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2017-03-07谢晨芳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教学反思公开课

谢晨芳

【摘要】根据听课教师的反映,这还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有创新的文言文公开课,完成了预计的目标,也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上有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

【关键词】教学反思;公开课;《寡人之于国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校承担了一个江苏省教研室 “十二五”的重点课题《幸福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为了展示研究的成果,我有幸被选为开课人。一般这样的公开课总要选容易出彩又比较好上的文本类型,如小说类文章,可是恰在这个时候我正在上《高中必修四》(苏教版)的文言文,尽管我清楚地知道,语文公开课以文言文为授课内容的例子相对少一些,但是我就想挑战一下自己,于是就确定上《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下面就把这节课上课过程及课后反思整理下来以飨大家。

一、课前准备——删繁就简

文章是一篇老篇目了,所以网络上关于这篇文章的参考资料很丰富,我搜集了一部分较为普遍的資料,有孟子的简介、孟子思想的简介、时代背景及文章中涉及的写作背景。还搜集了一小部分较为新颖的观点,比如对战国时期人口问题的重要性,在《管子》中有如下记载:“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也就是说,战国时期不仅重视人口的数量,还重视人口的质量,再联系梁惠王本人,也是不仅希望国民多,还要不断招贤纳士的,孟子就是他招来的。这部分内容后来被用于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获取了课文内容以外的知识,而且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梁惠王与孟子对话的目的,这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当然,资料太多也有不利的一面,容易看花眼,也容易跳出授课本身的初衷。比如,在搜集资料时,我找到很多关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名句,这些名句都可以拿来作为课堂上知识点的一个拓展。但是,这些句子实在太多了,挑选哪些,挑选多少合适,课堂上要不要拓展细讲,都是需要仔细斟酌的。最后,我挑选了三句熟悉的,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还有三句不熟悉但是简短易于理解的,如“民事不可缓也”“仁者无敌”和“易(修治、耕种)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而且也只是在PPT中投影出来,让学生集体朗读了一下,体会到孟子民本、仁政的思想即可。过多的拓展有时会跳出课文本身的重心,所以,筛选资料是个烦琐但又精细的过程,只需搜集一小部分能用于课堂教学的,点到即可了。

二、试上过程——颠覆重置

正式开课前一星期左右,公开课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制作了教案、学案和PPT。但是较为麻烦的是,文言文不比现代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首先要过文意理解这一关。

对文意的理解该用于开课的课堂还是先用第一个课时讲完?还是预习中学生自己梳通?还是课堂中讲解一部分?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是,我不能将文意理解作为公开课的主要内容,但是又不能将它等同于现代文,所以应该在课堂中体现一部分。那么体现多少呢?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的。所以,一开始的决定是先在第一个课时给学生介绍孟子及其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出了一份学案,涉及全文的拼音、通假字和写作思路,还有在课堂上先将前三段的文意疏通和理解,公开课上就以第四段的文言知识点、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文章中的体现、他的论辩艺术和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为主。于是,就有了在自己的一个班级里试上的第一节课,但是这堂课没有将准备的内容授完。

同组的三位老师来听课指导,给我的建议是,整个第四段的文意梳通用了将近半个小时,太面面俱到,导致后来的重要内容未能呈现;而且梳通文意的过程让人感觉到教师占主导,而学生很被动。这是两个非常大的问题。

其中万老师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我们常作的文言文教学是以文意的梳通带动内容的理解,而他建议我反过来,以内容的理解来带动文意的梳通。全文的内容理解以四大问题为主:梁惠王有什么困惑?梁惠王的治国存在什么问题?孟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孟子是如何阐述他的政治主张的?如果这样的话,我得把准备的很多内容删减掉,这是个大手术。但是,这个手术做好了,这堂课的新意也就出来了。

三、借班上课——一锤定稿

借同组老师的班级上课其实是这次公开课最有收获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很不顺,但是最有价值。

这位老师先在自己的班级进行了第一个课时的授课,我将大致的授课内容交代了一下,但是,总是和自己预想在自己开课的班级里先授予的知识是有出入的。所以,在我进行第二课时的试上时,遇到了很多问题。

