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环境风险与对策建议

2017-03-07刘志学崔轩张爽

环境影响评价 2017年2期
关键词:煤制煤化工发展

刘志学,崔轩,张爽

(1.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2. 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70; 3.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我国现代煤化工发展的环境风险与对策建议

刘志学1,崔轩2,张爽3

(1. 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 100012;2. 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70; 3.北京化工大学,北京 100029)

现代煤化工行业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发展面临诸多环境问题及监管难题。系统回顾了现代煤化工行业相关环保政策的发展历程,指出产业布局、水资源短缺及环境承载力等问题是现代煤化工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风险。解析存在相关问题的原因,提出推进现代煤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即加强统筹规划、完善相关标准及规范、提高“零排放”环保意识、搭建绿色发展平台等。

现代煤化工;环保政策;对策建议

现代煤化工是煤炭清洁利用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煤气化、直接液化、低温热解生产天然气、油品、化工产品等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和成品油的能源化工产业。

“十一五”以来,特别是在“十二五”时期,我国现代煤化工创新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均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煤化工项目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排放等问题也让其备受争议,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其污染防治技术短板日趋突显,环境污染问题日渐突出,环保示范作用微乎其微。因此,在“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产业最应该注重的是发展质量而不是发展速度。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截至2016年11月,各部委已推出多项政策来规范产业发展,污染防治水平影响着环保政策的重点和力度,而环保政策的执行又影响着污染防治水平的高低 。

1 现代煤化工环保政策的发展历程

近10年来,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针对现代煤化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经历了由鼓励发展到“一手树示范、一手给路条”的矛盾状态,再到现在示范先行的历程。

2004年底以来,出于能源战略安全的考虑,国家决定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政策偏向于鼓励发展。之后相继出台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煤炭产业政策》、《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征求意见稿)、《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等相关政策与规划。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提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2013年至今,共有19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其中16个项目于2013年2月至9月获得路条。2014年7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2],重申了煤化工的准入规模,坚决遏制煤制油(气)盲目发展的势头。

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1]提出,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制定煤制天然气发展规划,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加快煤制天然气产业化和规模化步伐。2013年至今,共有19个煤制天然气项目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其中16个项目于2013年2月至9月获得路条。2014年7月国家能源局出台《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2],重申了煤化工的准入规模,坚决遏制煤制油(气)盲目发展的势头。

2015年12月,环境保护部发布《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3],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文件针对煤化工项目的规划布局、项目选址、污染防治方案、环保技术选型等提出了要求。2016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4]指出,现代煤化工将来可能因技术进步而促使其竞争力有所提升,但必须要遵照该指导意见“在中西部符合资源环境条件的地区,结合大型煤炭基地开发,按照环境准入条件要求,有序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的要求,有序发展。2016年8月1日,新的《国家危险废物名录》[5]施行,调整了废物种类,明确了煤化工相关危废名录;9月1日,《环境影响评价法》[6]实施,新环评法修改了9大项内容,尤其是对部分地方频繁发生的环评未批先建等违法行为加大了处罚。

近年来,我国针对现代煤化工行业的环保政策与法规密集出台,因此煤化工环保逐渐变得有据可依。总体来说,由于资源禀赋特点和地方投资冲动,国家对于煤化工行业的发展政策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要求在满足最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保障水资源供应的前提下,稳步推进现代煤化工产业高标准、高水平发展,坚持“示范先行”。

2 煤化工产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风险

2.1 产业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国家在“十二五”初曾试图制定《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但由于利益格局的割据,难以平衡,至今未能正式出台。唯GDP的政绩观促使各地纷纷上马煤化工项目,规模之庞大超乎想象。据不完全统计,各级规划中拟建的煤制天然气超过2000亿m3/a、煤制油超过3000万t/a,而煤(甲醇)制烯烃3000万t/a,超过了我国现有石油化工行业的烯烃总量[7]。凡是有煤的地方,不论条件,都设有各种名目的煤化工园区和基地。据了解,黄河中上游地区分布了约50个化工园区,基本以煤化工为主;内蒙古仅鄂尔多斯就有14个煤化工园区,陕西榆林市有31个煤化工基地。西部煤化工园区遍地开花,各地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目前,我国煤炭开发在开采前没有充分考虑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后续高效、分质利用,大量低质煤、含有稀缺资源的煤被开采后没有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2.2 水资源短板效应更为突出

现代煤化工行业为高耗水行业,其主要用水装置——气化和空分装置规模巨大,相应的蒸汽和循环水用量也大于传统的石油化工行业。我国煤炭资源和水资源呈逆向分布,极不均衡。特别是黄河中上游的晋陕蒙宁四省煤炭资源占有量为全国的67%,但水资源仅仅占全国的3.85%。按国家批准的黄河流域水资源分配指标,蒙宁两区目前已无水可取。这些地区水环境承载能力大多已达到极限,过量消耗水资源将易引发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荒漠化等区域生态问题和环境水文地质问题。

