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上
2017-03-07窦苒
文/ 窦苒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是中国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内。东接举世闻名的古城襄阳,西靠车城十堰,南依原始森林神农架,北临高峡平湖丹江口水库。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
2006年被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武当山和长城、丽江、周庄等景区一起入选 “欧洲人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2010至2013年,武当山分别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十大避暑名山、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入选最美 “国家地质公园”。
目前,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风景区。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
道教是源于我国本土的宗教,道教的书法、绘画、医学、建筑等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武当道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流派,是“以武当山为本山,以信仰真武——玄武,重视内丹修炼,擅长雷法及符箓禳,强调忠孝伦理、三教融合为主要特征的”一种道教派别。
真武,即元武,“元”通“玄”,故又名玄武。宋真宗赵恒因避所尊圣祖赵玄朗名讳,改玄武为真武,尊为“佑圣帝君”,沿袭至今。据《真武本传神咒妙经》记,玄武是太上老君八十二化身,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
武当山在春秋至汉代末期,已是古代宗教重要活动场所,许多达官贵人到此修炼。诸如:周大夫尹喜,汉武帝的将军戴孟,著名方士、炼丹家马明生、阴长生曾隐此山修炼。东汉末期道教诞生后,武当山逐步成为中原道教活动中心。
汉末至南北朝时,由于社会动荡,数以百计的士大夫或辞官不仕、或弃家出走,云集武当辟谷修道。同时,出现了有关真武的经书。晋朝的谢允、徐子平,南北朝的刘虬等均弃官入山修炼。《誓愿文》记,被佛教尊为“天台宗三祖”之一慧思,六朝时入武当山访道。《神仙鉴》记,蜀汉军师诸葛亮曾到武当山学道。
隋唐时期,武当道场得到封建帝王的推崇,促进了武当道教的发展。李唐自称为老子的后裔,认为老子是李唐的祖宗,扶持和崇奉道教,使之成为三教之首。而使武当道教受到皇室重视的还是姚简。唐贞观年间,天下大旱,飞蝗遍地,皇帝下诏于天下名山大川,俱未感应。武当节度使姚简奉旨在武当山祷雨而应,敕建五龙祠,这是皇帝在武当山敕建的第一座祠庙。此时,许多著名高道隐居武当山修道,如:姚简、孙思邈、陶幼安、吕洞宾等。唐末,武当山已被列为道教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福地。
宋元时,由于封建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使真武神的神格地位不断提高,促使武当道教的形成和在社会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宋真宗于天禧二年(1018年),加封真武号为“真武灵应真君”,令建祠塑像崇祀,将五龙祠升为观。宋仁宗推崇真武为“社稷家神”,并建真武庙塑像崇祀。徽宗、宁宗、理宗等都为真武封号,虔诚祭祀。著名道士邓若拙、房长须、谢天地、孙寂然等入山修道,宣传道径,使武当道教得到进一步发展。
元朝时,道教深受元朝统治者的恩宠,武当山成为元朝皇帝“告天祝寿”的重要道场,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在民间,朝山进香信士很多,香火很旺。“三月三真武圣诞节士女会者数万,金帛之施,云委川赴”。著名道士汪真常、叶云莱、张守清等迅速发展教团组织,武当道教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武当山成为与天师道本山龙虎山齐名的道教圣地。
明代,武当山一直被历代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并把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武当山的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成为全国道教活动中心,呈现出二百多年的鼎盛局面。明太祖朱元璋崇奉真武神,为后裔诸帝崇奉真武神奠定了基础。把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皇帝则是明成祖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初封燕王,就藩北京,镇守北方。朱元璋去世后,其长孙朱允炆继位。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一举夺取他侄儿朱允炆的政权。