首先,遇到我提的问题学生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去回答,于是有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比如提问他们“梁惠王治国存在什么问题”?一个学生起来就答了孟子用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深层次的答案出来了,我就不能反过去再问浅层次的问题了。所以,这个题目在我后来的设置中是以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从梁惠王的治国措施角度和孟子的评价角度两方面来回答的,学生在答题时就能有一个由浅入深的理解了。

其次,我设置的一些问题导致学生所有的回答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思考不周全的,比如,提问“梁惠王在与孟子交谈之后会听取孟子的‘仁政思想来治理国家吗”?提问了不下五个人,所有的回答都是“会”。这个问题后来有老师建议换一种问法,于是在设置中括号里添加了一个“或者说梁惠王的治国思想和孟子的治国思想吻合吗?”学生就比较能理解这个补充的问题,他们就会觉得两个人的治国思想是不一致的,所以不可能会采纳。

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在试上时,感觉需要调整顺序。比如,在提问孟子的治国主张时,原先设定分成“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孟子的论辩目的”三个层次,分别指出措施、效果和结果的,后来提问时觉得这样不利于总结和板书,就把问题改为了“结合文章概括具体的措施”“采取这些措施后能达到的效果”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怎样的政治局面”?问题之间有了连续性,学生也能得到一个整体的理解,“保民”“富民”“教民”“民本”“仁政”的板书也能顺着写下来了。

我在这堂课上将我所有准备的内容都做了展示,有些老师就建议将拓展的孟子仁政思想和讨论孟子仁政思想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两部分内容删除,认为这两部分内容容易将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建议。这两部分内容的删除也为课堂节约了一些时间,可用于朗诵和文言知识的梳通。

在这些调整和修改后,一堂较为成熟的公开课就开始了。

四、开课过程—— 圆满完成

正式開课那天,我的PPT从原来的29页,压缩到16页,不但内容删减了很多,问题的设置也有了较多的改变,顺序也做了无数次的调整。

为了导入课文,我在学生朗诵完全文后,给全文设置了一个总领的问题,“文中的梁惠王和孟子围绕哪个话题展开了讨论?”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没有答到我设置的答案上,她答了一个宽泛的答案,就是“如何治国”,一直提问到第三个学生才提到国家的人口问题。后来我反思,我不该给这个问题设置一个固定的答案,问题本身就问得很宽泛,该是一个开放性的答案,直接引出战国时期关于人口问题的背景就行了,这是本课一开始就出现的一个不足之处。

学生的文言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在课堂上表现得比较明显。比如,让学生翻译“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学生对“罪”和“岁”这两个字很陌生,注释上也没有翻译,起来回答时就不会了。在我提醒了“岁”的意思和“罪”的活用后,另一个学生起来就能翻译出来了。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课堂上,文言知识的积累还是要作为重点的。

接下来的过程就比较顺利了,比如,那个“梁惠王治国存在什么问题”的题目,我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回答后,学生就先找到了梁惠王的治国措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得出“梁惠王在治国的方法上错误”的结论;然后找到孟子所运用的比喻“五十步笑百步”,由这个比喻的比喻义得出“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治国策略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不同而已”的结论。这样由浅入深地理解了这个问题,也就理解了一问一答之间的联系。

朗诵中体会孟子的论辩艺术是这堂课上最成功的一个环节。在给学生总结孟子的论辩艺术时,提到他的文章气势充沛,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式后,我让学生集体朗诵了一下,还拓展了初中时候学过的《鱼我所欲也》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中运用的排比,学生也集体朗诵了一下,气氛很热烈。

最后,“孟子‘仁政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由于时间关系,留为课后讨论的作业,这也是预想之中的。另外,补充的文言自主阅读段落,也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资料,这也是预想中的。

课后根据听课教师的反映,这还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有创新的文言文公开课,完成了预计的目标,也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上有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教学反思公开课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新课改后的高中美术教学反思
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反思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堂微课教学方法研究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如何把听公开课变成研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