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化产业联动的策略探析
2017-03-07李春燕
□ 李春燕
(1.湖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湖北省文化产业联动的策略探析
□ 李春燕1,2
(1.湖北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5;2.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在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两核驱动的战略布局,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产业成为两个具有竞争优势的增长极。加强两个增长极与周围区域文化产业的联动与合作,实行错位发展的区域文化定位,有助于充分发挥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优势,避免文化产业增长极出现极化效应。通过区域合作与跨行业合作,推动湖北省文化产业的能量聚集与资源链接,将湖北省文化产业打造成具有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区域文化品牌。
荆楚文化;文化产业增长极;产业联动
湖北地区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之间呈现出良好的互动特征。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湖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荆楚文化圈,其内部和外部不断地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推动着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所谓的产业联动,指的是“以产业关联为基础,位于产业链同一环节或不同环节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业协作活动”[1]。湖北省文化产业联动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本区域文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本文拟借鉴经济学中的增长极和产业联动理论,分析湖北省文化产业的联动发展策略,以期为湖北省文化产业升级提供参考。
在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发展的关键区域便是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即产业的增长极。增长极理论195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Perroux)提出,佩鲁认为,“经济空间由那些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中心(极或焦点)构成”。经济增长不会均衡地发生,而是出现在部分增长极上,并以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2]。 后来,佩鲁的弟子 J.保德维尔(J.Boudeville)以及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J.Williamson)、弗里德曼(Friedman)等进一步发展了增长极理论,使其更加成熟,为国家干预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一般来说,产业增长极有两种影响作用:一是极化效应的影响,二是扩散效应的影响。前者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聚拢,使增长极吸附更多的资源,变得更加强大;而后者主要表现为产业资源和生产要素从增长极向周围地区转移,产生辐射带动效应。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比较理想的文化产业增长极发展模式是增长极能够汇聚资源,形成强大的区位优势。同时,这种区位优势不会形成“孤岛效应”,而是对周围文化产业形成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
在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有共同的特征,亦各具特色。有些区域得益于经济、政治或者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因素,发展的速度快,水平高,形成了文化梯度落差现象。比如,武汉城市圈由于自身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化产业增长极。在湖北省文化建设中,建设文化产业增长极,打造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和龙头是重要的,与此同时,妥善处理文化产业增长极与其他区域文化之间的落差关系,避免出现文化落差过度悬殊的现象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因而,加强湖北各区域文化产业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对于提升湖北地区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至关重要。
1 双核驱动:文化产业联动的宏观布局
湖北要想实现“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离不开顶层的统筹规划。近年来,湖北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向好,省会城市武汉凭借在文化、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成为湖北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奠定了湖北文化产业布局的“单核”格局,其文化资源、科教资源的分配主要以武汉市为核心来规划,体现出“同心圆环状带”①传统人文区位学派的芝加哥学派学者伯杰斯(Ernest W.Burgdss)提出了城市同心圆环状带模型,假定中心商业区的存在,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更远一点的外围,则是由城市中心区衰落而造成的环状过渡带(参见:王颖.城市社会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68)。的特点,而不是像国内的其他省份,往往有两个实力较强的核心,形成“双核”,或者“单一核心”加上几个“副核”这种特征。以武汉为中心的战略规划有一定的局限,“由于武汉单极独大,周边城市发展与武汉存在较大落差,在这个结构中,武汉与周边城市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表现为扩散效应,而不是扩散-集聚的双向效应。”