——国家内部以及国家间的经济不平衡和政治不平等,更为重要的是卢森堡预言了资本全球化的现状和命运,这对于我们今天思考资本全球化及其与之相关的大国关系问题依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一方面,当今全球化的实质依然是资本全球化,而全球化的景象依然类似于卢森堡一个世纪之前的描述,经济上表现为资本全球化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差距在拉大,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高利剥削技术、劳动力剥削等是不争的事实;政治上表现为资本全球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民族国家逐渐失去权力。这些都表明卢森堡的分析依然具有时代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卢森堡对资本全球化命运的判定为我们今天理性分析全球化提供了理论底气。尽管现存世界依然由资本主义主宰,资本积累依然没有到极限,资本主义仍然是世界的中心。但全球性矛盾和危机同样值得关注:如资本矛盾全球化、市场经济矛盾全球化、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世界性增强等。这些都表明,资本全球化进程本身也在不断加深和扩展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和弊端。因此,卢森堡对资本全球化的预言并未过时。另一方面,卢森堡所构想的消除国家间对抗、冲突、不平等的路径是全球范围的无产阶级革命。但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无产阶级革命处于低潮是不争的事实,这就需要我们以新的方式去推进国家间民主。无疑,在世界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暂时不可能的情况下,如何在既有现实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缓解国家间的不平等关系成为当代国家关系问题的首要议题。2012年以来,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的新理念。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在面对崛起困境的压力下,为打破崛起的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对抗的传统逻辑而努力的结果。从这一战略的出发点而言,它试图超越殖民扩张旧时代的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的旧思维,而致力于构造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因而它也为资本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具体来说,所谓新型大国关系,是对传统意义上不平等的国家关系模式的摒弃,是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之上构建以“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为特征的国家间关系,其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①2013年6月,在同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安纳伯格庄园会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用三句话精辟概括了中美新兴大国关系的内涵,即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其目的是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即努力“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使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9](p265-266)事实上,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恰恰是以强调资本主义国家对非资本主义国家的尊重为目的的,是要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的国家间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实际上涉及国家间关系问题,甚至她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资本全球化时期的国家间关系提供了原则意义上的阐述。遗憾的是,随着资本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全球范围内的国家间民主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出现了卢森堡所批判的场景——资本主义国家与非资本主义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和政治不平等。为此,推动国家间民主、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成为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事实上,新型大国关系强调的仍然是国家间的民主与平等,这与卢森堡以平等为视野的国家间民主的侧重点是基本一致的。如果说卢森堡在百年前是从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实现的意义上反对资本主义对非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和政治压迫,反对资本主义与非资本主义之间经济不平衡、政治不平等的状态,强调国家间的民主,那么今天中国所倡导的新型大国关系则试图超越传统意义上的两极对抗的冷战思维,强调的是如何在一个多极的世界实现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实现不同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民主化,从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公羊.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德]罗莎·卢森堡,[苏]尼·布哈林.帝国主义和资本积累[M].柴金如,等,译.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4][德]罗莎·卢森堡.资本积累论[M].彭尘舜,吴纪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5]Ingo Schmidt.Rosa Luxemburg’s Accumulation of Capital——New Perspectives on Capitalist Development and American Hegemony[J].Critique:Socialist Studies,6:2(2010).

[6][德]罗莎·卢森堡.卢森堡文选[M].李宗禹,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南非]昂德·霍普曼.从历史的观点看罗莎·卢森堡的《资本积累论》[J].熊文,译.湖北社会科学,2006,(7).

[8]何萍,熊敏.罗莎·卢森堡思想及其当代意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F091.3

A

1003-8477(2017)09-0005-05

张建(1987—),男,广州医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罗莎·卢森堡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7YJC710105);2016年度广州医科大学博士研究项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实现机制研究”(L1751014)。

责任编辑 张 豫

猜你喜欢

资本积累罗莎卢森堡
探讨人性化护理在妇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在拒绝让出座位前,罗莎·帕克斯就已是一名长期争取选举权的活动人士 精读
Luxembourg卢森堡
缺警察,卢森堡打算招外国人
卢森堡的骄傲 查理·高卢Charly Gaul
温柔策略
两英亩农场
中国金融发展与TFP关联关系实证研究
新自由主义服务于霸权掠夺的本质探析——基于国际垄断资本的全球资本积累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