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绽放智慧的光芒
2017-03-07谢小玲
谢小玲
成尚荣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从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从培养‘知识人转变为培养‘智慧者,用教育哲学指导教育改革,就是要引领教师和学生爱智慧,追求智慧。”课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学习、处世、生活的智慧。教师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宝贵的经验去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让学生获得创新的灵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有了教学智慧,面对突发状况,教师才能做到随机应变,让学生健康成长。怎样才能让阅读课堂教学绽放出智慧的光芒呢?
一、教师故做“糊涂”,学生恍然大悟
郑板桥曾有“难得糊涂”一匾,其注云:“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这是郑板桥先生历尽人间沧桑之后所选择的一种处世之道。“糊涂”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境界。在课堂上故作“糊涂”,并非真糊涂,而是为了把更多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表现的机会让给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实践和成长的平台。说到底,教师的使命,不只是让学生学到知识,也不只是让学生懂得多少规矩,更重要的是那些隐藏在知识和规矩背后的东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快乐、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种心智的觉醒和智慧的生长,更需要教师的故作“糊涂”,有意成全。如,教学“飞夺泸定桥”一课,一个学生突发奇问:“老师,敌人明明知道红军要过大渡河,为什么事先不把桥炸掉呢?”对此,某教师故作“糊涂”,并没有马上作答,而是以“敌人真是傻得出奇,如果把桥炸掉,不知要省多少事儿?”“泸定桥只剩几根铁链,红军为什么能飞跃天险,战胜敌人呢?”巧用两个“糊涂”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以此来拉近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的距离,进而有效地突破难点,化解疑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这样故作“糊涂,与其说是一种教学策略,不如说是一种教学境界,它折射出的是教师丰厚的涵养和智慧的光芒。
二、教师有意“退让”,学生向前迈进
五代高僧布袋和尚诗云:“手把秧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和尚借农人插秧的情景,劝告人们:为人处世不可只顾向前,有时候若能谦恭忍让、退步思量,往往能臻入海阔天空、柳暗花明的妙境。这首诗看似浅白,实则含义深刻,折射出的不仅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智慧。人生如此,教学亦然。著名教育专家林格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长,而不是显示教师的聪明和才华,教育要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关键是放下自我。”教师适当的“退让”“示弱”,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退让”,是为了让学生前进;教师的“示弱”,是为了让学生“逞强”;教师的“不能”,是为了让学生“能”;教师的“不为”,是为了让学生“有为”。其慧心所在,都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热情,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中锻炼自己,超越自己。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善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直抵听者的心灵,给人以情感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艺术的享受。课堂上常常有于老师退让的声音:“听了她的朗读我都不敢读了”“我还是有点胆怯。这样吧,找个同学替我跟他比比。谁愿意?”……正因为有于老师一次次的退让,才让学生有了更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遭遇节外生枝,引导从容化解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节外生枝就是学生没有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来学习、思考、探究,而出现了意外状况。节外生枝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又要把握好度,尊重作者、尊重文本,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找到文本对解读的限制和解读之间的契合点,才恰恰是阅读教学最能显示其魅力之处。否则,它可能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误入歧途。”怎样才能挥舞好这把“双刃剑”呢?教师要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尽可能地预见“意外”,化“意外”为意料之中。教师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有独到的见解,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底蕴,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面对课堂上生出的枝节,教师不要急躁,要做到因势利导,顺学而导,紧扣文本,展开深度对话,才能引出真知灼见,收到意料之外的惊喜。
四、教师耐心等待,学生花开灿烂
郭元祥教授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指出:“教育,作为一种慢的艺术,需要留足等待的空间和时间,需要有舒缓的节奏”。“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是必要的”。等待,是一种关爱;等待,是一种呵护;等待,是一份扶持;等待,是一种激励;等待,是一种守望;等待,是一次飞跃;等待,是一种成长。课堂教学中,要常怀“等待”之念,常有“等待”之举,才能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超越自我。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新型玻璃”一课时,一名女生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一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篇。”女生第二次读虽然流畅了一些,但还是把“被”字丢了。这名女生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了信心,想坐下。这时,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说:“你深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篇,第八次准能读正确了。”果然,她这样做了,成功了。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为她鼓掌。试想,如果于老师在她念错了第七次之后,同意她坐下了,也许这个孩子从此就失去了这份自信。关键时刻,正是于老师那简朴却富有耐心地鼓励,给了她一次终生难忘的成功。这一教学行为的感人之处,不是因为它有超凡脱俗的技艺,而是源于耐心的等待、细心的呵护,还有教师对学生质朴的关爱。
五、教师善用幽默,学生绽放异彩
德国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提出更能被人接受。”我国幽默大师余光中先生说过:“一个真正幽默的心灵,不但会幽默他人,也会幽默自己;不但会嘲笑他人,也会释然自嘲。”一个性格开朗、幽默风趣的教师,不但能调侃他人,更应心胸开阔,有自嘲的勇气,使学生觉得教师也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也和自己一样,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更要用幽默的方式来解决,才不至于让学生陷入难堪的境地。课前的幽默,犹如一颗定心丸;课初的幽默,好比一个加油站;课中的幽默,仿佛一根点金棒;课终的幽默,如同一缕牵丝线。如,教学“珍珠鸟”一课时,我正引导学生津津有味地品读“鸟趴肩头”一节,忽然发现一女生正在摆弄一张照片。我走过去,拿起照片看了看,随口问道:“这是谁啊?”女生回答:“张碧晨。”我随口追问:“张碧晨?哪个班的?”听了这话,同学们“哄”地一声大笑起来,我这才意识到,原来这是一张明星照。在这帮小粉丝面前,可丢了大脸!怎么办?大家的笑声渐渐小了,我对着照片说:“可悲啊,可悲我发未白,心却老了;眼未花,却有眼不识金镶玉。这位张碧晨想必是大腕吧,失敬失敬。这几年我只一味啃书,对文娱节目一直闭目塞听,竟与时代脱节了,今后定当改之!”然后,我转身,对着已经安静下来的学生说:“熊老师今后要猛补流行文化,这方面你们要多教我;但是,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方面,同学们也要加把劲啊!”寥寥数语,含而不露地把话题又拉回到课堂学习上,让我从尴尬的境地从容脱身。一番自我解嘲,非但没有降低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反而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六、课堂生成智慧,照亮学生人生
在充满智慧的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影响学生。如,教学“跳水”一课,为了启发学生,可以这样设问引思:孩子为什么会走上最危险的横木?孩子遇到危险时水手们是怎么做的?除了让孩子跳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救孩子?然后,让学生谈谈学了这一课,自己得到了什么啟示?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与人开玩笑要注意分寸,不要过头,以免产生不良后果;遭人嘲笑,伤了自尊时,千万不要赌气想不开,更不要做只顾眼前,不思后果的傻事;看到别人有危险时,不要袖手旁观,而要出手相救;遭遇意外事故时,一定要临危不乱,想办法化险为夷。
智慧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知识的飞跃,实践的升华,经验的结晶。唯有多学习,多实践,多反思,多总结,才能拥有更多智慧,进而急中生智,随机应变,出奇制胜。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区沙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