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美丽家乡涂上幸福的颜色—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教学改革剪影
2017-03-07葛典社
○本刊记者 葛典社
最近,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让全国人民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在这个美丽的生态城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可喜的是,这里不仅有让人赞叹的生态环境建设者,也有为当地教育事业孜孜奉献的教育人。
教育事业关系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影响深远。深谙这一道理的当地教育管理部门一直在思考,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走向深入的大背景下,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他们内心的力量,让教育事业既充满温度,又生机勃勃。
经过多次调研,深入研究,他们认识到,有效提升师生的教育幸福感,让教师在幸福中工作,让学生在幸福中学习,为他们创设优质的工作、学习环境和氛围,才能更好地调动师生积极性。
为此,他们提出了“创建幸福文化、打造幸福课堂、建设幸福校园”的工作目标。域内学校在这一目标的鼓舞下各展其能。
第一小学是当地传统的优质学校,县里提出创建“幸福教育”的要求后,学校经过精心研究,认为在教师管理上,应该更加注重人性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事务性工作,给教师以更大的自主空间,在具体工作上,引导教师采取更为省时高效的集体备课、研课模式,最大限度减轻教师个人的工作负担,节省出时间进行广泛阅读,真正让教师走上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专业成长道路;在学生学习方面,积极推进生本课堂实施,课堂上倡导“少提问多读书,少讲解多分享,少做题多积累”的学习原则,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自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知识与能力同步提升。
地处乡镇的御道口小学将国家课程落实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落实“幸福教育”的主要抓手。他们将学校所有开设课程分为四类,分别是根课程、干课程、枝课程、叶课程,根课程指国家课程,这是基础,干课程是基于国家课程的拓展类文化课程,枝课程是学校特色课程,包括艺术类、文学类等,叶课程则以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为主,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构建起几十种各类课程,基本满足了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需求,基本实现了让学生在幸福与快乐中学习的目标。
以上两所学校仅仅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众多追求“幸福教育”学校的代表,他们做的工作也只是所有“幸福教育”探索的一部分。
“幸福教育”的研究与落实依然任重道远,期待着他们带给社会更多惊喜,为家乡的发展增添温暖的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