国家制定的限制在煤炭调入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政策,虽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直接造成煤化工产业过度集中于晋陕蒙宁等煤炭产地,其产业及地区自然属性也导致了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同时,“水十条”要求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着力节约保护水资源,以水定产、控制用水总量。但在水资源匮乏地区,煤化工产业对水资源的极端依赖已经开始挤占农业、生活、生态等其他方面用水,且形势日益严峻。西部地区一些正在进行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和扩建项目也因水资源迟迟不能落实而影响建设进度,用水矛盾极为突出。

2.3 节水节能减排压力加大

我国煤化工项目大多集中布局在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地区,对环境承载力的考虑不足。由于周边没有纳污水体,不具备废水外排条件,很多煤化工企业被迫选择废水“零排放”方案,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水和节能减排。但是由于废水处理不达标,以废水“零排放”为导向的分散布局,而导致企业偷排漏排,将加剧西部地下水、地表水的污染风险。

煤化工项目会产生大量的废渣,包括灰渣、含催化剂的液化残渣、活性污泥等,利用率较低,大多数储入堆灰场,不仅污染农田,还污染水源和大气。由于目前高浓盐水处理回收技术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煤化工废水结晶出来的杂盐因含有有机物及微量重金属而被划定为危废,大量杂盐无法有效利用,而且杂盐具有极强的可溶性,处置不当可能随着淋雨渗出,进而造成二次污染。此外,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也是产业发展不容回避的问题,为落实巴黎气候大会形成的《巴黎协定》,我国正在实施碳交易试点工作,过高的税赋将可能对现代煤化工产业带来冲击。

3 现代煤化工产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缺少操作层级战略环评

现代煤化工行业环保门槛较低,缺少从环保角度对行业规划布局、源头控制、环保措施、环境风险、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要求,导致项目布局分散、混乱,水资源消耗过度、污染物排放量大、固体废物大量堆存,加剧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虽然每个煤化工基地都做了规划环评,但一方面规划环评大都做成了大项目环评,指导意义有限;另一方面,缺少大区域如流域层级的战略环评,如用水问题的解析等,缺少顶层战略考量。此外,目前现代煤化工项目的环评审批权限差别较大,煤制气、煤制油、煤制甲醇、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均由环境保护部审批,其他现代煤化工项目则由地方环保部门审批。随着国家简政放权工作的推进,可能会有更多现代煤化工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然而国家尚未出台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方环保部门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不利于行业的统一管理。

3.2 缺失行业环保规范标准

现代煤化工项目属于高耗水、高污染行业,部分单元缺乏行业标准,造成项目发展经常遇到“无法可依”,如生化污泥焚烧和杂盐提纯后的产品标准等。从总体上看,现代煤化工标准数量较少且标准体系架构、涉及面较窄,在清洁生产标准、技术安全导则等重要的导向型、规范性基础通用标准上大量缺失,影响了现代煤化工的发展。为满足当前煤化工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要求,促进行业采用较为先进的污染控制措施,目前新建项目参照石化行业相关标准进行要求。但由于现代煤化工处于示范阶段,受设计水平、装备技术、煤质波动和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限制,项目运行稳定性相对较差,导致煤化工企业非正常工况体现出一种常态化,相应地,其废水、废气产生及排放情况与运行较为稳定的石化行业存在差异,亟需制定适合现代煤化工行业的环保标准和规范。

3.3 欠缺示范工程支持政策

目前,我国出台了部分支持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的政策,但未涉及现代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和环保方面的工程示范内容。国内已建成的少数示范项目虽验证了自主技术的可行性,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也暴露出工程设计、建设质量、生产运行、污染控制等一系列的问题,还不具备大规模产能建设的条件。一些项目对废水处理不重视,单纯为过审批而进行环评,盲目夸大废水处理效果,掩盖某些技术缺陷,与实际工程不符。示范项目没有起到环保示范作用,企业盲目发展,在关键环保技术问题方面并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很多环境污染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4 缺乏鼓励性优惠政策

煤制天然气替代民用分散燃煤、工业炉窑燃煤,有利于减少消费市场的污染物排放,可作为缓解局部大气污染的有效手段;部分煤制油产品(如直接液化所产柴油、间接液化所产汽油)由于生产工艺基本不含硫,燃烧产生的SO2、PM2.5少,远好于直接从石油中生产的油品,有利于减少交通运输环节的污染物排放。相比传统火电行业,煤直接液化项目工艺过程单位耗煤量的大气污染物排放(SO2、NOx)约为超低排放电厂的一半;如果与传统火电厂(采用燃煤锅炉标准)相比,则是电厂的1/5~1/10[8]。国家为鼓励火电行业采取脱硫、脱硝、除尘措施,制定了诸多补贴政策,规定了脱硫、脱硝、除尘电价。2011年,国家对生物柴油提供生产资金补贴与销售退税补贴,然而对废气控制水平更高的现代煤化工行业不仅缺少相应财政扶持及优惠政策,产品销售市场还受到一定限制,影响企业污染减排的积极性,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不利于市场公平。