[3]由于这一 “单核”发展模式难以顾及到荆楚区域的差异性,使整个文化产业建设表现出一定的脆弱性。如果过分强调武汉这一个文化产业增长极,其辐射力难以达到西部边远地区,容易造成增长极的“孤岛效应”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由于其它城市与母城相隔较远,往往被称为“飞地”,城市资源集聚力弱、依托度低,容易形成一家独大,其余城市经济文化发展难以从增长极获得辐射力,孤岛效应十分明显。。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这一战略部署恰好可以克服这一缺陷。2008年11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在着力建设“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同时,通过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为今后的湖北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开辟新的契机。
鉴于此,我们认为,积极推动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发展是湖北文化产业建设的首选策略。首先,在湖北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注重两个文化区域增长极的协调,发挥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特色,形成双核驱动的格局。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发展要以长江新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城市圈文化产业的吸附能力和扩散能力;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要注重发展生态文化,并且与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形成联动协调的态势。其次,增长极不能呈现割裂状态,而是用文化理念、公共交通、经济技术和共同利益等“轴线”将不同的文化因子连接起来,重点建设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增长极,将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成功经验用于推动其它区域的文化产业,以网络结构为目标建构湖北省文化产业。之所以设立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主要是为了防止出现增长极的极化现象③增长极的极化现象是指,增长极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周围区域的发展机会,使核心地区与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扩大,这是增长极对周围区域产生的负效果。。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区域主要是指“1+8”城市圈中的武汉市、黄石市、鄂州市、黄冈市、孝感市、咸宁市、仙桃市、天门市、潜江市等9个城市构成的文化圈域;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区域主要是指襄阳、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随州、恩施、神农架8个市(州、林区)构成的文化圈域。根据文化圈理论,文化圈的核心与边缘相互作用。因此,湖北省文化产业的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通过发挥自己的核心作用,带动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文化联动,来提高整个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活力。
湖北文化产业的建设重点在于两个增长极。首先,今后要充分利用政府的协调功能,建立两个增长极之间的合作与联动,整合文化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文化互动。实行一体化管理,包括信息、人才、资金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以及文化发展过程监管的协同、市场主体权力维护的协同、市场信用的协同等等。其次,在文化产业化条件下,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企业与资本进入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中,参与文化企业的整合、改组与重建,培育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能够连接两个增长极的文化产业集团,引导圈内文化产业向运行全球化、产业市场化、产品品牌化方向发展。再次,创建两个增长极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机制。湖北省文化产业增长极的文化资源要展开深度合作,在区域交通条件、科学技术、文化产业发展平台、文化招商等方面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信息互通、资质互认、知识共享、劳动力相互流动等深度合作,实现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经济联动与利益共享。
2 错位发展:文化产业联动的差异定位
区域文化错位,是指受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各具特色的区域自然风貌、区域人文特征、区域文化产业、区域文化形象、区域文化功能、区域风俗习惯等。区域文化错位发展的目的在于,通过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在不同区域中重新流动聚集,彰显各地的特色文化与优势文化品牌。通过差异化定位,可以在区域内根据不同区域的特色进行不同分工,实现非同质要素的区域联动与资源共享,而相同的文化要素向一定的区域聚集,达到文化资源优化配置,逐渐形成特色化、差异化文化发展之路,使区域文化具备特色竞争力。