为巩固政权,朱棣自称真武保佑他和他父亲取得天下,他为报神恩,于永乐十年(1412年)遣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在元代旧址上建成9宫9观等33处庙宇。继成祖后,明朝历代皇帝、皇亲贵族、地方官吏、四方信士又在这里兴建和扩建庙宇。明世宗朱厚熜又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遣臣率湖广军民在武当山进行大规模重建和扩建,使武当道教宫观空前宏大。明朝皇帝为直接统治武当道场,自成祖始,历代都遣内臣(太监)和藩臣提督武当山的一切事务,直接对皇室负责。成祖从全国钦选400名道行高著的道士到武当山办道,又从中钦选23名德高望重的道士授为正六品提点,具体管理各大宫观。同时,把武当山数百里山场赏赐道教,调555名(户)犯人到此耕种,供赡道士。永乐至隆庆年间(1403年—1572年)曾遣22名内臣、48名藩臣住山提督,钦授予提191名,分管各宫观。到嘉靖(1522年—1566年)时,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一万余人。朝武当者人流不绝。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道门圣地武当山上有着庞大的道教古建筑群,为我们研究道教文化提供了绝佳的资料。
明朝大修武当山,建太和宫、清微宫、紫霄宫、朝天宫、南岩宫、五龙宫、玉虚宫、净乐宫、遇真宫,及仁威观、回龙观、龙泉观、复真观、元和观等九宫八观,加之庵堂、亭台、桥榭等,在八百里武当山构建了庞大的道教古建筑群。
“宫”为帝王之居,也是把神之场所,多为帝王敕封之大型神宇。“观”又称“楼观”,原为古代登高了望之处,也是迎候天神之所,后世将道教庙宇通称为宫观。
道教的宫观建筑是从古代中国传统的宫殿、神庙、祭坛建筑发展而来的,是道教徒祭神礼拜的场所,也是他们隐居、修炼之处所。
道教宫观在其布局、体量、结构上除十分鲜明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建筑思想、建筑格局和建筑方法,同时也注入了道家与道教的审美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
道教宫观供奉道教尊神的殿堂都设在中轴线上。两边设置配殿供奉诸神。这种对称的布局,体现了“尊者居中”的等级思想。对称的建筑也表现了追求平稳、持重和静穆的审美情趣。
道教宫观一般呈层层院落依次递进,形成鳞次林比的发展势态。道教认为这样可以聚四方之气,迎四方之神,也便于区分神的等级。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真武经》中真武修真的神话来设计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题。在《真武经》中,真武的出生地为净乐国,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净乐宫;五龙、紫霄、南岩为真武修炼之地;玉虚宫,因真武被封为“玉虚师相”而得名;真武曾领元和迁校府事而建元和观;回龙观、回心庵、磨针井、太子坡、龙泉观、上下十八盘、天津桥、九渡涧等无不与真武修真的神话有关,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使朝山香客一进入武当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话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加深了对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整体布局以天柱峰金殿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为轴线向四周辐射。北至响水河旁石牌坊为80千米,南至盐池河佑圣观25千米,西至白浪黑龙庙50千米,东至界山寺35千米。采取皇家建筑法式统一设计布局,整个建筑群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题突出,井然有序。武当山古建筑群还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当山的自然原始风貌。工匠们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广狭”、“定其规则”、“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的原则来设计布局。营建武当山的材料不是就地取材,而是从陕西、四川等地采买。营建时,充分利用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岩涧的奇峭幽邃,使每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峦、岩、涧的合适位置上,其间距的疏密、规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处,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时隐时现、若明若暗、混为一体的艺术效果。
武当道教宫观还依山势地形,以单个建筑组成的院落为单元,通过明确的轴线关系串联成千变万化的建筑群体,使它在严格的对称布局中又有灵活多样的变化,而且这些变化又不影响整体建筑的风格。这种有机组合成的群体建筑,一步一步地向纵深方向展开,依次递进,突出了建筑空间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宏伟壮观。