4 现代煤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煤化工行业总体定位仍为升级示范。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环境质量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行业须走适度、有序的绿色发展道路。从能源安全战略的角度,在我国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但如何保障该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使之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清洁利用新途径,促进环境的改善,是摆在各级政府和业界面前迫切需要破解的课题。

4.1 全面统筹规划布局

从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资源分布、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等因素,制定现代煤化工行业发展规划,并同步开展战略环评。按照区域上管住“红线”、行业上管住“总量”的思路,根据环境容量、资源承载力等要素进行布局,合理规划新型煤化工产业布局和发展规模,避免由于产业密集造成资源环境超载。对已有新型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地区,应在客观总结其环境保护经验基础上,稳步开展升级示范。已无环境容量的地区,须先期开展煤炭资源利用行业结构调整、煤炭总量控制等措施腾出环境容量。

4.2 制定系统标准规范

近年来,国家已经发布大量有关煤化工发展及相关产业政策,各地及企业需要结合本地及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贯彻落实。完善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宏观主导作用。研究制定煤化工污染物排放源强手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高浓度有机气化废水、高盐废水等最佳污染防治技术指南,为环境管理和环评提供技术支持。在行业标准发布之前,制定过渡期指导意见和《煤化工行业报告书编制指南》等过渡性技术指南文件,参考执行石化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要求,严格控制煤化工行业环境准入和污染物排放。充分借鉴吸收已投产煤化工示范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及环保手段在实践运行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在环保示范项目取得实质性突破前,应科学合理掌握现代煤化工发展的规模与布局。

4.3 建立后评估制度

煤化工项目属于示范阶段,该阶段后评估制度尤为重要,可以通后过评估提高对行业整体认识,对即将建设的项目及其他项目起到警示或借鉴作用,有利于行业发展。而目前大多企业对技术特别是环保技术封闭意识很强,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建设项目的后评估制度,须在实现大型工业化过程中进行条件优化,并科学评估技术路径、经济性、环境影响、风险与制约条件等,为后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以促进行业建设的良性循环。

4.4 充分利用经济杠杆

任何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都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现代煤化工也不例外。目前,煤化工的产品成本与石油路线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以聚烯烃为例,前者比后者至少要低20%。许多地方为吸引煤化工项目落地,在煤炭资源的配置上设置了许多鼓励政策。这些都是该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内在动因。因此,完全有条件对该产业运用经济杠杆,做好加、减法——加大排污成本和资源使用成本并在财税政策上给予适当优惠,让建设单位和生产单位在环保投入上自我加压,自觉行动。这可能比行政命令甚至法规的效果更好。

4.5 搭建行业合作平台

建议以环评为抓手,发挥信息平台作用,梳理煤化工项目共性问题,集中行业协会、大型煤化工建设单位、国内顶尖科研院所、煤化工相关规划设计单位以及优秀环保公司等单位优势力量,建立“国家现代煤化工绿色创新发展联盟”。借助平台优势,尽快推动煤化工“十三五”规划战略环评研究,掌握煤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基本态势,摸清行业存在的环保共性问题和制约因素,在煤化工战略布局、技术集成、环保示范等领域提供建议和发展思路,实现“凝聚共识、资源共享、精诚合作、互利共赢”,积极推动现代煤化工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1] 国务院.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Z]. 2013.

[2] 国家能源局. 关于规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Z]. 2014.

[3] 环境保护部. 现代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试行)[Z]. 2015.

[4] 国务院. 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Z]. 2016.

[5] 环境保护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安部.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Z]. 2016.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Z]. 2016.

[7] 蔡丽娟, 顾蔚.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分析[J].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5, 31(4): 47-49.

[8] 王强, 步学朋, 王明华. 现代煤化工产业环保问题分析[J]. 神华科技, 2016, 14(5): 91-94.

Study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of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y in China

LIU Zhi-xue1, CUI Xuan2, ZHANG Shuang3

(1.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Minist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ijing 100012, China; 2.Beijing Guodianfutong Science and Development Co., Ltd., Beijing 100070, China; 3.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China)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y tak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sustain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its development is faced with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regulatory issu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modern coal chem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main environmental risks faced by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y were pointed out, including industrial layout, water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The causes of problems were also analyzed. Finally,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y were put forwar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prefecting the relevant standards and norms, improving the “zero discharg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building green development platform.

modern coal chemical industr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y;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2016-11-30

刘志学(1972—),男,河南濮阳市人,高级工程师,工学学士,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相关研究,E-mail:liuzhixue66@163.com

崔轩(1989—),男,河北人,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工业废水处理相关研究,E-mail:cuixuan1989@163.com

10.14068/j.ceia.2017.02.001

X32

A

2095-6444(2017)02-0001-04

猜你喜欢

煤制煤化工发展
控制液相加氢提高煤制乙二醇产品质量的研究
煤制烯烃副产混合碳四的综合利用
煤制聚丙烯需谨慎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纠结的现代煤化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