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校文学课教学模式改革探析

2017-03-07杨丽萍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关键词:高职学校改革教学模式

【摘要】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文化的传承。文学形象作为各种精神影响的化身,它对学生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高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文学作品对于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影响,不重视文学课的教学质量,使得文学课不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学校文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其次对文学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尤其是如何将文学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落实到学生行动中去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高职学校;文学课;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现如今,国人普遍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高职学校顺势发展起来,但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使得国家对人才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在2006年11月,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要求高职学校更新教学理念,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积极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而文学课就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高职学校的文学课仍采用“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式、繁冗的教材内容,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高职学校文学课教学模式改革必须提上日程。

二、高职学校文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校方面

1.文学课程地位较低,得不到重视

高職学校的课程主要围绕职业技能来进行设置的,因此,其技能课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而基础课程却得不到重视。文学课较低的课程地位,大大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对于文学课教学方式的探索、教学活动的开展的兴致也不高。一些院校在采用二级管理后,为了获取更高的效益,更是不愿在见效低的基础课上下功夫。因此,在这种情形下,文学课任课老师就抱着完成任务的思想,这就直接导致了文学课内容无趣、没有意义。

2.课程考核方式落后,与学生发展不适应

高职学校受其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课程考核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这就导致落后的考核方式与学生的技能素养发展极不适应。一个良好的考核方式应该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精确性评价与模糊性评价相交融。而在实际教学中,文学课课程考核方式仍为较为传统的方式,即平时表现成绩、期末考试成绩。面对期末考核,学生通常是平时不用功,考试前两天临时突击,依靠短时间的背诵来应付考试,这种方式对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极为不利。

(二)教师方面

1.教学内容刻板,有程序化趋势

高职学校的文学课在教学时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文学作品时,多以一种固定的套路来讲课:首先,简单介绍作家的个人资料以及写该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目的等;其次,带领学生阅读全文,概括文章内容,领悟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分析文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教学内容刻板,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没有充分考虑到文学的现实性。同时,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讲课时,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简单概括,没有充分挖掘其中典型人物的设置意义,没有将文学形象对学生的影响进行良好的引导。

2.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气氛不佳

现在,一些教师仍采用灌输的方式,即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够完全接受。这种方式对于文学知识储备较好的本科生、研究生来说可能还有效果,但是,高职学校的学生其本身的文学储备就少,根据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学校有百分之四十左右的学生每年才能读一到五本书,而且文学基础较弱。若不考虑高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不采用多元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只有文学素养特别高且讲课幽默有趣的教授才能吸引到学生,让学生自主自愿地去学习文学课。但事实证明,文学素养特别高且幽默有趣的教授是非常少的。

(三)课程设置本身

高职学校文学课程设置不合理,致使学生对文学课感到厌倦。

1.课程定位向本科靠近

目前,高职学校对文学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设置,与本科相类似。同时,在课时安排、课程任务设置也在逐渐往本科学校靠近,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没有看到高职学校在招生、师资力量、学生培养方向等方面的差距,这就使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文学课开设的目的在于:一方面普及文学常识,提高文学素养;另一方面其辅助作用,间接提高职业素养。作为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要目标的高职学校,其应侧重文学课的辅助作用,与本科侧重普及性的人文素养相区别。

2.课程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高职学校招收的学生为专科生,他们基础较差,文学储备量少,对文学作品的兴致不高,缺乏探索精神。他们在成长环境中过多接受影视作品以及网络小说,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他们更推崇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对于需要静下心来、花费大量时间阅读的经典作品却望而却步。而文学课的内容普遍内容较为深奥,与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对文学课进行适当的改革。

3.文学理论较为空洞

现如今,单纯性的文学越来越少,文学理论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部分文学理论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指导文学发展。文学理论应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应来源于实践却又高于实践,并最终作用于实践。但是,现在的文学理论却变成了无用的教条,如何改变值得深思。