文化特色是区域文化发展的主题。“全球不同地区的文化智慧、价值观念丰富了人类社会,结合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融合、发扬不同的文化,为人类寻找一个美好的未来,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4]在荆楚区域文化圈的建设中,要注重保持其文化特色,实施错位发展的原则。首先,荆楚文化要与国内其它文化实行错位发展,凸显自身特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与文化形象。比如,北京的国际文化交流、上海的国际金融文化、广州的商贸文化、深圳的创意时尚文化等,各个城市的文化定位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从更大的区域范围来讲,东部地区适合发展技术与资金密集型文化产业,西部地区适合发展民族文化与自然资源相关的文化产业,而中部地区则适合发展兼具传统特色与现代科技特色的文化产业。湖北省的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具有广阔的前景,也能够实现文化的错位发展。其次,荆楚区域内的不同中心城市或文化形态要尽量保持自己的特色,避免大量的文化趋同现象。比较而言,武汉市的会展、动漫、印刷、新闻出版、演艺等文化产业等具有较强的实力。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特点是,生态资源尤为丰富,文化底蕴较为深厚,文化旅游初具规模。其他区域的文化也要凸显特色,实现同中有异,错位发展。除此之外,荆楚地区的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武汉盘龙城、随州擂鼓墩等历史文化丰富了各个地区的文化内涵,为湖北文化产业的差异化定位提供了更多选择要素[5]。再次,已有的特色文化也要不断创新,甚至在适当的时候要与自身在纵向上实现差异化。一种有特色的文化要想长盛不衰,不能墨守成规,而要吸取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超越自我,使区域文化发展永葆活力。
通过错位发展的方式,以互联网、交通运输、邮政通讯为通道,使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增长极对中小文化片区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中小文化片区与两大文化产业增长极之间形成聚集效应,整个湖北省文化产业体系内部形成相互联动的复杂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内,不同层级的文化区域之间按照相对优势原则选择本区域的特色文化产业,有效地规避区域内文化产业趋同现象,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3 区域合作:文化产业联动的能量聚集
文化产业增长极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在文化要素相互作用的空间里,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产业发挥推进作用,通过诱导机制对其他文化区域产生关联作用,形成支配效应,带动周围文化产业增长,从而引导文化圈内相关的产业在空间上聚集、调整。但是,如前所述,增长极的扩展也会带来消极的“极化效应”,这导致中小文化片区在增长极战略中可能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既有可能形成新的增长极,也有可能由于无法发挥其文化功能而衰落、衰退。因此,为了更好地建构湖北省文化产业增长极,要能够从根本上实现区域联动,发挥整体优势,实现湖北文化产业的协调与均衡发展。
湖北省文化产业的文化中心武汉与宜昌、恩施、十堰、襄阳和神龙架等五大文化片区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其主要原因在于武汉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不可替代的政治优势,其它地区的文化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一中心行政力量、经济力量和文化政策等方面的影响。因此,湖北省文化产业的几大文化片区与武汉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联动不可避免。相比较而言,五大文化片区之间,以及与其它区域间的文化联系主要体现在相邻的地域之间,更多地是依靠地缘关系将不同区域的文化连在一起。今后在继续发挥这一优势的同时,也要注意通过文化内涵的关联,利用文化自身的内在聚合能力不断提升、优化文化圈内各个片区的互联互动,提升湖北文化产业的能量聚合力。
21世纪的文化发展要具备战略意识和全局观念,仅仅靠单打独斗难以在复杂的竞争态势中获取优势,湖北省文化产业建设需要在发挥原有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和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积极作用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增长极的发展规律,通过对文化圈中各级各层文化区域进行培育、整合与建设,使文化增长极体系在整体上不仅结构合理,还能充分发挥其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文化增长极之间的联动与协调,可以形成先进文化在整个文化空间上的“集聚-扩散-拉动”效应,带动湖北省文化产业内各级各类文化层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但是,根据增长极理论,增长极不可能孤立存在,文化产业增长极对周边文化片区的影响需要依存于周边的区域架构,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逐层消减与周边其他文化片区的相互作用。即湖北省文化产业中增长极的积极带动作用,会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发生消减。坚持区域联动的原则,将大大提升整个区域的文化品牌价值和文化发展步伐,最终提高区域文化发展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空间距离带来的阻力,在湖北省建成并发展为网络状增长极,而非孤立的灯塔式增长极。
目前,荆楚地区文化发展的联动行为较多,但是联动区域主要限于较小的范围内。从整体上来看,各地的建设表现出“各自为战”的特点,影响和制约着荆楚文化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产业的区域协同发展。首先,今后要不断拓展文化联动的区域,丰富文化联动的形式,提升区域联动的文化品位和效应。其次,为了提高湖北省文化产业建设的成效,需要消除行政壁垒的不利影响,使荆楚区域内文化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这是推动荆楚区域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最后,区域文化联动发展需要在个体发展与区域规划上实现有效衔接,不仅要考虑单个城市的发展,还要有战略眼光,以区域为背景进行规划,实现共赢。产业链建设在湖北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中应成为一个重要的手段,通过产业链条能够将分布于不同区域的文化因子串起来,实现文化产业的能量聚集与协同发展。
