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故事启迪心灵,以文字关怀自然—读《水精灵》有感

2017-03-07

科普创作 2017年3期
关键词:螃蟹孩子

放下手中的《水精灵》,我不禁擦了擦口水。这本书是中国原创儿童生态文学精品书系列之一,入选“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曾获得过第六届紫金山文学奖。但最初吸引我的,是书中的故事。正如封面上所写,《水精灵》记叙了作者韩开春童年时期在小村口、荷塘边、水面下看到的那些自在游弋着的小小精灵。

图1 《水精灵》(晨光出版社,2016年)

可为什么我会说想要擦口水呢,因为通篇读来,作者每写到一种可爱灵动的“水精灵”时,就会在其中穿插它们的烹调之法,每读完一个故事,总是让我食指大动,胃口大开,恨不得马上找来这种“水精灵”吃上一口。比如写到螃蟹时,作者介绍了它最常见的吃法:清蒸。“在悠悠淡淡的菊香里,掀开蟹盖,蟹膏似玉,蟹黄似金,佐以用镇江香醋与姜末、酱油调好的作料,入口鲜而肥,甘而腻,真是色香味的极致……”我读完此书时,正值金秋螃蟹肥美,有幸得以一尝螃蟹的滋味,当真是鲜美无比!蟹膏和蟹黄入口细腻绵柔,其独有的香味伴着微酸的香醋和微辛的姜末,在舌尖交织跳跃。蟹肉雪白成丝状,入口即化,回味甘甜。也难怪李渔会视蟹如命。但螃蟹壳硬,北方人家生来粗犷不拘小节,没有南方人吃得秀气精致,蟹身蟹腿匆匆嚼过就吐了,不知李渔见了,会不会气得跳脚。看完这章我突然想到之前有介绍说螃蟹性寒,食之可配以黄酒暖胃,连娇柔的林妹妹吃螃蟹时也要喝上一杯的。若我是作者,必然会将螃蟹配黄酒的吃法写进书中,怎么不见他写?后来想想也觉得合理,本书是写给青少年看的,他们还不能饮酒呢,想来作者出于这样的考量,才没把喝酒的事情写进来吧。很多小朋友看过此书,大概能增长不少辨别水生物的知识,家长也多了项任务,就是带着孩子逛超市,买鱼吃。

《水精灵》当然不是食谱,介绍各种水生物的烹调方法也只是一部分。书中还写了很多有关鱼的文学故事。比如引出“莼鲈之思”这个成语的张翰,比如大啖河豚肉之后说“也值得一死”的苏东坡和坚决不吃河豚半口的梅尧臣。文学家们向来都是性情中人,读到此处时,总能让人忍俊不禁,眼前也不自觉浮现出他们吃鱼的样子。除了这些,书中还引用了诗歌、神话、传说。由此也得以想见作者的文学造诣是极深的,不仅熟知这些名人典故,还能在书中引用自如。这样的安排,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书的可读性,也能使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积累文学知识。

除了写文人墨客的故事,书中最精彩的一笔,就是作者写自己的故事了。因为他初中前一直生活在那个名叫“时庄”的小村子里,童年的大半时光都在和河中的鱼们打交道,写起这些熟悉的小家伙来,也就格外得心应手。

并不像百科全书那般郑重其事,作者每介绍一种鱼,就好像是在介绍熟知的朋友与你认识。先是不慌不忙地抛出一个吸引你的话题,再引着你一点点随着他的讲述寻找答案。比如开篇的黄尖,他没有上来就描写黄尖的样子或是学名什么的,而是由“鳏”这个字引起。要不是作者点出,我也万万不会去想为何“鳏”字会和无妻的老男人联系在一起。后来特意去查,说是因为此鱼性孤且凶,喜欢独游,故才把无妻或丧偶的男人比作鳏鱼,称之为“鳏夫”。而这,恰好和后文描写黄尖捕食的情景不谋而合。性情凶悍的黄尖见了想要吃掉的小鱼便会紧追着不放,简直是“水中的霸王”。同样享有“霸王”之称的黑鱼,则放在第二篇,作者在写黑鱼时,也没有板着面孔直接介绍,而是把黑鱼和黄尖的捕食方式进行对比。这样前后文呼应的手笔,在这本书中很常见,使读者在认识新事物的同时还能重温旧的,借以丰富笔下这些灵动鱼儿的“形象”。每个新的篇章都与上一章有着或多或少的勾连,一路读下去,只觉酣畅痛快,仿佛时庄前那条孕育着各种精灵的河水,从心中涓涓流过。

