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学生“读者意识” 提升散文写作水平

2017-03-07邹宝生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读者意识

【摘 要】高中学生在散文写作方面存在文体不明、感情不浓、文气不顺、技法不佳等问题,因此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要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具体来说,要明确散文特征,写出真情实感,追求问题贯通,丰富表达方式等。

【关键词】读者意识;散文写作;导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1-0039-02

【作者简介】邹宝生,江苏省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28)党委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带头人。

在高中语文写作实践中,学生写作最多的还是散文、议论文和记叙文等几种传统文体。但在散文写作方面,存在文体不明、感情不浓、文气不顺、技法不佳等问题,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基于此,我们认为在写作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的“读者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读者意识”,是指写作时心中保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倡导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写作的作文训练方式。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读者意识”教学观下的散文写作导练。

一、“此日中流自在行”——明确散文特征

朱熹《观书有感(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它告诉我们,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根本,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同理,学生只有对散文的特征有正确、充分的了解,才能考虑读者的现实需要,写出好的散文。

学生对散文并不陌生,但普遍认为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太笼统,不是散文的“个性特征”,其他文体为了实现表达的效果也可以“形散”而不“神散”。散文的基本特征应该体现在四个方面:较强的纪实性,取材的广泛性,形式的灵活性,浓郁的抒情性。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剖析典型散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征,把握基本规律,从而为写出文体鲜明的散文打下基础。

二、“情到深处自然浓”——写出真情实感

学生在散文写作中表现出感情不真、真情不浓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对所写事物接触不深、认识不透。如果学生写熟悉的朋友,或者自己挚爱的亲人等,基本可以做到材料取舍适度,下笔自然成文,这就是认识透了,情感到了。

1.引导学生剖析典型的生活现象,生成深刻观点。如我们将中央台“3·15”晚会曝光“苹果产品针对中国消费者实施售后服务双重标准”等热门事件引入作文指导课,经常开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演讲,便于学生强化“读者意识”,整理纷繁复杂的材料,形成明确深刻的观点,生发合理强烈的情感。

2.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学会深入鉴赏。知名作家、南开大学教授王充闾说:“脑子里一定得有东西,前人、他人的东西,这是一个前提;再一个功夫就是‘化。写散文,或者是横向的借鉴——融合,或者是纵向的继承——积淀,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这些固定的艺术积淀,就难以做到融会贯通。”比如,笔者曾精选了2015年1月24日《人民日报》上的散文《18楼的灯光》让学生进行鉴赏。文章颂扬了亲情的美丽和人性的伟大,富有强烈的震撼力。通过鉴赏,学生深受感染,情感受到触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深入的鉴赏,审视生活的某些事件和现象,能使学生体察民众的生活并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3.引导学生探寻成长故事,形成共鸣。最近两年,我们指导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写校园,写青春,写成长,写生命,写理想,从自身入手,写出自己的成长故事,强化了“读者意识”,写出了真情实感。

三、“间关莺语花底滑”——追求文气贯通

郑桂华教授指出:“文气是意气、才气和语气的有机结合。”但很多学生写的散文文气不能贯通,成为“三无产品”——无统摄全篇的立意观点,无严密逻辑的材料结构,无自然衔接的语言表达。针对这“三无”,我们认为可以:

1.从读者需求出发确立最佳立意并谋篇布局。文以意胜,意在笔先,要让读者进入文章的情境,接受文章的观点,首先要有贯穿全文的主题。针对这一点,我们经常进行审题和构思作文提纲的训练。

2.在读者意识指导下组织材料。面对庞杂的写作材料,学生如果不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考虑,一味堆砌材料,就容易导致材料之间缺乏联系,或者是材料在一个水平面上,没有层次感,影响了文本的拓展和主题的深化。如果我们引导学生在“读者意识”的指导下组织材料,读者就能够顺着文章的思路,正确地理解文章,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就会达到契合。

3.以情感衔接语言表达。在增强“文气”方面,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文气贯通的范例。文章由开头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统领全文;由第三段最后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引出后面三段,分别对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荷塘四周进行了细致描写,作者沉醉在荷塘月色的美妙的意境中;好景不长,“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又把作者逼到痛苦的现实中;作者随即又联想到六朝采莲的胜景,“早已无福消受了”,又回到家门。作者的行踪和情感的双线,时而并行,时而交错,很好地表达了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互交融的主题,文气通畅,引人入胜。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也努力让学生以情感来衔接语言表达。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丰富表达方式

記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表达方式要综合运用,才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更好地表达作品的主题。

1.以议论和抒情实现对作品主题的深入挖掘。比如,前文提到的《18楼的灯光》一文,在证实18楼女主人去世后,作者采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来抒写表达痛惜之情;之后将女主人的不幸与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中的琼西进行比较,“18楼女主人没有《最后一片叶子》中琼西幸运,她永远地走了,但与琼西一样的是,她也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爱和温暖”,进一步挖深了主题。最后,作者用了莎士比亚的话进一步升华了主题:“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样的作品是有着强烈的读者意识的,学生汲取了其中的营养,定会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2.以细节描写实现暗示、衬托和凸显作用。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暗示和衬托的作用。笔者曾要求围绕学校和社会上的自杀现象写作,有的学生就以散文《脆弱的伟大》表达自己的感想:海子卧在北京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过,一阵风带走了年轻的生命,这风越过高山,飘过平原,吹进那座不起眼的小山村。老妇人在破败的小屋里,正为今天过生日的儿子熬一锅温暖香甜的红米粥,愿他今生今世平平安安。……她并不知道,年轻的诗人已经到达他神往的乌托邦,他“诗的王国”,却把母亲一人留在了这令他无比痛恨的尘世,一个无他的尘世,母亲的季节里,再无春暖花开。……

文字用细节描写,将诗人海子卧轨自杀的自我解脱与白发母亲“再无春暖花开”的永久悲痛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了不能轻易放弃生命、要孝敬长辈、实现自己更高的人生目标的主题。

当代作家李小坪说:“写作的过程,投入了自我的尊严与良知,还有温暖与爱。”学生的写作虽然没有专业作家那样辛劳,但在强化“读者意识”、发挥作品的社会作用上是一致的。

猜你喜欢

读者意识
“读者意识”初探
写作教学当重视“读者意识”
明代拟话本小说编辑出版的“现代”萌芽
俄国形式主义的读者意识
浅谈作文教学中读者意识的回归策略
读者意识的培养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读者意识的农村初中写作教学策略与路径
初中生作文时“读者意识”的培养