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考

2017-03-07王洪钟

课外语文·中 2017年1期

【摘要】新课改以其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广度在神州大地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了,新课改理念及新课标是指引我们一线教师教学的主要思想与理论依据。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新”落实到课堂呢?本文从树立教学新理念、构建教学新课堂、形成合理新评价三个角度做出了阐述。希望本文对推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的“新”思考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学新理念;教学新课堂;合理新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教学“教什么,怎样教”这是当前不少教师所困惑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新课程标准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下的新理念,最终需要在我们每一节课堂上才能得到落实,因此,这里结合自己的语文课堂探讨一下如何构建新课标下“新”的语文课堂。

一、树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新理念

首先,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教育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不仅仅关注理性层面,也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也应该关注他们的感性层面。在很多情况下,人更多的是情绪化的存在。教师对学生的爱与鼓励会温暖每一颗幼小的心灵,给他们带来温馨与感动。相反,如果师生之间缺乏爱的互动,特别是在情绪对立时,学生就会主动截断师生情感交流的脐带,使整个课堂教学难以为继。因此,我们的教学一定要树立以生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新理念。比知识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力培养,比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心灵的成长。心灵的成长需要一个宽松、平等、尊重的学习氛围。我经常对学生说:“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啊!充满了微笑、喜悦、快乐、激情!”每一天,每一节课,我都带着微笑进入课堂,用慈爱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对他们的每一个进步都倍感欣喜,满足孩子们的表现欲。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因此,我们还要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异,特别是要允许他们尝试错误,欣赏他们独特的成长经历,而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

二、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课堂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在课堂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单向传输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形势的转变,应最大限度地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课堂的作用更多的是启发、点拨、激励。过去,我们以知识的传输为中心,今天,我们更多的是以激情的传递为抓手,唤醒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努力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的学习新方式。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课堂中营造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氛围。如前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目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自己被重视,被关爱。要尊重、热爱、信赖每一个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课堂中变得敢说、愿意说、爱说,使学生置身于这种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其次,要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借助音像材料、游戏、表演等一系列的手段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乐于参与。如教学《观潮》一文时,在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为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体会文章意境,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把潮声与潮形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变化,领略到钱塘江大潮的美丽壮阔,体会到观潮人的情感变化,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最后,要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教学不再像过去,只是单纯的教师语言表达,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视频、音频、图片等丰富的教学资源。要恰当运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力争使学习成为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能力。当然,面对如此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更多的是要善于鉴别与利用,否则,太多的信息反而不利于单纯的学习。

(二)多读感悟代替教师的讲授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言为心声”,语文教材都是些古今中外、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任何作品都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思考感悟的结晶。因此每一篇文章,只有学生在真正读通、读顺之后,才能很好地在教师引导下会读,才有可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者也才有可能很好地驾驭课堂。阅读的方式可以为:默读、大声朗读,轻声读……而对“齐读”则要适时、適度,不是不用,但不宜多用。

尊重学生阅读感悟的权利。很多时候,学生并不是我们老师“教”会的,而是他自己“悟”会的。特别是我们语文学科,学生是在大量阅读中进入作品的世界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与见解。教师要有“静待花开”的耐心。学会等待,学会聆听。通过问题的设计,时不时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方法点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或者说换个角度阅读。帮助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指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

(三)表达交流,激活课堂

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化社会人”的基本素质,因为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个人寻求发展机会的重要条件,也是事业成功的保证。老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交流感受、合作探究,发表看法的机会,切忌不平等对待学生,不容许总是给成绩好的学生机会;要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开口说的权利与机会。每节课上课前,我给学生五分钟,让每一个学生轮流上台演讲一次。课堂提问,我们也向后进生倾斜,让他们回答一些他们能够表达的小问题。作文教学及讲评教学更应该如此,留给学生充分的考虑交流的空间,留给自主说话表达的空间,围绕习作中心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自由地在想象的空间驰骋,说出自己想到的。

三、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方式

评价是学生持续进步的动力,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反馈。课堂上教师的表扬、批评是评价,作业批改是评价,考试成绩那更是评价。可以说,评价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我们议论一个同学也是在评价。教师一个不经意的表扬,在学生的内心可能也会掀起波澜,这其实也是评价。

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更多的是要坚持正面评价为主。俗话说:缺点不说慢慢好,优点不说不得了。也就是说,我们教师的目光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优点,忽视其暂时存在的缺点。这样,他们就会把优点放大,把缺点慢慢忽视了。

我们的评价还要有针对性。要具体化,如对于后进生的评价,就不能用优秀学生的标准要求他,而是要降低标准,做到“低标准、严要求、抓落实”。如,我要求学生写字本要有垫板,只要有用垫板,我就给“优”,当全班都用垫板后,我再提新的要求。要分阶段,如对低年级和高年级,评价标准也就相差很多。低年级重在学习习惯养成,高年级重在思维与情感的培养。

四、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人文教育,就是要充分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语文学习是美的感悟,古今中外,无数的古圣先贤和思想家们,他们用文字编织理想,用文字营造精神世界,用文字表达思想和情感。学生的阅读,就是去重新体验文字中蕴含的思想与美,去发现文字中潜在的对人类的爱与良知,去感受文字中的道德力量。古人常常说:道德文章。古人是把道德修养放在文章前面的,做“文”先做“人”,这也是我们民族的优良的教育传统。今天,我们也应该这样,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做出榜样,也要不断的阅读那些富有激励作用、充满正能量的优秀书籍,让自己的精神境界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才能让他们感悟文字中蕴含的道德力量,才能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道德美。实现语文教学的教化功能。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课文插图,精读段落。在体验感悟邱少云的痛苦与忍耐中,重现了邱少云的英雄形象,体会了他为了集体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从而教育自己在班集体中也要增强组织纪律性,以班集体的利益为重。

从教十几年,我深深体会到,课堂40分钟是短暂的,但是很宝贵。作为语文老师,在新课改春风的吹动下,我们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以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努力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实效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實求发展”的教学思想,使语文教学达到真、纯、实、活的境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室.语文(义务教育课本第七、十一册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王洪钟,中小学一级教师,任高年级语文教学20年,宁化县语文骨干教师,在县教育年会发表论文20余篇,在三明市教研室发表论文3次,主持县级课题《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反思性教学》研究并结题。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