作者不只在《水精灵》中写鱼,还在讲鱼的过程中带给孩子们一些人生道理。书中讲了好几种护子心切的鱼,如敢于斗争“小赖鼓子”的黑鱼夫妇;宁愿自己烫死也要保护孩子活命的鲶鱼妈妈;把受精卵注入河蚌体内的黄屎屁子;还有不肯断鳞想给予孩子营养的鲥鱼母亲。这些,除了从侧面引导孩子要懂得感恩,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善良的因子。

除了播撒善良,作者还会借一些鱼的特性,潜移默化地教孩子们如何做人。如借“混不吝”的黄尖告诫孩子不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借河豚鲜美却有毒来警示孩子们凡事都有两面性;借白鳝的故事告诉我们谣言可畏,以及用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物。在《河蚌》这一章中,作者也如聊天一般和读者探讨对待河蚌时自己的鲁莽、残忍和懊悔。

此外,作者的文笔也很好,笔下的精灵,只寥寥几笔便勾勒得活灵活现。我个人很喜欢《黄屎屁子》这一篇。首先是被它的名字吸引,想着怎么会有鱼叫这么个名字,读着好玩儿又好笑。其次是觉得这些小鱼很可爱,总在作者淘米时来吃淘米水,“一挥手就会立刻沉下水去,好一阵子才又探头探脑地冒出水面……吧嗒着小嘴,在渐渐变淡的乳白色汁液中来回穿梭,相互追逐起来”。活像害羞的小丫头。当作者想要用淘米箩来捉这些小家伙儿时,它们却“一个纵身,白亮亮的鳞片在我眼前一晃,像一道耀眼的闪电,就又落入水里,逃之夭夭”。若是换成我,恐怕也会如作者那般玩上半天吧。

还有一篇是介绍黄颡鱼的,其中一段描写也堪称精彩:“胸部两侧和背部各长有一根带有锯齿的硬刺,组成一个立体的三角形……一身黑黄相间的肤色,像穿了一身的迷彩,又像是耀眼的文身,感觉像是走起路来膀子都要晃起来,横着走嫌马路不够宽的街头流氓。”顿时,一个长着三角鱼脑袋,有着文身,摇头晃脑的小混混形象便跃然纸上。

读过《水精灵》后,我自己回想,发现能叫上名字的鱼,大都是在海洋馆见过的,反而对生活中出现的这些精灵知之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城市中,基本断绝了和自然的联系,别说见到野外的活鱼了,就是见到了,也断然不会像作者年少那般伸手去捉,定是怕得连手也不敢伸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大城市中,鱼——只被当作食物来看待,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原本生长在湖泊河流或是大海中的精灵们,就是为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才生的。就更别说想去了解它们的相关知识了。这样冷漠的态度,若是延续到更小的孩子身上,怕是他们会忘记如何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吧。

我想,韩开春写这本书的初衷,应该也是想借此引导更多的孩子通过阅读感知生命的伟大和自然的奇妙,并希望孩子们能通过文字喜欢上大自然,进而爱护大自然吧。除了这层目的,我想还有一点,也就是韩开春写这些乡下“小鱼”的原因,是希望孩子们爱上真正的、就在你我身边的自然,而不是被端上餐桌、关进笼子、困在缸里或养在瓶子里的所谓“自然”。

如刘先平先生在序言所说,文学的社会功能在于教化,大自然文学的主旨是引导我们保护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我想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一个个美丽的方块字组成一句话,几句话组成一篇文章,这些文章,带着或欢快或哀伤或激进或绝望的情绪感染千千万万的人,并促使这千千万万的人行动起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在环境保护方面,还需继续前进。好在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自然的重要性,孩子们也有更多的机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神秘。

前段日子有幸听到台湾著名科普作家叶李华先生谈论如何写好科普文章。他说要点有三:一要讲故事,讲真实的故事;二要有例子,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三要有插图,因为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水精灵》这本书,前面两点都已具备,只是在插图方面,略有欠缺。至少在我看来有点少,或许再增加一些大幅的真实的照片会更加直观。

瑕不掩瑜,我相信《水精灵》的清新自然会如小溪一般流进孩子们的心田,并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添一笔灵动的色彩。也希望《水精灵》能成为孩子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爱上并愿意保护自然的那一汪“源头活水”。

(该文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论活动征文)

猜你喜欢

螃蟹孩子
螃蟹
螃蟹
螃蟹
孩子的画
我是螃蟹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熊孩子爆笑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