4 资源链接:文化产业联动的跨界融合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作为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积淀的产物,它既凝结于物质之中,又具有非物质的独特精神属性。无论是物质层面的文化因素,还是精神层面的文化规律都是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关注和尊重的。近年来文化界与经济领域的其他产业界的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不可逆的产业发展趋势。在产业融合步伐日益加快的背景下,文化与工商业、传媒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密不可分,呈现出越界发展、融合渗透的趋势。湖北文化产业的两个产业增长极各有千秋。武汉城市圈文化产业增长极具备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优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鄂西生态文化产业增长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优势。在文化产业增长极建设中,不能满足于现有的资源,而应该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吸引力,通过跨界融合的方式实现资源重新链接。
首先,通过文化丛①文化丛主要是指那些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组合而成的一系列文化特质。单个文化特质本身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有与更多的文化特质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组成文化丛,这样才具有意义。文化丛往往与人的某些特定活动有关,由许多文化质点(文化因子,或者文化特质)按照一定的方式聚合而成,并且经常表现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结合。之间的资源交流推动两个增长极的跨界合作。产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要顾及到横向整合的发展链,还要重视纵向整合的发展链,打造出纵横交错的网络状发展链。目前,湖北省文化产业的两个增长极均比较重视横向发展,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丛,如鄂西的自然生态文化丛、民俗民风文化丛、旅游产业丛等;武汉城市圈则形成了商业文化丛、旅游文化丛、教育文化丛、传媒文化丛、工业文化丛等。这些文化丛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唇齿关系。如果在自然生态文化丛与民俗民风文化丛之间架起桥梁,就能够将自然与人文有机结合起来,继而能够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为旅游产业提供新的契机和动力,以旅游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等等。这种文化丛的联动与渗透在鄂西以及武汉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中均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其次,打造以文化品牌为链接点的产业链,推动两个文化产业增长极之间的资源共通共用。产业链也可视为一种利益共享阵营,各个行业的资源、供需、企业通过这个阵营构建起经济技术上的共享。目前湖北省文化产业建设中存在着由于行政区划而带来的行为壁垒,如果能够建立合理的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链的市场行为来消解行政壁垒的阻碍。再次,建立跨界联合的集团化文化组织机构,实现市场交易内部化,推动跨界联合向实体机构方向发展。产业融合的加速发展推动跨界联合的文化产业集团的发展壮大,并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新力量。目前,湖北省文化产业的两个增长极已经建立了若干个混合型文化产业集团,如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等大型文化产业集团等。但目前很多文化产业集团的跨界融合能力较低,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大跨界融合的力度,积极整合资源,合理控制运行成本,提升规模效益,为提高文化产业增长极的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在湖北省文化产业增长极跨界融合过程中,如何利用大量的集成创新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可以通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第一、二、三产业成果在包装、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融合,通过大众传播、口碑传播、体验文化等途径来宣传文化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增加荆楚文化的文化品牌吸引力。在跨界融合中推动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创意密集型的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将不同行业的资源有效链接起来,实现文化增值。总之,多种措施并举,是今后湖北省文化产业建设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
[1]吕涛,聂锐.产业联动的内涵理论依据及表现形式[J].工业技术经济,2007(5):45-48.
[2]ED BENJAMIN HIGGINS,DONALD J SAVIOIE.Regional Econmic Development[M].London:Unwin Hyman,1988:92-93.
[3]傅才武,邹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湖北支柱产业的政策与路径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4):26-33.
[4]吴良镛.国际建协《北京宣言》:建筑学的未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36.
[5]李春燕.荆楚文化圈发展与建设研究[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7:88.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11.010
G124(263)
A
1004-0544(2017)11-0057-05
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项目(16ZD066);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2016331)。
李春燕(1976-),女,安徽阜阳人,湖北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李利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