武当山道教宫观大殿都采用等级很高的建筑规制,殿檐伸出深远,且向上举折,加上鸱吻、脊饰,形成优美丽多变的曲线,使本来沉重的大屋顶变得透逸典雅。尤其是在直立厚重的墙壁和殿宇下宽阔的月台,或是崇台的衬托下,使整个建筑显得十分庄重和稳定,形成了一种曲与直、静与动、刚与柔的和谐美。
武当山大多数道教宫观建于山林间,周围空谷环抱,古树垂萝,清静幽深,与大自然和谐相融,既为道人提供接近自然、返朴归真和静心修炼的环境,也成为信徒、游人参观游览的胜地。
从武当山古神道攀援而上,经过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的艰苦跋涉,只见金顶紫金城高大的城墙就在身边,雄伟的天门傲视群山,金殿即将跃入眼帘…… 这时,抬眼望去,威严壮丽的朝圣门横亘在面前。
古神道上的三座天门和朝圣门均为明永乐十年在元代旧址上敕建,气势恢宏,依次屹立在数千级饰栏石阶之间。天门设置颇具匠心,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它巧妙运用了环境空间和宗教理义,制造出使人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环境氛围,是古人智慧的具体体现。
天门的高大稳固烘托渲染着天界的神圣庄严,使朝拜者一步步加重心灵上的敬仰肃穆之情。同时,攀登金顶的神道虽有石阶护栏,仍陡峭崎岖,攀行艰辛。朝拜者在艰难行进中,猛然发现眼前屹立的高大天门,会从心底迸发出激情,力量倍增。这种体验是审美情趣的升华。朝山进香的信士香客,每走近天门,则欢呼雀跃,万山回应,经久不息……
武当太和宫大殿在明代称朝圣殿,匾额上书“大岳太和宫”。前面建有无墙阁,梁栋上彩绘各种图案纹饰,精美绚丽。两侧为钟楼和鼓楼,钟楼里悬挂一口明永乐十三年铸造的巨大铜钟,高1.57米,口径1.435米,是武当山现存体量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口钟,敲击后发出像雷声一样的钟声,回音不绝。太和宫大殿为砖石结构,琉璃瓦屋面,墙体的下部为精美的石雕。大殿内供奉着真武、金童、玉女等十几尊神像,形象逼真,其中既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可以说是明清艺术荟萃一堂。
朝拜殿建成于明永乐十四年,清康熙以后称为太和宫大殿。在明代,来金顶朝山进香的普通百姓是不能到金殿的,只能在这里朝拜真武大帝,高高在上的金殿他们只能在远处望上一眼,由此体现着等级的森严和皇权的神圣。
武当中观(琼台),元朝始建,称为“琼台宫”,明清时修葺扩建。建有上观、中观、下观,有24座道院,庙房一百多间,大部分已废。现存有元朝建的中观石殿和上下观遗址。
琼台中观,现存古庙房14间,建筑面积479平方米,建筑及遗址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已修葺如初。这里是明代的道家研制“八宝紫金锭”的制药厂,如今成为武当山汇聚人气的旅游亮点场所。
紫霄宫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始建;元代重建,名“紫霄元圣宫”;明永乐十年(1412年)扩建,赐额“太玄紫霄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到806间;解放后,曾几度修葺,保持了原貌。
该宫占地面积7.4万平方米,先有庙宇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整体建筑凭借山势,至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遥相呼应的手法建成,数百级宽阔的是阶依山叠砌。层层崇台气象森严,殿堂楼阁鳞次栉比,红墙翠瓦宏大壮观,威严肃穆,极具皇家道场的气派,是武当山现存最完善的宫观之一。
紫霄大殿为紫霄宫的正殿,是武当山保存下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结构殿堂。这座在中国古建筑中屈指可数的抬梁式大木结构的道教建筑,其结构、布局科学合理,艺术风格协调统一,同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武当山古建筑群中独具风貌。同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沉积有历代工匠的技术和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国明清建筑的辉煌成就,具有极高的观赏和科研价值。
最让人眼花缭乱和赞不绝口的是大殿内部,整座大殿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构思巧妙,造型舒展大方,装修古朴典雅,陈设庄重考究。大殿内设神龛五座,供有数以百计的珍贵文物,大多为元、明、清三代塑造的各种神像和供器,造型各异,生动逼真,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正中神龛供奉真武神像,为明代泥塑彩绘贴金,高4.8米,是武当山尚存最大的泥塑像。这里还供奉着一尊明末清初纸糊贴金神像,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纸糊神像,它集聚了中国古代纸糊、雕塑、贴金、彩绘、防腐等工艺的精髓,是一件文物珍品,对研究中国古代纸糊工艺有很高的价值。
综观武当山古建筑群,荟萃中国古代优秀建筑法式,集中体现了皇宫的宏伟壮丽,道教的神奇玄妙,园林的幽静典雅,民间的淳朴节俭等多种特色,形成独特的传统建筑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