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
2017-03-07霍轶
霍 轶
(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保定 073200)
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
霍 轶
(阜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北 保定 073200)
目的探讨分析我国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控措施,为更好的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和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论制定的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措施,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做到综合防控可有效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防控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以冬、春季常见。是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全身性感染疾病,患者多表现腮腺肿痛。此病常见幷发症为脑炎、胰腺炎及卵巢炎等。流行性腮腺炎是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传播。感染后15~20天发病。患者主要有发热、畏寒、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后腮腺肿痛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1-2]。目前此病尚无乏特效药物,抗生素治疗无效。一般预后良好。
1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者为病人和隐性感染患者。
1.1 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
腮腺炎病毒经患者唾液传播,孕妇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以5~9岁儿童发病率最高,潜伏期可达数天至1个月。本病全年感染流行,以春季和冬季常见。大多数患者可以经一次感染治疗后获得终身免疫。
1.2 临床病理特征
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多表现为发热、舌炎、腮腺肿大、头痛、肌痛、咽痛、恶心等。严重患者疼痛加剧,腮腺周围组织水肿,以及颌下腺和舌下腺肿大,患者吞咽出现困难。经化验患者白细胞数量增多,尿液及唾液均可检出病毒。
1.3 常见并发症
脑炎为流行性腮腺炎常见的并发症,且男童多于女童,预后多良好;此病还可能造成听神经损伤而导致耳聋,虽发病率低但可成为永久性耳聋。男性成人患者易发睾丸炎,通常在14岁以后发病率明显增高。腮腺肿大开始消退时突发高热、睾丸胀痛,症状轻重不一,附睾炎常合并发生。女性患者则易引发卵巢炎,下腹按痛,月经周期失调,卵巢伴有压痛。还会引发肾炎、心肌炎以及肝炎等并发症[3]。
1.4 流行性腮腺炎流行因素
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学前期给儿童注射免疫疫苗,但由于地区差异性,部分偏远省市接种率较低;我国人口密集,流动性较大,多发于学校、医院以及学前教育等儿童聚集地和人口聚集地。
2 防控措施
2.1 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一旦发现患有腮腺炎的患者,应在早期进行隔离,腮腺肿完全消退后可以解除隔离。对可疑者应暂时隔离。患者需减少一定的外出活动,尽量避免与其他人接触以免传染。对于患者使用的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处理。平时多注意勤通风、保持干净的生活环境。
2.2 增强易感人群免疫力
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应提高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接种率,学校以及学前家教育机构应该作为重点的防控场所。经过皮内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可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目前用麻疹、腮腺炎和风疹三联疫苗应用广泛,对于较好的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有着重要作用,提高接种覆盖率,增强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是进一步防控的重要措施[4]。
2.3 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应加强监测
国家应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监测工作,在流行季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单位应注意学校、幼儿园等容易引发此病的场所,加强学生健康观察,增强学校环境的消毒工作。各级医疗机构要贯彻落实疫情报告等相关制度,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向上级汇报,并对疑似病例及时隔离观察,并进行治疗。
2.4 提高相关人员整体素质
对于医务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诊疗水平,增强防控意识。一旦发现或接收流行性腮腺炎患者,应合理的安排隔离和救治工作,控制人员是流动,预防疫情的传播。同时加强对预防接种人员的管理,提高接种的技术水平和认真工作的态度,保障疫苗的接种质量,提高接种的有效率,降低发病率。
2.5 加强全民的健康教育
社区应组织大力宣传关于流行性腮腺炎的相关知识,做到全民预防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强全民积极参与预防接种活动的意识,提高疫苗接种率,从根本上控制疫情的发生,达到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目的
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学生和学龄前儿童是主要的易感群体,所以,各级必须加强学校对于防控流行性腮腺炎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建立信息登记与报告制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并且早隔离早治疗。相关部门以及医务人员,应加强疫情防范意识,并且增强全民的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知识普及,避免疫情扩散。总之,国家制定合理的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措施,提高疫苗的接种率,加强疫情监测,以达到有效的预防或消除流行性腮腺炎的目的。
[1] 王长双,马雅婷,路明霞,等.河南省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21(2):176-178.
[2] 马 静,郝利新,罗会明,等.中国2008~200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0,16(6):533-535.
[3] 鲁琴宝,王 臻,徐旭卿,等.浙江省2006-2011年学校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71-1272.
[4] 胡咏梅,郝利新,王华庆.中国2010~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4,20(2):127-131.
本文编辑:吴 卫
R18
B
ISSN.2095-8242.2017.009.17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