(四)信息时代对文学课程的冲击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高职学生的学习以及文学课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来查询他们所需的资料,并进行网上学习等,将学习由课堂延伸到了网络,大大增加了学习时间。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网络信息的爆炸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利于课堂效果的提高。

在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前的文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如今的文学现象,这一方面需要对文学理论加以创造性的发展,一方面也需要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加以引导。这是因为网络文学虽有其阅读方面、内容多样等优势,但受市场经济的影响,网络文学商业气息较浓,功利性突出,与传统的文学创作不追求功利相违背。

三、高职学校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途径分析

(一)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文学课,高职学校应设置多层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知识方面,应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学知识,如文学发展历史、文学体裁形式以及文学赏析方法等等。其次,在文化素养方面,应培养学生一种理性的思考以及人文关怀,同时,对于文学作品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最后,在职业素养方面,应充分引导学生学习经典文学形象,弥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将其变换为自己以后的职业素养。

(二)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较为喜欢重亲情、友情、爱情之类的文学形象,对于重祖国以及事业的文学形象兴致不是很高。因此,对于这五种文学形象或者情感因素,应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同时,列举学生耳熟能详的事情,慢慢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觉承担自身责任;对于亲情、友情之类,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讲述亲身经历,让他们体会亲情、友情;对于爱情这一类的作品,教师应结合高职学校学生的身心特点,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授他们一些爱情中的相處之道,让他们能够使用正确的方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事情,学会理性看待爱情;对于职业观、生命观这一类的作品,应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乐观豁达、坚忍顽强、热情开朗、厚道善良、自信自立等品质。

(三)建立网络学习平台

1.课程资源方面

高职学校应充分利用其校园网以及文学专业等相关专业的资源,定期在文学资源库上传高品质的经典文学讲解课程。这些课程的时间应在五分钟之内,便于学生随时观看,可有效利用学生的碎片时间。同时,就课程的内容来说,每一节应重点讲解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知识点,便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2.网络技术方面

首先,应对网络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设置,保障网页的美观大方,同时其软件的操作应该简单,工作流程应较少;其次,该软件的登录形式应该多样化,应和目前的社交媒体相结合,实现多种方式的登录学习。当然,要积极引导学生绑定自己的社交账号,便于文学信息的推送。

3.采用多种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网络平台的学习中来

能够实行签到奖励制度,根据签到的次数以及任务获得积分,并定期举行积分兑换活动;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如文学知识闯关一百问,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4.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

高职学校应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培训,促使教师及时更新其知识结构以及教学理念;同时,学院也应该请一些知名教授过来,给教师传授现阶段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当然,教师应该采用以学生为主,多元教学手段为辅的教学模式,努力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创设教学情境,发出情感共鸣

文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现象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同时,文学知识又能够很好地指导人们生活,并将理性与感性思考相结合。在上课时,可以举行一个小小的朗诵比赛或者诗歌情景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解诗歌情感时,可以讲解与此相类似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情感。

6.丰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人物中的闪光点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恰好是当前学生所欠缺的或者需要提升的。因此,在教授文学课时,教师应注重发挥文学形象对学生的重要影响,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充分讲解,使其由抽象变为具体。同时,教师应着重介绍人物形象身上所需要学习的精神,并在课下开展相关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实践教材人物中的闪光点。

四、小结

一个优秀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典型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文学形象对于高职学生塑造人格、弥补性格缺陷、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重要影响。因此,对于文学课,必须合理利用文学形象对学生的作用,在课堂上,采用创设教学情境,发出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感受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丰满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人物中的闪光点、将教材中的情感进行升华,用积极情感引导学生等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卫霞.高职高专文学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3).

[2]沈婉蓉,吴素萍.高职院校文学课程有效教学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2(5).

[3]王鸿.浅析高职高专院校文学理论课程的改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4]胡楠.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情感育人方式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

作者简介:杨丽萍,女,1973年生,湖南汨罗人,讲师,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初等教育系,中文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高职学校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职校数学课堂教育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探索
改革创新(二)
高职学生存在问题及教育对策
现代高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和改革方式探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